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师生相处之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师生相处之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师生关系发展的状态与程度,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目的实现。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三个阶段:初识阶段、感情交流阶段、交心阶段,由浅入深,用爱作为线索来贯穿全文,阐述师生如何才能和谐相处

【关键词】教育;人际关系;师生关系

在我们的校园中,有诸多的人际关系,师生人际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它发展的状态与程度,直接影响乃至最终决定了教学目的的实现与否。而在这对关系中,主导方面是教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并积极致力与同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师爱是师生相互交往的基础

作为教师应具有师爱,师爱是人类负载情感中高尚的结晶。师爱有别于父母的爱,不应搀杂着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包含了对每一成员的关心、尊重、理解和期待。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孔子主张教师对学生要“仁爱”和“诲人不倦”。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先给孩子》中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学生。”他们把教师热爱学生视为教师劳动不可或缺的道徳要素。我认为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也应该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愉快的相处,也只有爱学生的教师才能真正的搞好教育工作。同样,在学校里,特别是在我们职业高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与教师一起度过的,教师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所以许多学生对教师的热爱甚至超过了热爱父母。他们同样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护、关心,希望老师能态度平和、热情、平等的把他们当“人”来看待。他们更能体验到教师的态度变化以及对自己的爱和尊重的多少。所以在与学生深入的接触与相处之前一定要知己知彼,把自己的爱放在前面。

二、师生交往的三个阶段

1.初识阶段

在教师与学生开始直接交往,由不认识到认识的这一阶段中教师与学生都能按照规定的角色进行交往,教师必须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有的学生非常热情活泼,有的则比较腼腆,教师由于刚接触学生,对学生客客气气,礼节往往掩盖了双方的真实风貌。而双方都有更多的了解、熟悉对方的意图,教师更迫切的想了解学生,教师要围绕学生熟悉的话题与其对话,尽量消除自己与学生的陌生感,努力捕捉有助于了解学生的一切信息,如家庭背景、个人爱好等等。初始交往双方留下的印象,往往对以后的交往有直接的影响。就教师而言,由于工作职责的缘故,无论对学生的印象如何,都会进一步与学生交往。但学生可能不一样,如果对教师缺乏好感,那么就有可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回避老师。因此,在接触新学生时,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先熟悉学生的姓名,以便见面不就可以叫出名字,给人一种亲切感,尽快缩短心理距离;同时,采用诙谐、幽默、随和、大方的“聊天”“侃大山”式的谈话,介绍自我,以平易近人的姿态贴近学生,让学生接纳自己。

2.感情交流阶段

随着相处的增加、交往的密切,双方经过接触之后,陌生感逐步消除,心理距离开始缩短、开始过渡到由感情交流代替礼节性应酬的阶段。这时双方都形成了对对方的大致印象,并作出了较好的评价,因此有加强交往,尽快使关系密切起来的意向。当然也有可能对对方的印象并不甚好,但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继续有意识接受对方。教师应对每个学生保持大致平衡的接触,避免仅与少数活跃(如学生干部、尖子学生)高频接近的现象。对于比较喜欢接近教师的学生,教师须注意观察、分析,了解他们接近的意图,以便正确引导。这里应当强调,接近既是教师与学生关系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一种状态和程度。一般师生人际关系发展到这种状态,就不会再深入发展了。尽管从理论上说,师生的人际关系越亲密越有利于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而且事实上也有一些发展为如“朋友关系”般密切的师生关系的例子,但由于条件所限,有时师生人际关系难以达到这种密切的程度。

3.交心阶段

与学生相处的最高阶段是深入学生的内心,即交心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双方从浅层的信息交流发展为心灵的沟通,感情的接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默契”“心心相印”。此时,双方无论是认识、感情还是行为都有较大的协调性。在这个阶段,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是在前后两个阶段了解、信任的基础上,再加上学生在教师充满“爱”的引导、启发下,才愿意与教师交心。以前,我班有一位学生,得了急性胃穿孔,出院后还要天天去医务室打点滴,这样有时就会错过食堂开饭时间,另外食堂的饭菜有些偏辣,他偏偏又不能吃那些辛辣、生冷食物,于是我就每次都在家做好饭菜用保温瓶给他送过去,以确保他能及时吃上可口的饭菜。又一次打水到晚上九点钟,我有赶回家做了一份鸡蛋面送过去,这样持续了一周,他的身体才基本恢复。通过这件事,这个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水到渠成,师生之间达到融会贯通,交流起来再无任何障碍,甚至在这个学生毕业后,还经常来看我,成为了真正的朋友。师生关系发展到这个阶段,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即便繁重艰难,他也会不打任何折扣的完成,他会对教师非常理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师处在这种状态和程度时,必须清晰地保持“教师”这一角色意识,保持与学生之间的适当距离(即要学生意识到对方仍然是自己的“老师”,而不是纯粹的“朋友”“哥们”),决不可“亲密无间”,以免给双方造成消极的影响与后果。

综上所述,尽管在建立和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不同阶段,教师须运用不同的运作艺术,但最关键、最根本的是一个核心是“爱”,即“爱生”、“爱心”。这里的“爱”,就是教师不仅要处于真情热爱学生,同时也要发乎真心地尊重学生。马卡连柯认为“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美好的生命”,因此对待他们就该像对待同志和公民一样,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享受快乐的权利,担当责任的义务”。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能成为师生双方协同互动的巨大动力。所以,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注意自己的态度、作风和言行;其次要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讲求民主平等;再次是要善于交往,和学生打成一片,取得共同语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建立和发展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