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傈僳族民间骨折诊疗技术的传承与保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傈僳族民间骨折诊疗技术的传承与保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傈僳族是云南世居民族之一,在与自然和疾病长期作斗争过程中,傈僳族先民积累了许多治疗骨折的宝贵经验,有傈僳族自己的独特性,并长期在傈僳族聚居地广泛使用,但随着农村新型医疗合作的推广和国家卫生行政许可管理新要求,民间治疗骨折的行医活动受到限制。本文根据实地走访获知的傈僳族民间骨折在傈僳族聚居地现状,对如何传承和保护傈僳族民间骨折诊疗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傈僳族;骨折;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5-0069-02

傈僳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成员,也是云南世居民族之一。傈僳族先民为了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在与自然和疾病长期作斗争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民族医药知识的宝贵经验。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傈僳族人口近80余万,其中云南省有70多万人。云南省境内的傈僳族主要聚居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福贡、贡山、兰坪等县和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德钦等县,丽江市玉龙、永胜、华坪、宁蒗等县,大理州大理、云龙、漾濞、宾川、永平、祥云、巍山等县,保山市腾冲、龙陵、昌宁等县,德宏州陇川、瑞丽、盈江、梁河、潞西等县市,临沧市临沧、耿马等县;楚雄州楚雄、元谋、武定等县,处于“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状态[1~2]。

在我们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民族医药发展关键技术示范研究”中“10个尚未发掘整理的民族医药抢救性研究”的子课题“傈僳族医药的抢救性发掘整理研究”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和适宜技术筛选推广”的子课题《傈僳族医药调查实录》研究期间,笔者对傈僳族常用的医技医法进行了发掘整理,发现傈僳族民间骨折诊疗有自己独特性,但面临着生存和传承困难,如何传承和保护值得探讨。

1 傈僳族民间骨折诊疗现状[3~4]

笔者对傈僳族自治州、傈僳族自治县、傈僳族乡及散在傈僳族聚居地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在傈僳族聚居地区,每个自然村寨都有2至3位民间医生,行政村有1至2位在当地很有影响力的傈僳族民间医,不同地域的傈僳族民间医一般都能治疗骨折。除了骨折外,傈僳族在治疗肝病、胃病、妇科疾病、糖尿病等一些病种方面也具有特色,但尤以骨折的治疗较为普遍,几乎每个行政村都有能较好治疗骨折的民间医。

傈僳族民间擅长治疗骨折与其居住的生存环境有关,傈僳族一般都生活在海拔高达1500~3000 m的峡谷、山区、半山区等地。抬头见山,迈步遇沟,行路攀峭壁,越沟壑,交通十分不便,由外伤引起的骨折是傈僳族最常见多发的疾病。傈僳族民间医治疗骨折方法各具特色,不同地区傈僳族民间医对骨折的病因、治法有不同理解,因而在治疗方法、用药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骨折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用药方法可以分为3种:一是外敷,是治疗骨折的重要用药方式;二是内外兼治,治疗骨折内服外敷同时进行,疗效更加显著;三是内服,多以水煎服和泡酒服。使用的草药种类相对简单,一般应用数种草药甚至只用一颗草药治疗骨折,并取得一定的疗效。在大理州云龙县表村傈僳族乡流传着一句话“只要有叶下花,不怕骨头砸成渣”。怒江峡谷分布的一种会跳舞的草——山歌草,又名接骨草,它的枝叶有舒筋活络的作用,浸酒服,能强壮筋骨,治风湿骨痛,叶治跌打,还可接骨。

与传统医药治疗骨折手段相比,傈僳族民间医治疗骨折除了上述用药特点外,还有自己特色:(1)傈僳族民间医所用的药物本身有固定作用。小骨折,如手指、手腕、脚趾等骨折,民间医一般不需要另外固定,用新鲜药物外敷,药物水分散发自然干后,可以固定骨折部位。(2)创口一般不进行消毒处理。对于开放性骨折,傈僳族民间医一般都不进行消毒处理,直接药物包扎,但不会引起感染。(3)所用药物的止血效果佳。(4)傈僳族民间医注重恢复骨折部位的功能活动。一般在治疗3至4周,就要求患者活动进行功能锻炼,结果对预防关节僵硬、粘连有独到之处。

在骨折诊断方面,傈僳族民间医一般凭经验判断,可根据患者局部疼痛、压痛、肿胀、瘀血、畸形、活动受限及纵向叩击痛、异常活动等来诊断。部分了解现在医学的民间医也会根据患者在医疗机构X线拍片检查结果来判断骨折的程度。

2 傈僳族民间骨折诊疗技术的传承

在傈僳族地区,民间医的行医技能一般是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种是家族祖传,另一种是接受过短期的中草药知识培训,自己在长期的实践中,利用当地的药用资源,形成独特的诊治方法。傈僳族民间医的文化水平一般较低,有一部分人甚至不懂汉语,多数人行医无文字记录,傈僳族医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

不同地区的傈僳族民间医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骨折诊疗的用药经验和医疗技术。但这些行医经验都是口传身教,很多傈僳族骨折诊疗知识、特色疗法等并不成体系,都靠师带徒口头、手把手相传,一般在家族内传承,不愿传授给外人。

傈僳族民间骨折诊疗技术传承现状并不乐观,仍处于落后和濒危的状态。虽然傈僳族民间医治疗骨折历史悠久,疗效独特,对骨折诊治应用能力很强,在实际治疗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傈僳族民间医对骨折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治疗骨折的医学知识主要来自对疾病所引起的表面现象的观察和简单应对措施的总结,对骨折治疗的现代医学机理一般是不了解的。目前,在云南境内尚未有傈僳族民间医或其他民族医药研究学者或医药人员对傈僳族骨折诊疗技术进行过系统整理、总结,更谈不上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来证实其科学内涵。尽管近几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医药研究学者积极对傈僳族医药进行发掘整理,但掌握代表性的傈僳族民间骨折诊疗技术的民间医一般居住在边远地区,其行医无规律可循,一般家中备用部分干药材,患者来就诊时,鲜药现采现用,操作熟练,但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其行医的过程,给传承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外,傈僳族民间医药大部分是分散的、跨地区的,多种民族文化交叉生存,如果长期仅处于民间世代承袭和发展的状况,随着多种民族文化的融入和现代医疗的普及,傈僳族民间骨折诊疗技术其独特性将日益散失。

3 傈僳族民间骨折诊疗技术的保护

傈僳族诊断和治疗骨折的技术分散在民间,对骨折的认识还较为初浅,停留在感性、零散的阶段,也没有行医经验和方法记录,但傈僳族聚居地百姓对本民族的骨折治疗方法有广泛的心理认同,乐于接受。与现代医疗手段和药物相比,民间骨折治疗方法服务成本较低,诊疗技术简便易行,其医疗模式贴近群众生产与生活实际,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但随着农村新型医疗合作的推广和国家卫生行政许可管理要求,民间治疗骨折的行医活动受到限制。

我国是一个医疗需求量大,而卫生资源匮乏的国家,现代医药与传统医药是我国主要的卫生资源。民族医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自己的医疗优势和服务人群。傈僳族民间骨折治疗技术简便验廉,适合傈僳族百姓的生活习俗和医疗习惯,是傈僳族地区重要的卫生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重要卫生资源在傈僳族地区的独特医疗保健作用。按照当前行医执业许可要求,多数傈僳族民间医因文化水平较低,不能通过专业知识考试,不符合要求,被拒之门外,傈僳族民间诊治骨折不能纳入基层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从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和切实解决百姓看病困难的实际出发,需要在政策上对现存的傈僳族行医者进行倾斜,使其行医合法化,让其医技得以传承,发挥其简便验廉的优势,降低医疗成本,对解决高速增长的医药费用与广大人民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解决基层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傈僳族医药是傈僳族人民创造、传承的关于自然、人体、疾病的知识和实践体系,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傈僳族民间骨折诊治技术是傈僳族先民在与自然和疾病长期作斗争过程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承载着傈僳族的养生文化,其健康价值与傈僳族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是相互适应的。应将其传承与发展纳入到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轨迹中加以保护。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积极开展傈僳族民间骨折诊治技术的保护和传承。

第一,针对傈僳族民间行医无文字记录,也无文献参考,首先用文字将傈僳族民间骨折诊疗现象记录保存下来。

第二,从政策层面解决民间治疗骨折的行医活动受到限制的问题,将民间骨折诊疗纳入基层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使民间医和患者双方看病无顾虑,后人愿意跟学,民间骨折诊疗技术得以传承。

第三,对不同地区傈僳族民间骨折诊治进行发掘整理,积极从临床应用和基础实验两方面证明其疗效,梳理其医学基础内涵。

总之,傈僳族民间骨折诊治技术是傈僳族先民在与自然和疾病长期作斗争过程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有自己的独特性,是傈僳族文化的代表。傈僳族民间骨折诊治也是傈僳族地区重要的卫生资源,应积极开展傈僳族民间骨折诊治技术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李智环.傈僳族人口分布及形成原因分析[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05):33~36.

[2]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暨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傈僳族百年实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3]杨玉琪,贺铮铮,方路,等.云南跨境民族傈僳族医药现状调查[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2):34~36.

[4]杨玉琪,方路,马克坚,等.云南跨境少数民族医药研究现状与发展浅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7(1):1~4.

(收稿日期:201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