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金渠金矿矿体顶底板围岩的含金性及其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渠金矿矿体顶底板围岩的含金性及其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金渠金矿区位于老鸦岔复背斜中段北翼,西阴-雷家坡次级向斜核部,其拥有丰富的矿藏,本文就金渠金矿区的地质、矿体顶、底板围岩岩性及含金及其特征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矿区地质 围岩蚀变 蚀变带

[中图分类号] P61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18-1

1矿区地质概况

金渠金矿区位于老鸦岔复背斜中段北翼,西阴―雷家坡次级向斜核部。矿区内出露地层为太古界太华群,区域变质、混合岩化作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韧、脆性不同深度层次形成的断裂构造发育,金矿脉分布普遍,找矿前景良好。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太华群变质杂岩及第四系全新统沿沟谷分布的砂砾石层。自下而上依次可划分为闾家峪组和观音堂组。矿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为基性脉岩及酸性的花岗质侵入岩两大类。主要岩石类型有黑云母花岗岩、含角闪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片麻状花岗岩、混合花岗岩、花岗质伟晶岩、辉绿岩脉及少量辉绿玢岩矿区位于西阴―雷家坡向斜东段南翼及核部,矿区断裂构造发育,按其形成的深度层次可分为韧性断层、韧脆叠加断层和脆性断层。

2矿体顶、底板围岩岩性及含金性

矿体顶、底板围岩主要有混合岩、伟晶岩、斜长角闪片麻岩以及这些岩石经动力变质而形成的一系列构造岩(碎裂岩、糜棱岩、碎裂―糜棱岩)。其成分见表1。

金渠金矿顶、底板含金明显比含金石英脉低的多,一般在边界品位左右,个别地段达3~5g/t。

2.1围岩蚀变的种类

近矿围岩在含矿热液的作用下,围岩蚀变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及其组合。围岩蚀变分布范围多发育在含金石英脉上、下盘,两石英脉之间或两端延长部位,具线型蚀变特征。其生成顺序如表2。

现将几种主要围岩蚀变分述如下:

绢云母化:分布最为普遍,延续时间最长,从早―晚期常与碳酸盐化、硅化相伴。从近矿到远矿有逐渐减弱的趋势。

硅化:多以交代和裂隙充填形式,呈团块状、细网状脉状分布在近矿围岩中,在热液期的早期及中期较强,晚期变弱。与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

黄铁矿化:与金矿化关系十分密切,近矿围岩黄铁矿化普遍,多呈星散浸染状、稠密浸染―团块状、细脉状产出,在热液蚀变的中期尤为发育。

黄铁绢英岩化:以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叠加一起构成。矿化最强,往往构成较富的矿石,并常与多金属矿化相伴。

碳酸盐化:分布普遍,早期表现为面型蚀变,中、晚期以脉状产出为主,常与石英组成石英―碳酸盐脉。主要矿物为方解石、白云石及铁白云石,多发生在成矿的晚期。

钾长石化:在热液蚀变的早、中期。多分布在远矿围岩,少数在近矿围岩发育,可划分三期,一期为面型蚀变,二、三期为脉状,三期钾长石化与晚期石英-碳酸盐脉共生。另外,黑云母化、钾长石化、绿泥石化、钠黝帘石化、纤闪石化及其组合仅局部出现,多发育在远离矿体的围岩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蚀变为黄铁绢英岩化、其次为黄铁矿化、硅化和碳酸盐化。围岩蚀变种类与近矿围岩岩性关系密切,混合岩、伟晶岩主要发育绢云母化、硅化,次为黄铁矿化、钾长石化,而斜长角闪片麻岩主要发育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黑云母化、黄铁矿。

2.2蚀变带的范围及划分

蚀变围岩主要发育在矿脉中成矿期构造活动叠加部位,特别是含金石英脉发育地段,蚀变范围明显增大,而远离石英脉,蚀变程度则逐渐减弱。蚀变带的厚度,顶板可达0.42~0.48m,底板可达0.45~0.50m。据资料统计,含金石英脉顶底板蚀变带一般厚度十几至几十厘米,局部较厚。

2.3蚀变围岩的含金性

金矿化与蚀变关系密切,但不同类型蚀变岩的含金性有较大差别。单独的绢云母化、黑云母化、碳酸盐化、钾长石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由这些蚀变类型叠加的蚀变围岩的含金性很差,只有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及硅化叠加形成的黄铁绢英岩化发育的蚀变岩矿化明显,可以形成由矿化蚀变围岩矿石组成的矿体。蚀变围岩的含金量一般由矿体向两侧逐渐降低,也有个别情况则相反。此外,含金石英脉底板蚀变较强,且底板蚀变围岩的含金量高于顶板蚀变围岩。总之,加强对围岩含金性及其围岩蚀变特征的认真研究,必将对未来找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