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古代音乐文献中的远古音乐传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古代音乐文献中的远古音乐传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极为漫长且丰富,远古先民是通过音乐来展示当时的生活劳动状况及各种愿望的,这些状况及愿望以传说的形式和文物的方式流传至今。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规整可以得知音乐起源于劳动,并与巫术、原始舞蹈、诗歌溶为一体。通过对大量史料及文物的记载说明远古时期音乐的产生主要是为劳动实践和氏族集体的利益服务的。它具有思维的超越、文化的认同和感情的宣泄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对远古时期音乐的起源研究,让人们充分认识到音乐在当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通过对音乐传说的内容、远古时期音乐的形式以及出土文物的形制等方面进行的研究,总结出远古先民的用乐规律,了解远古音乐传说的历史价值以及对后世音乐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远古时期 音乐 起源 历史价值

一、远古先民的音乐生活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极为漫长且丰富。从现有地下发掘的文物来看,我们的祖先约在170万年前就已经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传说最早的人类或居于洞穴之中,或构木为巢,生食蔬果与鸟兽之肉,饮血茹毛。有燧 人氏出,钻燧取火,教人熟食。他们不断的用自己的劳动来改造世界,完善自己的生活和智慧。在不断的劳动,对日新月异的事情的适应中使音乐及语言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并达到了高度的完善性,由此可见人们借以歌唱的歌喉,用以奏乐的双手,能够听赏音乐的耳朵,依赖于艺术思维的大脑,都是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远古时期常在狩猎前后进行模仿狩猎对象和狩猎生活的化妆跳舞,用以抒发人们在肌体狩猎时所得到的欢快心情与感受。在极为低下的原始生产条件下,先民们对认识自己的劳动对象和生产活动有着十分迫切的需要,所以劳动的对象成为原始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刘东升在《中国音乐史略》中提到 古书所记载的“百兽率舞”与“奋五谷”等传说均说明它们与先民们的祭祀、狩猎、畜牧、耕种生活有关。

当先民们发明了农耕并使之成为生活的一个主要来源后,就必然对农作物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实物(如天气等)予以极大的关切,于是便产生了巫术,用音乐的方式去驱除那些败坏作物的干旱天气。同时产生了五弦琴,通过五弦琴所演奏的音乐以散阳气,迎来阴气,调节阴阳,使万物得以生存。

二、远古先民遗存的音乐传说

先民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创造了原始音乐。从现存远古传说中,我们可以得知音乐起源于劳动,并为劳动实践和氏族集体利益服务。本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述远古时期的音乐传说

(一)与狩猎生活相联系的音乐传说

有一首歌谣“断竹、继竹、飞土、逐肉”大意是:砍断竹子,作成弓,弹出泥丸,追逐野兽。这首歌谣正是反映了远古时期狩猎活动的场面。

还有记载写到“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置岙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馨之音,以致舞百兽。”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探知出当时这种原始乐舞,是用“击石拊石”的馨、的土鼓来伴奏的,而尧时的“质”就是当时的一位大乐师。这种化妆成百兽歌舞的原始音乐,正是反映了先民们的狩猎活动。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极为低下的原始生产条件下,先民们对认识自已的劳动对象和生产活动有着十分迫切的需要,所以劳动对象成为原始艺术的内容和形式。

(二)与农牧业相联系的音乐传说

修林海在《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中提到初民祈年的乐舞活动,也有传说中伊耆氏于每年十二月举行的“蜡祭”都属于反映农耕的乐舞

《礼记·郊特牲》上记载乐舞中演唱的歌词为:“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正是体现了先民期望通过上天的保佑,在新的一年中,使农耕顺利,水土不流失,虫灾不发生,草木茂盛,减少自然灾害的良好愿望。这种祈求,通过乐舞的活动,寄托他们对新的一年的农作活动的所有美好祝愿。正是带着这种预祝和祈求丰年的文化心态生活在远古时代的先民们创作了与农牧业相关的音乐。

(三)与宗教活动相连的音乐传说

当先民们发明了农耕并使之成为生活的一个主要来源后,就必然对农作物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如天气等)予以极大的关切。于是这一新的生活内容在音乐上也得到了反映。

《尚书·尧曲》中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它直接反映了原始歌舞与巫术的关系。文化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最初的乐器应是敲击性质的乐器居多。因为在原始音乐中,节奏的使用及其意义往往要超过旋律。《周礼·春官宗伯》中写到“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就更明显是一种带有祈雨性质的巫术活动,是上古原始巫舞的遗存和演化。另外,在我国第一部巫书《山海经》中,就记载了人类最初的音乐家巫师的音乐活动,“浑敦而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因此在我国这块古老文化的土地上,所有我们能够寻到的线索,大都表明音乐、歌唱的最初形态与原始巫术活动有着极密切的联系。

三、贾湖骨笛和河姆渡出土骨哨与音乐传说的联系。

从现有地下发掘的文物来看,我们的祖先约在170万年前就已经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传说最早的人类或居于洞穴之中,或构木为巢,生食蔬果与鸟兽之肉,饮血茹毛。有燧 人氏出,钻燧取火,教人熟食,以狩猎为主。林秀海在《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写到,处于黄河中下游与淮河中间地带的贾湖文化区,约八千年前,已存在一个生产方式上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氏族部落群体。文献记载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是我国长江中下游迄今已知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期时代遗址之一,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饲养有一定的规模,采集、渔业也较发达。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野生动物遗骨,仅鹿角就有400多件,可知当时人们狩猎的对象主要是鹿类。河姆渡氏族获鹿丰厚,与骨哨的使用关系甚大。猎人利用骨哨和骨笛模拟动物的鸣叫,吸引异性,伺机诱杀。因此乐器是音乐表现的手段和工具,是音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有着鲜明的时代属性。

文献记载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河南省舞阳县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中被发现的贾湖骨笛距今约八千年,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这批骨笛记截了中国中原地区从旧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期这个阶段中国中原地区的音乐文明概况,也为认识远古时期音乐文明提供了依据完整的五声音阶的使用,已使中国的音乐进入到一个新的音乐文明时期。其骨哨是一截禽类的骨管制成,一侧刻孔,有的骨管内还插一根可以移动的肢骨,用以调节声调。贾湖墓葬出土的十多件骨笛,形制固定,制作规范,大多为七孔,个别弟子在主音旁还开有调音的小孔,说明制作骨笛时,是经过精确计算的。贾湖骨笛证明了新石器时期音阶观念的存在, 贾湖骨笛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意义是早于中国有文字的历史约四千年,我们的祖先已经创造了相当发达的音乐文化。而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有关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忠实的案例。

这些乐器可视为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尽管原始,然而却是珍贵的先民音乐心理的真实记录。因此可以断定,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初期,就音乐文化领域而言,居住在中国中原地区的先民们,在全人类中率先进入了音乐文化的时期。

通过研究贾湖骨笛和河姆渡出土骨哨与音乐传说的联系能够得到以下结论:

1 在贾湖文化延续的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时期中,分别继承和制作出了能演奏四声和五声旱阶的骨笛、六声及不完备七声音阶的骨笛和七声及带有变化音的骨笛。这个变化过程说明了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浙进性,从今天留存在民间的音乐现象来看又反映了中国老百姓的可继承性的选择性。

2我们今天通过对贾湖骨笛和河姆渡骨哨的深入研究,其目的就是在寻找中国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为我国民族音乐的继成和发展找到新的思维途径,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找到新的思维途径,为世界音乐文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远古音乐传说的历史价值

通过阐述远古时期时期的生活状况,了解到这一时期华夏古人类的音乐是以生活生产活动为依据发展起来的。在远古时期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对后代音乐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为我国民族音乐的继成和发展找到新的思维途径,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找到新的思维途径,为世界音乐文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以乐器为终结依据的历史价值。

结语

远古先民们在没有语言,没有文字,居于洞穴,生食蔬果与鸟兽之肉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生活状态下,通过集体劳作,在生活制作出了最原始的音乐,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远古时期音乐发展的经验,目的是为今后的音乐发展做借鉴。通过对远古时期音乐的产生发展过程研究,找到对今后尚有着继承与发展的价值。

文化是影响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对远古时期音乐文化的研究,能使我们借鉴音乐文化研究的先进方法和成果,探索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实践模式,梳理音乐与各种文化之关系,完善与创新音乐文化学理论体系,为研究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全新的文化视觉和哲学思辨。对于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诸种关系的和谐,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加快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美韵 《中国音乐史与名曲赏析》 [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蔡仲德《古代音乐文献译释》.

[3]金文廷 《中国古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4]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5-1.

[5]陈四海 《中国古代音乐史》[M].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