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初中数学公式微探究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初中数学公式微探究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微探究用于初中数学公式教学,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对公式的深入认知和理解,进而有效地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探究;数学公式

“微探究” 是根据教学内容, 围绕某个小知识点或某一问题,选好一至二个探究点,从一堂课中拿出五至十分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用自我探究或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数学公式的学习很适合采用微探究方式。以下通过两个案例来简要谈谈微探究常规的流程和策略。

一、平方差公式的微探究

“平方差公式”是“数与代数”中一个基础而重要的公式。我们觉得这一过程看似展现了公式的形成过程, 但较为简约,也来得突然,学生只是在教师指定的框架内机械操作, 处于盲目状态, 自然难以发现公式的本质特征,只能侧重于记忆公式。如此进行的平方差公式教学,不能充分挖掘公式的思维价值,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引导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形成过程进行微探究,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平方差公式。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步,计算比赛

师: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老师给出了四道小题,看谁做得又快又正确。

(1)(100-1)(100+1) (2)(3a+2)(3a-2)

(3)(x+y)(x-y) (4)(x+1) (x-1)

第二步,交流体会

“你是怎么算的? ”让同学们交流。一般同学都是运用多项式的乘法公式进行计算,有个别同学做完前两个,就发现其中规律,不仅计算过程简单明了,而且正确率高。

第三步,观察思考

师:仔细观察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生:这四个算式中前三个的结果为两项,而第四个算式的结果为三项,当两数和乘以两数积时,只有两项。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以(2)为例进行方法展示:

(3a+2)(3a-2)=(3a)2- 3a×2+2×3a-22=9a2-4, 不少学生发现:原来是中间项正负抵消了。

第四步,归纳结论,得出平方差公式。

师:上述结论,你能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加以表述吗?让几位同学归纳及补充,教师投影(略),从而得出简洁、和谐的“平方差公式”。

这个微探究时间约为10分钟,其过程是“尝试计算――观察思考――归纳结论”。一方面,是同学们自己得出“平方差公式”:(x+y)(x-y)=x2-y2。而以比赛的形式尝试计算,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容易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尝试计算后,教师适时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其规律,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平方差公式?有什么优越性?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三角形三边关系微探究

初中数学中 “认识三角形”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的边、角的概念及表示,三角形的分类以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关于这些概念、表示及分类,一般是教师对照图形进行介绍,学生说说、议议,一般不用探究。而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a-b

第一步,合作实验。

搭火柴棒实验。让同桌的两名同学合作准备5根小木棒,长度分别为3cm、4cm、5cm、6cm和9cm,任意取出3根小木棒首尾相接搭三角形,看能搭成几个三角形?

第二步,交流实验成果。

先请一位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尝试成果, 再请1~2位同学补充, 可得:3cm、4cm、5cm,3cm、4cm、6cm,4cm、5cm、6cm,4cm、6cm、9cm和5cm、6cm、9cm。

第三步,发现结论。

师:根据上述情形,哪位同学能说出构成三角形的三边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吗?由两位同学回答后,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师:你能将上述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吗?生:设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分别为a,b,c,则a+b>c,b+c>a,a+c>b;

第四步,验证结论

师:请思考,在三角形中为什么一定有a+b>c?教师画出示意图形(如图1),引导学生转化:a+b=BC+CA,c=BA;再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定有BC+CA>BA?学生联系旧知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进行理解。

第五步,延伸拓展

从“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过渡到“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探究。师:请大家想想,刚才得到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你能联想到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生:我想到两边之差。师(追问):“两边之差”和第三边的关系会是怎样的? 如何获得“两边之差”呢?让学生观察上面三个式子,容易想到移项:将b+c>a移项,得a-c

以上围绕“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公式进行了一次微探究,用时约15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探究把握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由于是亲身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认知,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自然认识深刻,理解透彻。

总之,微探究用于初中数学公式教学,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对公式的深入认知和理解,进而有效地提升数学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