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器乐演奏教学中的语言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器乐演奏教学中的语言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言传”“身教”是演奏教学的两个主要途径。器乐演奏教学的“言传”有其鲜明的特点,我们需要在巩固和加强“身教”手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对教学语言的认识,不断总结、完善器乐演奏教学的语言表述。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以人为本,因人而异,既严谨规范又灵活多样地运用语言。

【关键词】演奏 教学 语言表述 严谨 规范 灵活

“言传”与“身教”是器乐演奏教学的两个主要手段。在演奏教学中,“言传”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演奏教学中的语言运用常常比较随意,有些不够严谨的表述甚至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共同遵守的准则。它们对演奏学习造成了阻碍。

器乐演奏教学中的语言运用不够严谨的原因,首先是由于音乐是感性、抽象的艺术,语言的尽头是音乐,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另一方面,语言是事物的符号,不是事物本身。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曾讲过语言于物不及万一的道理,禅宗也早有“手指明月”的参悟。俗话说“梨子的滋味只有亲自去品尝才知道”。理性的语言要表述抽象、感性的音乐及其演奏行为本身就有很大的困难。此外,在演奏教学中,“言传”不是唯一的手段,“身教”——即示范的作用往往非常直接,非常有效。示范可以弥补,有时甚至可以完全取代语言,直接表现那些语言难以表述的东西。因此,在演奏教学中,对语言词汇的推敲揣摩,即“咬文嚼字”的工作很容易受到忽视。有的音乐教学流派甚至主张“用琴说话”,认为“除开音乐之外的道路不是死路就是弯路”。他们认为在音乐教学中,语言是无力的,容易将人导入歧途。他们提倡让音乐直接引导学习者解决各种各样的演奏问题。演奏教学的语言问题还因为演奏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实践经验的传授。不同的教师对演奏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相应的语言表述也就不尽一致。同时,演奏教学主要是一对一师徒相传的形式,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这使得授课形式较为宽松,也使语言运用容易流于随意。

演奏教学中的语言问题不太引人注意,但它们对演奏学习的影响却不容小觑。

我们从一些例子来看演奏教学中语言运用的几个典型问题。

在教学中,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表述:“用指根关节带动手指触键”“用手腕演奏(和弦)”等等。一部分学琴的人在这样的语言指导下,会无意中产生指根或手腕关节“用力”的意念,使技术技巧出现问题。

之所说“用关节”的说法有问题,是因为一切肢体的运动其实都不是关节导致的。关节只是肢体的连接和转折点,它并不具备带动肢体运动的功能。肢体的运动是有关肌肉通过合理、协调的收缩产生的。手指的上下运动主要是依靠从指尖延伸到小臂内的束状肌的收缩;手臂的挥动主要是靠胸大肌、腰肌、腿部等各处肌肉综合收缩的结果。如果肌肉被切断,无论指根或手腕等关节怎么完好,都不能使肌体产生丝毫的移动。用某关节带动肢体之类的语言表述,常常使一部分人陷入钢琴演奏家、教育家约瑟夫·珈特所说的“错误的神经支配”。“使用关节”的意念是有害的,由此导致的技术问题非常普遍。

“手腕的运动速度是递减的,手腕天生很笨,真正用手腕演奏和弦或八度常常会使手腕僵紧,演奏不清楚,快不起来。”

“用关节”是由感觉和认识的错误导致语言表述出现问题的体现。

再看一个例子:

在键盘乐器快速的和弦或八度演奏教学中有这样的表述:“要用胳膊抖动的感觉”“要抖弹簧那样地发动手臂”。这些话没有清楚地说明手臂快速演奏时的动作方式,多数人很难通过它掌握这个困难的技术。在不少人的生活经验中,肌体的“抖”总是伴随着内部肌肉相互矛盾的同时收缩,它很容易使肌体产生不恰当的紧张。这些说法体现了教学语言模糊的问题。

再看这个例子:在提到演奏时的身体基本状态时,一般都说“要保持放松”,而“保持放松”非常容易和“松懈、消极”等感受相混淆,对演奏造成影响。由此,在教学中不得不对“放松”做很多补充,比如:“‘放松’不是睡眠状态下的‘放松’、不是消极的‘放松’,而是运动员比赛时的那种‘放松’”。但运动员比赛时的“放松”对很多人依然是非常模糊的。还有:“‘紧张’是肌肉处于持续的收缩状态,‘放松’就是解除肌肉的收缩”;“‘放松’就是不用力”等等。所有的麻烦都源于“放松”这个定义。

“放松”主要在表述肌体静止的情况,即肌体静止的那一刻,但演奏却始终是一个积极的动态的过程。“放松”的表述导致了顾此失彼。其实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多是在保持着肌体的“机敏”“灵活”“协调”等积极状态,似乎并不是“放松”。这个例子体现的是语言片面表述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本身正确的表述,如果缺乏针对性的补充和提示,也会让一些人产生误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已有的知识经验。个体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语言材料的理解就有非常大的差别。下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知识经验的差异对语言领会的影响:

钢琴教学中通常都用“手指击键”这个的说法,它是比较合理规范的表述。但在一些人的生活经验中,由于“击”字暗示着“强、猛、快、有力”的动作方式。这会使一些人无意中过分地绷紧手指,用力地敲击琴键,养成“砸琴”演奏的不良习惯。

类似的还有“指尖要如小锤”“手指要撑住、要站稳”等语言,也会导致一些人手指过度绷紧。这甚至是职业病产生的原因之一。

再看一个语言表述偏差并不明显,影响也比较隐晦的例子。

钢琴教学中普遍强调弹奏时“手臂的重量”,要求弹奏时“两臂自然下垂,体会到肩关节到指尖之间手臂的自重……从肩到指尖犹如一座‘吊桥’……”有些学习者无形中就会从肩关节开始感受手臂的“重量”。而事实上,手臂的末端并不像人们所看到、感到的那样在“肩关节”。手臂其实犹如一棵树,它有“根”。手臂的“根”可以理解为是胸、背等部位的骨骼和肌肉。如果表述为:“从身体正中,如脊椎或胸椎到指尖整个手臂保持下垂、灵活、敏捷、自如……”这可能使更多人的手臂——特别是肩和大臂的状态和动作方式更为理想。霍夫曼说:准确的弹奏需要用胸部、用肩部弹奏,这话说到了“根”上。

……

在现实中,有很多“不严谨的”“随意的”表述,是能够被人毫无障碍地“正确”理解的,那是个人知识经验弥补的结果。但对于演奏学习来说,多数学习者都缺乏相关的知识经验。“不够完善的”教学语言常常会让他们陷入困境,甚至把他们引入歧途。很多演奏学习的问题是从最初接受语言概念时就开始了。

因此,器乐演奏学习对语言运用有着特殊的要求。我们应该对演奏教学的语言给予足够的重视。

重视演奏教学中的语言问题,首先需要更加深入透彻地研究总结演奏教学规律。没有正确的认识是不可能有正确的语言表述的。要进一步搞清教学中存在的技术技巧、生理心理等各阶段、各方面的问题,为正确的语言表述奠定基础。

准确的认识还需要严谨准确的语言表达。要高度重视演奏教学中语言的局限与不足,深入研究演奏教学语言的运用特点,慎重对待演奏教学中的语言和词汇。对演奏教学中的“言传”要“字斟句酌”,仔细考量,做好认真细致的“咬文嚼字”工作,避免语言运用出现偏差。

教学语言要尽量规范,不要随意地使用语言词汇。对那些会导致问题的、或是缺乏良好教学效果的语言应该舍弃。

规范教学用语,不是要以一种表述法“一统天下”。要客观、准确、辨证地理解和看待不同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做到兼收并蓄,避短扬长。现实中,不同的人常常有不同的感受,会产生不同的语言需求。我们对不同的感受体验、不同的语言表述要慎重对待,因为那可能是另一个认识角度,另一条学习途径,可能适合另一些不同的学习者。严格来说,每一种表述其实都是“片面”的。多几种表述储备、多几种表述方法、多几个表述角度,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语言,将会对教学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演奏教学是培养人的工作,语言是传达知识的工具,无论思想认识多么正确、语言表述多么严谨准确,最终要看实际的效果。如果学习者难以接受和掌握,那无论语言表述多么科学、多么严谨,就都失去了意义。所以,演奏教学既要提倡语言运用的规范化,也要提倡语言运用的多样化,做到既严谨规范而又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地运用语言,并不是随意化。而是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地运用语言。比如一般人们认为正面表述比反向表述要好。但有时正面的表述并不如反向表述好。比如有些时候,对有些人说“手腕要放松”就不如说“手腕别绷紧”“手腕别用力”好。再如:“要保持轻松自如”有时不如说“别紧张”“别过分用力”等有效果。有时,强调该用力的那些部位用力,不该用力的部位就自然会“放松”,而有时强调不该用力的地方“放松”,该用力的部位也就能自然合理地“用力”……多方位、多角度的表述,有助于学习者完美地理解和掌握演奏技能。

对演奏教学中有些“错觉”导致的“错误”表述,如果无伤大体,也可以保留。不过,需要辅以正确严谨的诠释。比如“用指根关节”“用手腕演奏”等就需要说明这是人对肌体的错觉,要讲清肌体运动的神经感觉和肌体解剖原理,防止错觉和误解扩大。

灵活运用语言,需要照顾个体的感受差异。比如有的学生说“‘放松’就是‘懒洋洋’的状态”。当他处于所谓“懒洋洋”的状态时,他是处于了较好的“放松”状态。如果我们因这种表述不规范、不严谨而坚决纠正说:“不对,‘放松’绝不是‘懒洋洋’”!这就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很可能使学生对自己已经“正确的”肌体状态产生动摇和怀疑。我们要看他的感受和表述的实质,达到了教学目的就是对的。当然,需要向他说明这话的缺陷,避免理论上出现问题。

灵活使用语言,要注意掌握好深入浅出的原则。深入的解释是必要的,可以使人加深理解、弄清原理。但也要注意,“深入的”解释有时容易使缺乏感受积累的人更糊涂。因此,教学中一方面要深入细致,说深说透,一方面又要注意简洁明了,做到既要“深入”,又要“浅出”。

对那些因为个体知识经验不同而可能出现的语言问题,需要细致全面和有针对性地做好补充诠释工作,避免正确、规范的语言被错误地理解。

演奏教学针对的是人,要对学习者在领会教学语言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所预见,那样可以更好地运用教学语言。

音乐演奏的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概念,更多时候传递的是感觉、感受,这需要大量地借鉴各种生活现象进行间接的表述,这需要强调准确、生动、形象、严谨。要选择采用那些具有普遍性的、清晰明了的感受。如:手的松弛,好像洗完手后摔水时手的感觉;舒展自如的肢体感觉是仿佛在空中飞翔等等。借鉴生活中的各种感觉对演奏教学十分必要,不过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感觉有时也靠不住。要认真研究各种生活现象,不断检验、积累那些准确、生动、有效的语言表述。

器乐演奏教学中语言运用还涉及很多较高层次的问题,比如人的美学修养、广泛的艺术积累、深厚的音乐积淀、细腻的心灵悟性、高深的语言造诣、广博的生活知识积累等等。这些广义上的语言运用问题,限于篇幅,本文就暂不讨论了。

总之,演奏教学的语言积累是长期、严谨的工作,需要结合实际,日积月累,不断总结完善,最终才能使教学语言获得本质的提高。

考究演奏教学的语言表述并不是“拘泥文字”,而是新时代演奏教学的客观需求。近年来,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很多缺乏演奏感性知识积累,已经过了感性学习年龄的人开始学习演奏,他们非常需要全面准确的语言引导。那些学习演奏到了一定高度,开始面临各种各样问题的人,也越来越需要澄清各种迷惑,因为感性的东西必须上升到理性才能更好地掌握它,而上升到理性就需要语言的严谨梳理。此外,当代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新时期培养新型的演奏人才,提高演奏者理论素养等需求,都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演奏教学中的语言运用,不断提高器乐演奏教学的语言水平。只要我们切实做到了“言传、身教”两手都硬,器乐演奏教学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约瑟夫·迦迪. 钢琴演奏技巧.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