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非言语行为的作用和运用非言语行为的原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非言语行为的作用和运用非言语行为的原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如果把表情、声音作为非语言交流的符号,那么言语只表达信息的7%,而大部分是靠非言语来表达的。在言语行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言语只起方向性或规定性的作用,而非言语行为才能准确地反映出话语的真正思想和感情,担当起绝大部分的传播职能。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自己语调、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非言语行为,使之与言语相配合,就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注意学生面部表情、说话时的语调、手势动作,就能更准确、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情绪,了解他们对教育教学的反应。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非言语行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及运用的原则。

一、非言语交流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影响学生的情绪。课堂气氛的活跃与沉闷、轻松与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表情、语调。如果教师的表情死板,皱着屠头,说话声音低沉,速度缓慢,那么学生将很快受到感染,觉得压抑。在烦闷的气氛中,想取得好效果是很难的。

2.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反应怎样,有经验的教师只要看一看学生的眼神、表情、坐姿就会清楚。如学生眼睛正视着教师,视线集中,没有东张西望,说明听得有味,反之则说明开“小差”,听得没有味了;坐姿基本端正,没有东倒西歪或伏在桌子上,说明听得有劲,反之,则说明听得没劲,不耐烦了。

3.及时了解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有的学生有什么心事,往往很少对人说,这就给教师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增加了一定难度。但通过对学生的非言语行为的观察,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他们的心事或多或少会在表情、动作、行为中流露出来,老师可以从他们的表情变化来发现这些异常现象,及时解决,使之愉快地学习。

4.支持、修饰或否定的言语行为。一句话,由于说话时的表情、语调不同,而意思完全不同。比如对学生说“你懂不懂”,如果声音轻,语调平缓,则表达一种真切的关怀、真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欲望;如果语音重而急切,则表现出一种烦燥,甚至隐含这样的语义:你这人真笨,还不懂。我们在与学生谈话时,要尽量使语言与表情相符,不要言不由衷。否则容易挫伤学生的感情。

5.直接代替言语行为。学生上课不专心时,老师可注视他,以提醒他注意听讲;发言时,注视他,则是对其鼓励和支持等等。

6.表达言语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些课有许多看似平淡实含丰富感情、深刻哲理的句子,要靠老师表情的范读或手势、动作来加深理解。

二、运用的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不论采取哪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信息沟通,其目的都在于师生间信息的顺利传输、情感的及时交流,以便对课堂活动及其主体进行必要、及时的调节,达到师生之间的全面互动。由此可见,选择的基础或出发点是其效果能符合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需要。课堂教学中运用非言语行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善意尊重原则。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应从善意出发,对学生寄予殷切希望,饱含对学生的热爱,信任学生,并要体察学生的情感、认识等方面的要求,亦即要进行移情体验。尊重是沟通的重要条件,尤其是情感沟通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师生的互相尊重,就没有真正的沟通。我们尊重学生,会赢得学生对我们的尊重,从而对我们的言语举止感到亲切、自然,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如果我们不尊重学生,学生就不会相信我们,从而影响他们的情绪,使之产生逆反心理。

2.师生共意原则。非言语行为是人们约定俗成的,都有一定的“规则”,都要求人们遵守,否则传达、理解就无法进行。非言语的“规则”分为三个层次:社会“规则”、“课堂规则”、“个人风格”。我们既要遵守社会的非言语行为规则,符合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不违背社会的习惯、规定,又要遵守课堂中的非言语行为规则,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非言语行为必须是师生双方都能接受、领会、掌握并合理运用的,而且非言语行为健康、高雅、简洁。还要有个人的风格,给人印象深刻。使学生易于明白,又能使教师的个性易于展现。

3.协调一致原则。教师在课堂中的非言语行为必须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课堂的具体教学情境和学生具体情况协调一致。与课堂教学气氛、具体教学情境相协调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到他的非言语行为的具体运用环境,其中有一些特殊要求,如在课堂上讲话不能声音很大,在很热烈、愉快的课堂讨论中突然拉下脸来严厉训斥某个做出不必要行为的学生会使全班扫兴、受影响,在学生都很安静地看书时不应大声与某一学生谈话,或在全班思考黑板上的问题时在讲台上来回走动,要求教师机智、反应敏捷、自然、与课堂活动和谐等。与学生具体情况相一致,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要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因此,对一般表现良好的学生与纪律性历来较差的学生,对于交际能力差、怕羞、性格内向的学生与开朗、大方、性格外向的学生,对于和自己关系很融洽的学生与关系比较紧张的学生……教师只有采取不同的、适宜的非言语行为,才能取得运用这种手段的理想效果。关于运用的原则,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外,还有程度控制原则、最优搭配原则和自我意识原则,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但是它们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上述原则是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联系性和规律性的统一体,它们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的具体要求和规定,教学中必须把它们联系起来加以运用,教学效果才能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