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有效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有效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中国古典词作中的名篇,更是高中语文课本必选篇目。高中生具备感受词作美感的能力,但欠缺一定的理性认识。教师在教学这首词时,应当联系作者的经历,用讲述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词作中的“愁”,同时分析词作“化虚为实”的写作技巧,帮助学生领会词作深广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 虞美人;李煜;愁;人文内涵

作为一名教师,每一堂课都应当精心设计。尤其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样的精品诗词,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要素,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知识,感受人文内涵。

一、明确教学要素

1.教学目标。对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词,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教学有序。这首词有三层目标:

一是知识目标,了解词的创作背景,背诵全词。

二是能力目标,学会分析诗词中“虚实结合”“化虚为实”等基本技巧。

三是情感目标,了解词人亡国后的深哀巨痛,领会词作感动人心乃至传颂至今的深刻原因。

2.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诗词中“虚实结合”“化虚为实”等基本写作技巧。

3.教学难点。通过探讨词中人生之有限与宇宙之无穷的几组对比,从而挖掘蕴含于词作之中深广的人文情怀。

4.课时安排。教师要提高效率,教学以一课时结束为佳。

这首小令篇幅短小,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学生多读几遍即能成诵。但这首词内涵十分丰富,需要细细领会。教师可以借用PPT,拟采用故事串联法,在了解作者的人生际遇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文本技巧、思想感情等来启发学生与词作的共鸣。

二、规范教学过程

1.巧导入。导入是课堂的开始,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可以将李煜的《菩萨蛮》用PPT显示在电子屏幕上:“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i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并请学生们齐声朗读。然后用疑问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词的作者是谁?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虞美人》的作者,据说写的是词作者与他美丽的恋人幽会的情景。他有一个很特殊的身份――皇帝,他是南唐后主,一位亡国之君。一个历史上的名人――赵匡胤灭了他的国,俘虏了他。请大家将今天要学习的《虞美人》朗读一遍,同时思考这两首词中哪一首是在被俘前写下,哪一首是在被俘后写下。”

学生很快就能得出《虞美人》写于被俘后,《菩萨蛮》写于被俘前。《菩萨蛮》写乐事,是恋人之间的幽会;《虞美人》发哀情,词中出现一个感情十分强烈的词:愁。教师可以接上一句:“一个诗酒风流的皇帝沦落成阶下囚怎能不愁?”引导学生对词的文本和作者进一步审视。

2.识作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词人李煜虽为皇帝,但没有把心思放在治理国政上,反倒在书法、音律、绘画上有造诣。人们说他“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课件显示),最终走上亡国的命运。被宋太祖俘虏后,他每日锦衣玉食,却失去了人身自由。用一句话来形容他的命运极为贴切:做个才人真绝世,可怜薄命做君王(课件显示)。请学生认真思考词人从皇帝到阶下囚的身份变化之间失去了什么。

作为一个从小锦衣玉食的皇子,他享尽了人间的欢乐。他在政治上毫无作为,是人民的血汗筑起了他衣食无虞、纸醉金迷的生活。一朝被俘,学生能够想到他失去的是无忧虑的物质生活。

其次他还失去的身为皇帝的自由,这一点是学生在物质基础上就能思考得出的。被软禁后的待遇优渥,依然锦衣玉食,但是李煜仍然每日以泪洗面,他思念故国家园,思念家园死去的亲人,思念常年居住的宫殿,思念陪从自己长大的仆人宫娥,更思念从前荣宠尊优、自由无忧虑的时光;感叹岁月无情,欢乐如流水,命运不济已白头。

教师可以结合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来为学生分析:人的需要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李煜沦为俘虏后得到保证的仅仅是生理需求,其余所有正常需求都被抹杀,对这样的境遇一个普通人都难忍受,更何况是一个养尊处优的皇帝?这样,学生就能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词人心中的苦、笔下的愁。

三、深刻解读文本

对于文本的解读,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而对于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找准词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设问。这首词的意象优美、情感细腻,最显目的就是三处对比,因此教师可以这样设问:

问题一:这篇词作中出现了哪些触发词人哀思的事物?这些事物又有何特点?

答案是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月明、雕栏,这些都是十分美好的景物,而在诗词当中,这些又是具有美感的物象。从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上看,这些事物都能带给人一个好心情。(教师板书: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

问题二:既然景物如此之美,为什么作者的忧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显然这些景物虽然很美,但是词人此时怀念故国,饱尝颠离之苦,他没有心情欣赏这些美景。

问题三:哪些文词体现词人对美景的厌烦之情?

作者不断问春花秋月“何时了”,何时结束,何时到头;感叹东风“又”吹拂昨夜的小楼;雕栏玉砌仍旧矗立,“只是”“我”已经老了。这些反问语气和副词的运用全都体现词人不堪其忧的心境。由此也顺便拎出另一组事物:往事、故国、朱颜。(板书:往事、故国、朱颜)

这三组对比事物,各自的特点说直白一点,便是春花秋月之难了对往事之已逝,小楼风月之恒定对故国之无常,雕栏玉砌的物是对朱颜之人非,这种对比反映了词人心境的变化,对比双方间的落差也更能引起学生心中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四、重点品读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句是全词情感的迸发处,也是词人技巧运用的巅峰处。本词是名篇,尾句更是千古绝唱。很多同学以前听过或看过,会觉得写得好,但遗憾的是不能把心里的看法准确表达出来。这句话很显然运用了常见的修辞:比喻。比喻通常把难以借助感官感受的事物具体地表现出来,这是化虚为实。“愁”属玄虚,“一江春水”为实在。(板书:比喻,化虚为实)“一江春水”这一喻体极言愁之长,愁之连绵不绝、无穷无尽,一唱而三叹,读来令人沉痛、感伤。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初三学过的李煜另一首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让他们背诵末句,并讨论两句话的相似和不同。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末句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二者都用了化实为虚的手法,但是“一江春水”极言了愁的长度,而“剪不断,理还乱”则写出了愁的韧度。

这些愁显然有一个相似点:都把人个体的、私有的、短暂的、有限的情感,比喻为永恒的、不变的自然事物。《虞美人》三组对比中,人事的有限与宇宙的永恒冲突得剧烈,词作者只能把愁情寄托于春水。这种个体对无限宇宙的超越的潜在企图,正道出了人类悲愁之下的心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这些以后,就可以请学生背诵此诗,以加深记忆。

五、精心设计作业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检验、巩固和拓展,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对于这首词,课后作业中最基本的就是背诵并默写全词。其次是加深对词的意象感悟,可以结合其他诗文尝试分析。最后是借鉴学习词的写法,锻炼化虚为实的习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