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美育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要在诗歌语言教学中融入美学教育,很多老师感到头疼。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结合教材,从诗歌原理、语感及想象力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先认识诗歌、学习诗歌,感受到诗歌的美。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方法,做到重美育、重点拨、重陶冶。
学会鉴赏诗歌是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如何尽快掌握鉴赏要领,充分感受到诗歌的美学概念呢?一些老师在教学诗歌时,往往只重视诗歌本身的读、写,单纯地让学生记、背,而忽视了整体诗歌的美学原理,这就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中学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审美能力”。怎样才能在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完善美育策略,更积极、迅速地向素质教育迈进?笔者在此作探讨。
一、深情朗诵,激发学生感受美的形象
诗歌中美丽的自然风光、鲜明的人物形象,俯拾皆是。譬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山野;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高歌“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大义凛然的谭嗣同,为科学奋斗终生的竺可桢等,无不是让人读后动容的形象。
要让学生很好地感受这些美的形象,首先要让学生感同身受诗歌创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而“美读”就派上了用场。只有教师深情朗诵,透过语言文字,感知事物的表象,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知觉。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朗诵,积极捕捉诗歌的语言信息,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自己的领悟。如教读《茶馆》中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谐音双关的语言,感受他凄凉和不满的形象;吴祥子“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所表现出的地痞流氓无赖的形象渐趋明晰。
从花红柳绿的勃勃之春(《春》)到晴暖温馨的济南之冬(《济南的冬》),从奔腾不息的长江三峡(《三峡》)到恬静素雅的北国风光(《沁园春・雪》),更是教师和学生放声朗诵的大好时机,在朗读中,学生有了美的感受和启迪,很快进入了情境。
二、认真鉴赏,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思想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从前单纯地让学生背诵、辨词析句、翻译、试读试讲等方式的水平上,而应逐渐增加评论鉴赏的分量,多采用讨论、改写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陶冶思想情操。在“教师分析教材、学生了解教材、教师教导学生”这三部教学活动环节中,学生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提升学生的诗歌修养水平,就应该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例如同样是思乡,不同的诗人可以通过不同的情怀来表达。余光中的《乡愁》,是淡淡的,浅显地向我们展示思乡、思念祖国的情怀,而洛夫的《边界望乡》,则透露出更加强烈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讲解两名诗人所处的环境和所怀抱的心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体会这两首思乡诗歌内涵的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理想、情感、审美意识等因素,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或听或说,或读或写,或评或议,不拘一格,在发散性思维中习得知识、陶冶性情。
三、整体把握,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首完整的诗歌是一个整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因为精彩的形象和语言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有生命力,才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
我在听课中经常发现,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抽出诗歌中的一两句经典的诗句,让学生记忆、背诵,然后分析。这种断章取义的“名句赏析”其实破坏了作品的整体美感。诗歌鉴赏是一种整体思维式的精神活动,要防止僵化的、片面的解读,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审美价值。对于一些有关联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认真对照,或相近,或相反,或同中有异,有异中有同,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例如,林逋的七言律诗《山园小梅》、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和的词《卜算子・咏梅》,都是借梅花寄寓理想,比较点可以放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上。林逋的诗借梅花表现自命不凡、风雅不俗的旧时文人形象;陆游的词借“寂寞”、“群芳妒”、“零落成泥”的梅花形象,表现一种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凄凉忧伤却又傲然不屈的思想感情;的词却借梅花塑造了一个积极迎接春光和百花共享乐的革命者形象。
诗歌有其韵律和节奏。一词一藻,一字一音,都不可略去,林徽因写的《别丢掉》,富有韵律,那一句“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星里\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这里作者创造了一种情绪氛围表达感情,用它的韵律与美感,使诗如画如歌。从这里,就引申到画了,诗如画,画如诗,一个好的画家和一个好的诗人常常不分彼此,纵使不是画家也懂得如何欣赏画,如唐代著名大画家大诗人王维,当代的画家与诗人席慕蓉,他们都是画家,也有很多好诗。对于诗,最重要的特点是意蕴美,对于画,则是笔墨美。虽然绘画早于诗歌,但是到现今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诗歌,画是视觉的艺术,而诗歌则是听觉的艺术。最佳的平衡点就在于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美,必须凭借语言文字,然后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得以实现。想象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通过想象,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的情景、形象经过大脑加工改造,形成生动的“图像”再现于大脑屏幕上。这样文字材料变成了“图像”材料,这种“图像”材料便于学生感受和领悟。在语言中想象“画面”,在想象的“画面”中感悟语言,这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发展想象力的重要一环,又是让学生感受古诗意境美的关键所在。如杜牧的《山行》中写了五种景物,教学时先让学生对各种景物的色彩展开想象,再组织学生议一议,讨论的结果是苍翠的山、洁白的云、青绿的树木、土黄的茅舍、火红的满山枫叶。这样,在学生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远近映衬、错落有致、色彩绚丽的秋色图,从而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们要从形象入手,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引导学生领会、思考,使学生认识诗的思想境界,鉴赏诗人的心灵美。
在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策略不仅是在理论层面上的探讨,更需要落实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能够下工夫,大力推广,那么,我相信,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一定会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繁荣的景象,这样,我们才能摆脱陈旧的应试教育课程模式,大踏步向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