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新型本科生胜任力特征及研究性教学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新型本科生胜任力特征及研究性教学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本研究基于胜任力特征理论,构建创新型本科生胜任特征模型,并将此模型运用于设计研究性教学模式,揭示创新型本科生高胜任力的基本特征及研究性教学体系,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 创新型 胜任力 研究性教学

一、引言

大学创新教育是指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型心理素质的教育模式。本科生教育本质上是创新教育,加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教育是以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或者说,创新教育是致力于开发受教育者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的总和。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主体性、互动性和创新型等方面。即突出创新型思维,以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型思维能力为重点;注重个性发展,让本科生的禀赋、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以激发其创造潜能;注重启发诱导,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强调实际锻炼,全面发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本质对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

研究性教学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教学改革策略,贯穿着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体现的是教育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关注,以及对学生充分发展的重视,它的引入必将对现有学校教育的实践取向提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分析和思考这些挑战,对于研究性教学的顺利推进,对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研究性教学着重培养本科生的“主体性、互动性和创新型”,本文针对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在课堂开展研究性教学,为培养高胜任力的创新型本科生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胜任力及创新型本科生胜任力的相关研究

胜任力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MaClelland(1973)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中提出的。他指出,组织在人员甄选中采用传统的智力测验、性向测验、学校的学术测验及等级分数等手段,不能有效预测其从事复杂工作和高层次职位工作的绩效或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为了试图找出那些成绩优者和绩效平平者之间的差异,他建议用胜任力取代智力并把胜任力定义为: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他所指的胜任力有两个重要特征: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甚至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与任务情景相联系,具有动态性。此后美国关于胜任力的研究大多沿用MaClelland(1973)的概念。胜任力包括以下层面:知识,即某一职业领域需要的信息(如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技能,即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如英语读写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社会角色,即个体对于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如想成为工作团队中的领导);自我认知,即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如认为自己是某一领域的权威);特质,即某人所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为方式(如喜欢冒险);动机,即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稳定的想法或念头(获得权利、追求名誉等)。

胜任力概念一经提出,迅速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David,1998)。这是一项应用性极强的研究,被广泛地运用于管理领域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军事、医学及教育学领域(Shan,2000)。随着胜任力研究的深入,针对不同的群体或个体建构的胜任力模型越来越系统。胜任力模型最重要的优势在于,给组织提供一种“通用语言”,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基于这种“通用语言”讨论管理者的绩效、选拔、开发和发展问题。由于人们对胜任力的界定不同,构成胜任力模型的要素不同,得到的胜任力模型的差别较大。

胜任力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医疗等事业组织的人员管理和素质改善中,而创新型本科生胜任力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还没有看到。本项目从胜任力的视角,研究信息背景下创新型本科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这些研究现状中存在的状况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借鉴国外成熟的胜任力研究成果,培养创新型本科生应具备的胜任力素质,是对创新型本科生内涵的有益补充,同时也为实现创新型本科生培养提供可能的培养路径。

三、高胜任力创造型本科生胜任力模型的初步构建

信息化背景下,创新型本科生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完善的知识结构、学习创新能力、信息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完善的知识结构

完善的知识结构是培养能力和能力的基础,一个高胜任力的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知识:人文社科知识、数学物理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社科知识是我们“做人”的基础。“数学物理知识”能够培养分析与归纳综合能力。专业知识则是我们的“独门兵器、看家本领”。

2.信息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型本科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认知环境,主要包括丰富的学习资源、快捷的信息检索与查询工具、多种通讯工具、网上模拟实践等,支持学习者独立或合作获取知识,成为信息时代学习的主要环境,因此善于获取、处理、利用信息成为创新型本科生人才的重要素养。

3.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精神是指人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几个人或者集体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齐心协力、团结互助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当今,合作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好的合作能力和较强团队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创新型本科生在实现个性充分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复杂情景下的多任务合作工作尤其需要这种胜任能力。

4.实践能力

实践教育是现代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现实需求。实践能力的提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实践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启迪创新思想。

5.学习和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衡量创新型本科生的客观标志。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学习能力强,才能及时了解学科领域发展新动向,了解研究新动态;才能敏锐发现专业领域中的运用及影响,跟上网络创新的步伐。创新精神强,才能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探索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