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培养路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通过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探讨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科学界定就业能力内涵和外延,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对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本价值开发与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等将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职业生涯的无边界化和易变性日益明显,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大学生个体、雇用劳动者的组织、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关注的问题。就业能力 ( employ ability)对职业生涯的成功极其关键[1]。如何在大学中有效帮助学生发展就业能力,成为许多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焦点。以欧洲为例,1999年,29个欧洲国家共同签署"Bologna宣言",确认"提升公民就业能力"为欧洲高教体系改革的首要目标之一。国际劳工组织对就业能力的定义是"个体获得和保持一份有薪水的工作、 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西方国家在上世纪 70年代就开始对就业能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使用了关键胜任力( keycompetences)、核心技能 ( core skills)、可转换胜任力( transferable competences)等不同的术语。
一、 国内外关于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
1、国外就业能力的两种模式
美国模式和英国-澳洲模式[2]。美国模式以 SCANS( 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1991)为代表,把就业能力分为两大类:基础技能和工作技能,其中基础技能包括基本技能、思考技能和个体特质三个部分;工作技能包括资源、人际交往、信息、系统和技术等五个部分。澳大利亚模式以 MKC ( Mayer Key Competencies ,Mayer Commit tee , 1992)为代表,提出七种关键能力:信息收集和分析、思想和信息交流、工作活动的计划和组织、团队合作、数学知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2002年,研究者们对 MKC进行补充,提出ESF ( Employ ability skills Frame work ),包括两大类:关键能力和个体特质。其中关键能力包括沟通能力等八种技能,个体特质包括诚实正直、适应性等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 研究者认为就业能力是识别工作机会、获取工作的能力,由职业认同、个体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四个集合的交集所组成;同时,还发展了相应的就业能力的测量工具。
2、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主要观点
自从国内学者郑晓明 2002 年发表"就业能力论"的研究文章后,我国对就业能力及其结构维度的研究逐渐增多。任江林(2005)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应当包括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和求职技能三个层次。谢志远(2005)则认为应当包括基础性能力、专业能力和差异性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差异性能力包括个性化、创新性、创造性。汪怿(2005)认为,就业能力由基础技能、个体管理技能和团队工作技能构成。张丽华、刘晟楠(2005)则提出了就业能力的五个维度,即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李颖等将就业能力区分为内在素质、处理工作能力和社交工作能力等三个维度 20项指标。 闫大伟(2007)认为,就业能力具体包括功能性能力、可迁移能力、自我管理或适应能力。郭志文、宋俊虹(2007)认为就业能力研究主要围绕个人特质、个人环境、个人策略和结构要素四个维度展开。宋国学(2008)从专业技能、沟通技能、个人属性、人际技能、团队技能五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测量研究,之后,他又将团队技能换作学习能力,将学习能力看作重要维度。朱新秤(2009)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应包括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个人适应能力。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本文认为就业能力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就业能力结构是从求职者所具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而狭义的就业能力结构主要是从大学生个人特质方面展开研究。根据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结合职业岗位招聘的要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界定,笔者认为,本研究在回顾相关领域研究的基础上,把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定义为:经管类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获得的能够符合雇主期望、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体现为保持工作、获得晋升并对企业战略目标做出贡献的能力。
从狭义就业能力结构的角度分析,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主要由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大模块构成。
1、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即经管类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要素。专业知识是学生在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学习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等。学生通过专业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各环节的学习,将外在的经管专业知识内化成由智力因素联系起来的多层次、多系列、多要素的专业知识综合体。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不但可同化原有知识并合成新观念、新知识,更有利于增强专业技能,最终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的提高,需要经管类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专业技能。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除了明确所需专业外,更重要的则是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达到节约人力成本的目的。
2、通用能力
通用能力是指除专业能力外,用人单位招聘经管类大学生所看重的基本素质能力,这是关系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经管类学生来讲,通用能力具体包括健康的身心、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责任心、脚踏实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是经管类大学生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而获得的工作能力。用人单位往往通过简历对通用能力进行初步考查,通过简历筛选的学生则会进入面试环节。面试大多会结合用人单位的管理实际展开,面试官都会针对大学生的表现予以测评。如果用人单位认定参加面试的毕业生已经具备了经管类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学生便基本上可以顺利就业。
3、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学生进入职场后是否能成为职业精英、实现持续就业的决定因素。对于经管类学生而言,创新精神、团队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则是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能力只有在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可持续发展能力通常是决定一个学生能否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 现在许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毕业生在签约前来单位实习或试用,其目的就在于考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质。根据笔者多年来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素质高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大多经常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调查、企业假期兼职等活动,这些学生除了能顺利就业外,大多能在单位得以继续提升,实现持续就业获创业。
三、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面对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四方应协调起来,采取政府政策支持、高校完善培养体系、学生自我构建培养方案等有力措施,全方位培养经管类学生的就业能力。
1、政府应通过制度建设促使企业加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责任意识
政府除了要加强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调控,不断改进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政策外,更紧迫的应该是健全校企合作培养的政策法规,通过制度约束促使企业加强培养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责任意识。政府应建立一套制度,对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校企业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约束和规范管理,强化企业参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实现大学生实习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2、企业应为经管类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就业市场环境的变化,社会越来越重视经管类学生的通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高校在实践课堂及场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企业及用人单位承担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责任。目前很多高校的经管类专业都建立了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制度的制约,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内驱力缺乏,企业和高校直接利益的兼容性不强,导致校企合作的形式多限于实践基地的建立和横向课题的合作,学生实习也局限于观摩和讲座等单一形式,企业和高校之间并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在校企合作中,高校方参与合作的主动意识很强,但企业方的积极性却不高,无法实现管理类职业岗位要求与教学的无缝对接。而在西方国家,很多企业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企业同时也可考查并挖掘有潜力的学生,为其量身定做能力培养计划,为企业储备人才。
3、高校应建立完备的能力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战场,教育部早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中就规定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就要求各高校应明确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注重学生胜任力的培养,使其具备市场所需的就业能力,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完善经管类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第一,加强专业性就业指导。通过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在校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辅导职业生涯设计、提供就业咨询、提供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并协助安排实习、工作体验与假期工作机会等,同时,广泛与企业互动合作,定期调研了解市场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第二,科学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时应结合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结合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根据经管类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模块课程或项目课程,扩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为学生就业夯实实践基础。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在课程教学中就业能力的培养。经管类课堂教学中可融入的核心就业能力包括团队工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第四,拓宽实践渠道,构建完善的社会实践体系。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士担任兼职老师承担一定的授课任务,加深大学生对经管类实践工作的认识。另一方面,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到企业上岗实习,实地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此外,还可支持学生自行开办模拟企业或创业,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
4、经管类大学生自我构建培养方案,塑造个人整体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这一就业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首先,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为自己提升就业能力奠定基础。从入校之初,学生可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优势、性格等情况,积极做好职业生涯准备,树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生在明确职业生涯目标的前提下,积极发展自己的就业能力,学生可参与人才素质测评,根据测评结果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从经管类专业、职业岗位要求等方面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以此为中心来学习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其次,经管类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增强自己的通用就业能力。学生在参与或组织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具体问题,他们必须及时有效消除障碍,保证活动顺利进行。这一过程可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计划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再次,经管类大学生应深入社会,积极寻找接触经管类岗位工作机会。学生可利用实习和社会兼职工作,接触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同事,体会团队工作精髓,深入理解组织文化,亲身体验工作角色,培养整体就业能力,以便提高自身的工作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郭志文,B.I.J.M.范德赫登.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就业能力:一种新的心理契约[J].心理科学,2006, (2).
[2]刘小平,杨淑薇.可就业能力及其培养研究进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6,(9).
作者简介:周燕(1974.10-),女,江苏连云港人,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