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构建新一代学习词典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构建新一代学习词典的新理念和新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学习词典是面向二语习得的工具书,了解和应用合适的二语习得理论对提升学习词典的编纂质量和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章宜华先生的最新力作《二语习得与学习词典研究》针对当今主流词典存在的问题,在大量用户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ESL/EFL学习者二语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查阅需求,吸收语言学各流派对词典释义有帮助的理论与方法,以构式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模式。文章拟从基本内容、理论和方法创新以及学术和实践价值等几个方面对该书进行简要的评介。

关键词 二语习得 学习词典 论元结构构式 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

商务印书馆2015年出版的《二语习得与学习词典研究》是章宜华教授的又一力作。作者多年来密切关注词典学和语言学的国际发展动态,瞄准前沿理论,立足开拓创新,探索如何把最新的相关理论成果应用于词典学,以实现学习词典理论框架和释义模式的创新。近年来,他分别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界》和《辞书研究》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围绕该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该专著,值得学界关注。

一、 主要内容概述

该书从词典用户的认知视角探讨二语习得与学习词典的关系,以语言学、语言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为基础,以综合(或通化)研究的方法(integrated approach)来识解语言单位的意义。作者就词典使用、词典释义和查阅需求做了大量调查,涉及全国10多个省市30余所学校的近5000个样本,并考察了中国ESL/EFL学习者中介语的特点,分析其偏误形成的原因,探究其二语习得的认知特点及其对词典的国别化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一代学习词典的理想设计特征,包括新的释义原则、方法和模式。全书共九章,除结语外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部分(第1―2章)为“学习词典概述与主流学习词典的结构特征”,阐述了学习词典的源流、性质、功能和分类等,分析了牛津、朗文等主流学习词典的编纂原则和结构特征,包括其总体结构、框架结构、微观结构、索引结构、参见结构及参见方法等。还总结了这些词典的特色,并指出它们在内容上有趋同性的缺陷,在创新上存在种种瓶颈。

第二部分(第3―4章)为“学习词典用户的需求分析及其二语习得的认知特点”,阐述了对国内ESL/EFL学习者词典使用情况的调查,涉及用户选择词典的影响因素、使用词典的方式特点、词典释义与信息理解使用、词典语言与用户查阅技巧、用户需求与学习词典的不足等方面,归纳了用户对学习词典的实际需求和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二语习得理论入手,对二语语言能力及其习得机制进行了研究,阐明了二语与一语习得各自的特点和差异;从学习者中介语偏误特点入手,分析了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认知规律,以及输入、吸收、摄入、输出的习得过程;从分析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入与认知语感及其相互关系入手,阐明了二语学习者相关语言输入的缺失及其对词典知识的国别化需求。

第三部分(第5―6章)为“语言学、二语习得新理论与学习词典研究”,作者先介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语用学、系统功能语法对学习词典产生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了如何从认知语言学的新视角审视语言系统和意义观,包括原型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事件语义学等对词典释义的启发。在此基础上,作者从构式和语块的认知特点入手,探讨二语习得与学习词典释义的认知机制,以及学习词典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涉及构式与语言输入的关系、构式论元结构、释义结构、词汇―构式互动与意义潜势表述的关系等。

第四部分(第7―8章)为“新一代学习词典的理想设计特征及其释义原则和方法”,这是全书的落脚点和重心。作者以词典用户视角特征、语块与构式特征、收词与释义的国别特征为基础,结合国内词典用户需求,阐明了学习词典的主要结构特征,包括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中观结构、索引结构和附加功能结构等几个方面。然后论述了学习词典的释义原则与释义方法,涉及词典释义的认知语言学原则、认知经济性原则、范畴化原则、构式原则以及建构原则,重点阐述了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模式。

二、 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该书在对传统词典编纂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和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词典释义新理念,包括词汇―语义关系网络、词典中观结构、范畴化释义、用户认知视角的需求分析、词典收词和释义的国别特征、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基于事件结构的语义角色分析、基于论元结构的语义表征、基于论元结构构式的词典释义模式等。这些新理念主要体现在词典学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的创新。

当今的主流学习词典理论形成于20世纪中后期,受当时的主流语言学(主要是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在词典微观结构的组织和释义方式上难免有局限性。该书的研究尝试突破这些局限,在词典学理论和释义方法上的创新简述如下。

第一,作者认为语言系统应做整体或通化研究而不能割裂开来,学习词典应在整体框架中呈现语词的意义和用法。语言是一个组织有序、相互关联、以符号规则为形式的语义表征系统,词汇是音、形、义和使用方法为一体的象征单位,不能将形态、语义、句法和语用截然分开,词汇单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交叉和联系。传统的词典释义按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把语词的语言属性作为独立的单位来描写,割裂了词汇各个层面的系统关系,不利于用户的识解和应用。故作者主张学习词典应把语言的象征单位(被释义词)放在一个能综合反映语词意义潜势、功能和用法情景的整体框架中进行识解和凸显。(章宜华 2015: 167)

第二,作者认为二语习得的基本单位是构式,而不仅仅是孤立的词汇,因而提出了词典收词与释义都应该以构式为基础的观点。受传统语言学“语法中心论”的影响,学习词典往往以语法为核心组织词典信息,把词汇看作是填充语法空位的单位,忽视了母语者语言能力构成的主要单位――大量的预制语块和习惯用法,也就是构式。该书在分析二语习得的有关研究后认为,学习词典应强化构式的收录和解释,改变“语法+词汇”的传统观念,要以“词汇+语块/构式”作为释义的主要内容。根据“程式语―低域模式―构式”的二语习得路径,词典应该强化习语、习惯表达法、固定搭配的收录和解释,在信息组织形式上凸显关键信息,通过注意力诱导等措施强化词典查阅的认知过程,实现强化输入。(章宜华2015: 167―176)这样比传统方法更系统、更全面地解释和凸显相关语言信息,更能克服词汇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的问题,创造更多的正迁移机会。作者还特别强调词典释义的基础是语言的应用(performance)和用法(usage),意义表征结构源于语言的使用或事件结构,词典释义不是自上而下对孤立词语的解释,而是自下而上对语词构式的意义表征的描写,从而建立基于论元结构构式的多维释义模式,以系统地表征意义潜势。(章宜华2015: 249―260)

第三,作者主张词典收词与释义应具有国别特征,不能只是一种模式。传统语言学十分强调语言规则和普遍语法,学习词典释义大多只注意语言共性,往往忽视了语义形成与识解在不同语境和各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该书认为,各种学习者的母语相对于目的语来说,在语法系统、概念系统、隐喻系统和语义韵等方面都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大差异,在二语习得中受母语语言系统思维和负迁移的影响也不同。(章宜华2015: 219―221)此外,各种语言中的习惯表达和构式多少都有些特异性和规约性,不受规则和普遍语法的约束。学习者基于母语对目的语的识解和使用往往具有很强的国别迁移特征,如果词典仅关注语言的普遍规则,就无法有效解决学习者的中介语偏误问题,因此新一代二语学习词典的收词、释义和注释都要考虑学习者需求的国别特点。(章宜华2015: 219―221)

第四,作者强调词典要建立系统、科学的释义原则。传统学习词典往往缺乏系统的释义原则,对属于同一功能类别、物种类别、概念范畴或词族的语词,释义结构和方法等都缺少统一规范,不利于用户的理解和使用。该书以认知经济性原则为切入点,提出了范畴化释义的原则和原型释义的原则,因为范畴化是依据事物或事件之间的整体相似性或相关性对新事物进行的分类,属于同一范畴的语词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可以用统一的释义方法和模式进行释义,在揭示其共性的基础上凸显其差异,这样就可以实现对范畴成员经济而系统的识解。(章宜华2015: 238―243)识解同一范畴语词的最佳手段是找出一组原型特征,它们一起构成所有成员共享的典型范畴特征或原型语义结构。(章宜华2015: 241―242)

第五,作者创立了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模式。传统学习词典中,释义往往与语言的形态、句法和语用割裂开来,大多只关注语词的概念意义。该书吸收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念,认为语言交际和语言学习都是意义驱动的,语言是为传递意义信息服务的。因此,被释义词由表征内容和表征形式组成,意义是表征内容,而语言的形态、句法和语用规则是意义的表征形式,二者不可分离。(章宜华2015: 267―268)词典应该以意义为轴线,构建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模式,利用构式把语音、形态、句法与语义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框架来表征句法―语义、语用―语义界面,即以语料实例话语事件为基础,从众多事件中抽象、归纳出语词在各类语境中的原型交际模式及其事件结构,然后提取事件参与者,并从具体参与者中归纳论元角色,最后根据事件结构,呈现被释义词的语义结构、搭配结构、语义角色的分布结构以及反映语义角色的汉语译义。(章宜华2015: 267―268)

三、 学术和实践价值

该书的学术和实践价值分别体现在双语词典的理论框架和词典编纂实践上。

首先,该书立足于二语习得、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前沿成果,具有深厚的语言学理论基础,因而能为学习词典建立高屋建瓴般的理论框架。特别是在第5章中,作者从认知语言学前沿成果出发,分析了它们对学习词典的启示,从原型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事件语义学等多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归纳了认知语言学与词典学的关系,这在学界属于第一次,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运用二语习得和构式语法理论,提出基于构式的意义驱动多维释义理论,对完善学习词典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黄建华教授所作序言中提到,“过去我也曾读过一些关于‘学习词典研究’的著作,但像章著这样涉及面之广,依据文献之多,讨论事项之全,挖掘问题之深,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其次,该书十分详尽地阐述了基于认知观的学习词典释义方法,并给出了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各种词类的多维释义模式,这对英汉学习词典的编纂实践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意义。丰富的例证说明和操作性很强的编纂指导贯穿了全书。在该书中,词条和句子的例证占了不少篇幅,第5章共含词条例8个,第6章共含句子例31个,第7章共含词条例19个,第8章共含词条例27个。这些翔实的例证不仅丰富了表述内容,增强了可操作性,也在真正意义上拓宽了读者的接受视野。这些例证并非凭空想象,而是精心设计而成的。例证之间前后呼应,联系紧密。如第8章中,例8―例11中deliver词条的英文构式释义,巧妙地凸显了该词目三个不同义项的释文差异,简单明了,让读者快速领会到这种新型释义的特点和优势。在随后的例8―例17中,则提供了deliver的完整词条样例,让读者在之前的基础上获得更为全面的印象,也为词典编纂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优秀范例。

四、 结 语

总而言之,《二语习得与学习词典研究》不失为一部词典学经典之作。该书不仅走在理论前沿、创新性强,而且结构清晰、例证丰富,极富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它立足于事实调查,又勇于理论创新。它高度归纳,但绝非空泛说理,是一部词典编纂的实用指南。不过,如果第三章的用户问卷调查能提供更详尽的统计信息,就会使该书锦上添花。但总的来说,该书对学习词典的释义方法和体例结构都具有重大指导作用,是作者多年词典编纂经验的总结与理论研究的升华,在我国双语词典学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章宜华.二语习得与学习词典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5.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州 51064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广州 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