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她让微雕艺术走出国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她让微雕艺术走出国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她曾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微雕艺术名家”。

她的成就受到海内外行家高度评价,很多佳作被个人或机构竞购收藏。

她现为南京“非遗”项目(微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曾为其拍过专题片,北京故宫展出过她创作的微雕艺术精品。

她,就是著名微雕艺术名家罗兰。

女承父业显才艺

眼前的罗兰虽已年过半百,但看上去还很年轻。睿智的目光总是充溢着笑意,蕴含着江南女子特有的灵韵。

谈起罗兰对微雕艺术的追求及其成长,不得不说到她的父亲罗彪。现年93岁的罗彪,是中国著名微雕艺术家,从1960年代就开始微雕创作,他的代表作《米粒十八罗汉》,被国内外观众誉为“东方无价之宝”。1964年,罗彪以3600字的《实践论》组成头像(1.8×2.7厘米象牙片),精心创作了一件微雕力作赠给。此后他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以及由3000多字的雷锋事迹构成的《雷锋像》(尺寸1×3厘米,现已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等作品在海内外享有盛名。1962年至1980年,罗彪的微雕作品曾多次在全国举办巡回展览,其传略入选《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

罗兰从6岁开始学绘画,时常照着小人书(连环画)临摹上面的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10岁就学会了水粉画,并研习书法、熟读古典诗词。她还备上一个小本本,跟大人外出游玩公园时,便认真描画或记录下各类动植物的形态……这些文学与艺术上的积累为她后来的微雕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她的作品充满了特有的灵气。由于家庭艺术氛围的影响和熏陶,罗兰从少女时代就迷上了雕刻这门艺术,每天放学完成作业后,便找来木头片、废塑料,学习雕刻花鸟鱼虫、人物肖像等。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罗兰渐渐地靠脉搏的跳动带动指尖把握运刀的力度,日积月累,暑往寒来,终于练就出握刀有力、运刀自如的“神功”。10岁那年,小罗兰竟然在一块有机玻璃上雕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小兔子,喜得父母和兄弟姊妹们拍手叫好!

罗兰一双巧手不停地在微观艺术世界里开拓,随着岁月的流逝,终于得到了父亲的真传,创造了刀法遒劲境界雄阔的微雕作品。

她还把绘画与书法融入到雕刻中,实现了微雕与书画的完美结合,构成了罗兰创作微雕“字画结合”的独特风格。尤其是雕刻古诗词时,罗兰总要精心设计出一幅别有意境的画面与之相配,与文字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罗兰从来没有受过一天的正规艺术培训,她的成功印证了托尔斯泰的名言:“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艰辛开创成功路

1997年,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身为工程师的罗兰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工作17年的工厂,先后在夫子庙、总统府等南京名胜景点摆摊设点,发挥其微雕一技之长。

走向市场的成功并没有妨碍罗兰在艺术上的追求。她总是在孜孜不倦地努力攀登更高的艺术之峰。1998年,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6周年,她完成了一幅长12厘米、宽0.5厘米的《清明上河图》,是原作的二千三百分之一。这幅图中有700多个神情各异的人物,为了刻好这些人物,罗兰专门买了一本荣宝斋出品的《清明上河图》摹本,对每一个细节认真揣摩,雕刻时,对比例、格局的把握更是慎之又慎,历时一个多月,作品终于完成。不知是不是巧合,当年罗彪先生也刻过一幅《清明上河图》,罗兰的这幅作品完成后,母亲出面对父女俩的作品进行“评判”,最后结果是―――“女儿画得更好”,那一刻,罗兰别提有多高兴了!

继《清明上河图》之后,2006年,罗兰又完成了6000多字的《孙子兵法》(4×6厘米),整幅作品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体现孙子兵法之精髓。该作品是微雕作品形式上的一种创新。罗兰在技法的运用上娴熟,以刀,线条流畅、遒劲。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罗兰仅用一周时间,在米粒般大、外形像花瓶的象牙上精雕细刻了鸟巢、中国印、35个奥运比赛项目,在“瓶口”处还刻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十个字。面对这件浓缩版的北京奥运会微雕艺术品,罗兰告诉笔者:“米粒般大的象牙已经很小了,要想在上面雕刻,可以说是微雕中的最高境界。”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罗兰意识到,微雕工艺品走向市场才能有发展前景。因此,“现场制作”成为罗兰创作微雕的一大特色,这主要是为满足顾客的要求。她先后在总统府、夫子庙等旅游景点设立专卖店,店面虽不大,名声却不小。在这里,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现场要求主人制作各种各样的微雕作品,最快的只要几分钟。谈笑风生之间,主人一边陪你聊天,一边从容不迫地刻完一首唐诗,或是一幅山水、花鸟虫鱼等微雕小品!罗兰还有一招“绝活儿”,能在针尖大小的象牙上,为顾客来一个“微雕人物画像”。曾经有一位外地游客慕名找到罗兰的微雕工艺店,给罗兰留了一张照片要她照着刻,并说“刻得不像就不给钱”。第二天,他来取微雕,刚在放大镜下看了一眼便喜笑颜开,二话不说,付了钱乐呵呵地走了。

她在象牙、贝壳、黄杨木、核桃壳等材质上刻写着“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鹏程万里”“真情不变”“快乐永远”等诗词、字画的各式各样的旅游纪念品、小挂件,很受游客喜爱,引得许多青年学生争相购买。罗兰笑着说:“这几年,根据市场需要,我开发了一些大家喜爱成本较低的微雕小工艺品,也可更好地传扬我们南京不断发展的民间艺术。”

走出国门展风采

罗兰现在是南京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的许多代表性微雕作品曾多次被全国众多媒体做过专题报道。2011年10月,“中国民间艺术节”在杭州举办期间,央视新闻台13频道记者闻讯赶来,全程拍摄了罗兰雕刻岳飞的“满江红”词及其头像(1×1厘米)的微雕艺术专题片,时长40分钟。

罗兰的微雕人像不仅受到国内游客喜爱, 连老外也十分欣赏。2003年国庆期间,罗兰正在夫子庙摊点展示自己的微雕工艺品,一位外国中年游客饶有兴趣地欣赏起来,而且越看越喜欢。经简短交流才得知,他是一位来自荷兰的游客,以“龙”作为自己的中文名。龙先生对罗兰的微雕作品爱不释手,当即就选购了一件“三字经”微雕小品。临别时,龙先生希望罗兰能为他们国家的王子王妃雕刻一对头像,罗兰欣然接受,不久,龙先生便给罗兰寄来一张从报纸上剪下的王子王妃的照片。她选择了一块仅有绿豆大的象牙精雕细刻。远在荷兰的龙先生收到作品后十分开心,随即给罗兰回信,表示一定会将这件珍贵的礼物献给王子王妃,并将南京微雕这个民间艺术介绍给他的亲朋好友们。时隔不久,罗兰再次收到龙先生的来信,说他已把罗兰的作品寄给了王子王妃,并收到了回信,王子王妃对这一作品很感兴趣,也非常感谢远在南京的罗兰女士! 还附上了荷兰王室写给龙先生的感谢信原文。

自2002年以来,罗兰先后应菲律宾、英国、芬兰、加拿大等国邀请,随省、市领导和组织的民间艺术代表团,出席各地民间艺术组织举办的讲学、庆典、交流和微雕展艺等活动。

2013年春节期间,应加拿大华人商会的邀请,罗兰随南京市文广新局组织的民间艺术代表团,赴加拿大多伦多市参加了“南京文化周”交流活动。期间,罗兰带去的一批微雕工艺品,颇受当地华人和市民好评和喜爱。

(责编 孙礼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