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陈丹燕:一个作家在旅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问:最初的旅行是怎样开始的?
陈丹燕:开始的旅行非常简单,我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听短波,那个时候听得最多的是澳大利亚广播电台,我想有一天如果可以看到世界就太好了,所以我想人生在世一定要去看世界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我的第一本书在日本出版,1990年我去了日本。后来就开始慢慢地用版税在世界各地旅行,用到最后版税不够了,有好几次飞机快要起飞了,行李超重,我拿不出罚款,然后会跟称行李的说,我这么远,旅行了这么长时间,就超重一点点。虽然每次遇到的是不同的人,但他们都会说,那好吧,下回不要超重了。好像大家都很理解。
问:是什么让你对旅行如此热衷?
陈丹燕:旅行让我最大程度地亲近自然。生活在大城市里面,自然离我们非常遥远。在上海最伟大的自然就是夏天下雷雨,这个雷从天上滚过,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自然。其实人作为一个动物,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可以和自然契合的那部分。在非常伟大的自然里面,你会发现你可以和它沟通,这种沟通的关系,让人的动物性得到了非常大的安慰。我觉得真正可以抚慰人的精神的,不是哲学,也不是人类产生的文明,但是自然是可以的。
问:您的旅行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陈丹燕:我会把书当作字典和地图,比如我去都柏林读《尤利西斯》,非常享受,书里面很多地点在都柏林还存在,我就拿着那本书,乔伊斯写墓地的那一章就是去墓地读完的。《哈扎尔辞典》我就想去塞尔维亚读完。这是一个旅行的目的,然后开始找我怎么能够去那里,我去那里要在哪里读,有哪些东西要跟这些书联系在一起。如果能在地理上阅读,这是很大的享受。
上个月在巴黎,我就去了梵高过世的地方,我想去看那个麦田,梵高画过很多次的麦田。梵高死去很多年,麦田还是留着那种特殊的气韵,你可以感受到。周围是寂静无声,旁边是梵高和他弟弟的墓地,还有就是常春藤,一直活到现在。一个人的感受非常好。
问:您花了八年时间写上海三部曲,接着又花了10年时间写外滩三部曲,这和您的旅行有怎样的关系?
陈丹燕:1990年代起的海外旅行促成了我后来写“上海”,因为我看到了世界,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跟上海相似,跟上海话里面的那些外来语相似,它启发了我对故乡的好奇。
其实,我不是地道的上海人,我出生在北京,3岁随父母来到上海。正因为不是上海人,才对上海的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好奇。有时,我觉得自己像个游客,尽管在上海长大,但并不了解它,于是就想了解自己生长的城市。我喜欢把城市当成人来写,这样,它就有了自己的性格,有好看的地方,有难看的地方。在我的笔下,上海是主要人物,而非故事背景。对街区的描写,就是对人物的描写。把城市当作人物形象来采访、对话、写作的时候,就会和它产生应有的距离,写作还是需要一定距离的。
问:20多年的行走,给你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陈丹燕:旅行可以带给你对世界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深切体会,这种体会能够让你爱这个世界,而不是恨这个世界;变得宽容,而不是变得狭隘;能够容忍生活当中很多的遗憾,努力消解由于这些遗憾带来的内心怨愤,这慢慢让你变得广大和宽容。我就想我并不是一个非常广阔的人……如果没有旅行我就是一条小水沟,是旅行让我变成了一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