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情感勾勒作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情感勾勒作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品中的激情和抗争

也许是潜伏在他孩提记忆深处的某种梦幻,也许是他个人生活遭遇中某段沉浮的物化,也许是对生活的微薄希冀,也许仅仅是因为他个人的气质所致。使得他即使在最孤单的时候。心底也会涌出一股温柔的情感。他就是周加华,其人、其画都令人惊叹。

也正因为他心里的那份温柔情感,即使在年少时因父辈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在受到社会不应有的歧视时,他也能在痛苦中寻到一丝的欢乐。按常理,命运多舛的他,艺术作品中应充满灰暗的色调,人物也应画得如同某些名画家笔下那种漠然无知、浑浑噩噩的样子。但看他的作品,即使是写照隆冬的严寒,我们依然可以从那严冷无光的画面上,感受到他“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呼唤。

如他作于1984年2月的作品《苍翠・寒》,色彩在画笔的挥洒下,流淌交融,形成极目狂野的自然图像,似乎是有着生命的苍白的树干,静静地伫立,多少象征着自我意志的坚定诉求。

当时作这幅画时,周加华大学毕业没有多久,因为在学校期间,搞过一次学生罢课,被学校的领导视为“问题学生”,毕业分配时,学校迟迟不给他答复,故意把他冷放在一边。当别的同学都各奔工作岗位时,周加华还在学校中焦急地盼望着结果。

分配迟迟未果,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周加华,又不敢告诉家人自己的处境,躲在学校的一个小宿舍中,上海2月的冬天,异常的寒冷,也就在那间小小的宿舍,周加华自嘲地问自己:“我就这样容易被打败吗?古话不是说‘天无绝人之路’吗,我不会放弃的。”面对面前的画板,他画笔挥舞,那苍白的树干也是他对生活的抗争,也是他摧不垮的个性的写照。

简单单纯的构图艺术

看他的作品,能感觉出在画面的处理中,他总能抓住对象生命中最本质、最简朴的表现,他力求简单、明快的线条,对那些有碍于表达的东西,总是毫不留情地将其抛弃。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认为画画的最佳效果就是简练和单纯,因为越单纯越能倾吐我对自然的感受。”

如他的《冷・翠微》:茫茫的苍穹,沉沉的大地。幽明的月亮。在天、地、日、月间一排拥挤的老屋突兀而出。老屋的前后又有几棵躯干坚实却又布满了斑迹的老树。这斑迹似乎是老树千年风霜雨雪记忆的留痕。但不管有多少斑迹,老树依然坚强而挺拔地站立着。不仅如此,在它的树干或顶端上,还茁壮地生发着稚嫩的、充满青春活力的绿叶。

周加华说:“几棵树,几桩房”就能概括自己的画了。俗话说画如其人,生活中的周加华也是简单的一个人。

周加华其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常见诸报纸、杂志,其作品富有强烈的表现情绪和个性张扬,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界显得有些另类。这从《83实验绘画展》和1986年上海文化艺术报主办的《周加华画展》中的作品都可以看出。

其实,周加华的画很少参加展览。他似乎很不喜欢别人对他的画评头论足。他对绘画有着自己的理解,认为绘画是自得其乐,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他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完全是图个自己的兴趣而已。

如今,当一些电视台录制他的节且时,他也会一再强调,“少拍我,多拍拍我的猫吧,基诺(猫的名字),它是我们家最可爱的东西了。”说起他的那只宠物猫,还是他儿子捡回来的流浪猫,周加华却把它当成心肝宝贝一样养了起来,逗猫成了他每天茶余饭后最大的乐趣。

绘画是情感的驱使

说到绘画的习惯,周加华这样说自己:“我作画时从不在一个先验的观念出发,经过造型的推敲,去完成作品,而是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任凭感情的驱使,在画面上不断寻找,不断发现。只有心灵中感受的一切,才能尽兴地挥洒出来。”

也是在自己情感的驱使下,抱着自己对大自然的赤诚,将颜料管里挤出来的各种颜色倾泻到画纸、画布,甚至于墙上。”日积月累,他笔下的大自然形象逐渐趋向概念符号化,既非抽象又非具象的符号,包括孤悬的太阳、零落的鱼骨、涓涓的河流,是周加华最爱的氛围。如他的《有鱼的构图》《盘中鱼》、《人和鱼》等。他的作品是在稳固的感觉中制造形象,把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形象联系起来,由原始情感和基础色彩这两种因素,交织出画画的精神内涵。或许有人读不懂周加华画中在说些什么,但他对此并不介意,他说会有人读懂这些东西的。

也正是因他用感情作画,在生活中他也会感情用事。上世纪80年代末,出国风正盛之时。周加华也顺利游学日本,在不懂日语的情况下,他的运气似乎特别好,先后举办了7次个展,引起了日本媒体及藏家和收藏机构的关注。为此,日本《读卖新闻》和日本电视台对他进行了相关报道。正当他在日本名声鹊起之时,因为舍不得在国内的孩子,他毅然返回上海。隔年他被调入上海油画雕塑院,开始了专业的油画创作。

20多年转瞬即逝。现已步入天命之年的周加华,在当下被称之为艺术垃圾包装后也能疯狂赚钱的艺术市场中,他超然物外,独立行走在自己认定的艺术道路上。他的作品很少有参与艺术市场的交易行为,他宁肯让多年创作的大多数作品,静静地躺在自家的库房里,所以你能在那儿看到他上世纪70、80年代的一些作品。

他曾经也在画廊挂过自己的一些画,但有件事情让他感受很深,那是一对美国夫妇,看中了他的作品,起初买走了一幅,后来又来买了一幅,并想见见作画的人。在他们的交谈中,那对夫妇说到了看他画的感受,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沟通让周加华感动了,他觉得人生难得遇到知音,如果知音需用金钱才能欣赏自己的画,那作画的目的也就变了。那对夫妻走后,周加华撤了画廊里面的画,从此后几乎不再出售自己的作品。

他说绘画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的自留地,是他个人自由意志驰骋的空间,他要保持这份空间的洁净,一如他的作品一样简单、明了。

奇特的绘画语言

周加华的绘画语言非常独特,带有很强的个性,对油画有着极高的悟性,而且造诣很深。

这从他早期的绘画作品《牧归图》中,就可以看到他特有的这些绘画风格。虽然那时的作品笔触还有些稚嫩、单纯和个性的飞扬,但充分表达了他当时对生活的一种情怀。

游学日本后,周加华根据手中的一些图文资料,借用高丽纸和油画颜料,绘制了相当多的敦煌题材作品。

回国后,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他终于找到了最能表达和寄托精神诉求的符号:茫茫的上苍,渺渺高天,孤悬的太阳/抑或是月亮发散出的幽淡/远处山峦起伏变化着的天际线轮廓/吻合着,坚实的大地/托起,簇拥着栉次毗邻的叠叠小屋,在屋前,或者在屋后/总有那么几棵,几乎是被截齐了的/骨刺般直面上苍的平头树干/偶尔会添上些嫩绿的叶子/川流呈平面色块不时在画面的构图中迂回穿梭。

这些即非抽象、也非具象,几乎涵盖了他后期所有作品的大自然物象,成为他画中永恒的元素。

周加华独到之处还不仅在于他能以独到的艺术眼光发现老屋、老树的美,而且还能以其开创性的艺术思维找到表达老屋、老树之美的奇特的艺术符号。独到的艺术眼光,开创性的艺术思维,奇特的艺术符号,诞生了周加华的艺术作品。

如果你有机会能在某一天来到西安、曲阜、洛阳或者日本的京都等地旅游,观看那些生长在古老建筑中的古树,你也许会惊奇地领悟到周加华是多么善于在这些古老建筑和古老树木中发现其最令人心动的、古老的美。

再看他的《仕女图》,那明丽、光彩的少女,那既非具象又非抽象、但却充满了生气的构图。

寻找和发现对艺术家来说,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周加华也是一位善于在生活中寻找欢乐的人。平时,他爽朗的笑声和率真的个性,常常会感染着周围的每个人,只要朋友有求,一定鼎力相助。而爽朗、率真、热情的背后,还隐藏着一颗温暖柔软的心,只要晚上没有应酬总是按时回家,为忙碌中的太太亲手做几样爱吃的小菜,安然地享受着柴米油盐的居家日子。

“我来自上海的郊区,50多年人生道路走过来了,20多年的艺术生涯过去了。这两道足迹,有时平行,有时交错,有时相悖,一切主观和客观的磨难,在我的感情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人生的道路还很长,我要不断地、诚实地去亲近、去感受、去描绘大自然所能给我的一切。”周加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