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老调谈地方戏曲的保护和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这些剧种记录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情感和地域特色。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新的艺术形式的冲击,地方戏曲的生存和发展遭遇众多难题与困境。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积极实施精品战略,根据时代的要求、观众的需要,精心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结合的精品力作,是振兴地方戏曲文化,推动地方戏曲艺术事业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门类众多的地方戏曲记录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情感和地域特色,凝结着悠远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民风,成为某一地域大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地方戏曲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戏曲的内涵,更因其包含了丰富的地方文化信息,而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宝藏。地方戏曲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比如保定老调,老保定人总爱说“保定有宝,老调不老”,在保定你可以不了解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你如果不了解老调,是会被人耻笑的。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足见保定人对老调的喜爱。老调流行的地区较广,除保定外,在沧州、衡水、石家庄、邢台、邯郸、张家口以及北京、天津和山西部分地区都有它的足迹和影响。保定老调是独具艺术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老调唱腔质朴激越,叙述性较强,雄浑宽厚、粗犷高亢,给人一种深沉凝重、威严雄壮、气势恢宏的感觉,具有中国北方典型的忠肠烈骨、慷慨悲歌的民族特质。老调内容多是描写帝王将相、草莽英雄的传奇故事,对于研究地方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当地的民族发展史、文化艺术发展史乃至风物人情,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数以千计的地方剧种中,只有黄梅戏能与之相媲美。
多年来,保定老调剧团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领导下,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为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保定老调自诞生后,由民营剧团、县级剧团发展为现在实力强大的市级剧团。在2008年末,为庆祝保定解放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保定老调剧团在保定市玉兰剧场上演10台大戏,与家乡戏迷同欢。如今,保定老调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稀有地方剧种之一。
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新的艺术形式的冲击,地方戏曲的生存和发展遭遇众多难题与困境。有些规模比较小的老调剧团虽然每年都能演出数百场,但仍不能吃饱饭,剧团只能发40%的工资,几十人同台演出的一场戏只能挣千余元,平均下来每个人的收入也就是三四十元钱,即使一年从头到尾不停地演,也不能挣出剧团的全部开支。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使老调继续向前发展。和黄梅戏毗邻上海一样,老调有毗邻京津的优势,老调如何走向辉煌,这是一个所有关心老调剧种的人不可回避的课题。一个赵本山让二人转火遍东北火遍全国,一个郭德纲让相声火遍北京火遍全国,老调也应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单纯的守业是守不住的。创新,只有创新,才是老调发展的根本。要培养和发掘一批在国内叫得响的创作和演艺人才,从音乐、唱腔、剧目上有大的创新,排演一批适应现代人生活和情趣的新剧目,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培养更多的观众,是振兴地方戏曲文化,推动地方戏曲艺术事业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
当下,就地方戏剧的保护与发展而言,市场化是一条必经之路。但地方戏剧的市场化道路不是简单地将演员和剧团抛向市场,任其自生自灭,而是在充分尊重地方戏剧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明确地方戏剧发生、发展的基础和生态,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轨道。就地方戏剧的保护与发展而言,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物质化的存在,不使物态的戏曲及剧种消亡;一是思想精神性、艺术个性化的保留与张显,不在‘保护与发展’的旗帜下置换与走向‘一统’。”创新与保护是地方戏剧发展的双翼,不可偏废,这也是多年来我国戏剧发展的总结和经验所在。掌握这一特性,处理好创新与保护的关系,对地方戏剧而言有着意味深长的意义。地方戏剧顽强的生命力本身就是不断创新的体现,没有这种创新和生命力,我们现在看到的就不是舞台和剧场里的戏曲,而是在博物馆和历史中逝去的戏曲、凝固的戏曲、没有了感情的戏曲。
地方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在地方戏曲的保护和创新发展的关系上,学术界有不同见解。是原封不动的即原汁原味的保护?还是在创新发展中保护?是保护先行还是创新发展先行?厘清这些关系,真正做到科学保护、理性创新、稳步发展,对地方戏曲的前途关系极大。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地方戏曲的保护和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地方戏曲的生存现状得到了一定改善。以河南省为例,无论是作为省内第一大剧种的豫剧还是越调、曲剧等地方剧种,包括太平调、道情、花鼓等小剧种,都分别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扶持,生存状况得到了程度不同的改善,这既是国家保护性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戏曲文化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应看到,地方传统戏曲作为动态非物质文化,如何使其在保护的同时创造出自身活力,真正能长久生存,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保护戏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
当代社会的文化转型呈现出空前的艰难与复杂。今天,人们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已发生很大变化,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文化的趋同也越来越强烈。这对地方戏剧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一些“大制作”在提升剧种的时代品格的同时,也使剧种渐渐失去自身个性;另一方面,剧种作为文化遗产在没有及时得到国家扶助的时候,在面临现代冲击的文化生态中独立维生,戏剧传统大量消失。在当代多元文化格局中,我们不应该重复戏剧在封建时代自生自灭、优胜劣汰的局面,而应该更加理性、更能审慎地面对戏剧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固然强烈冲击地方戏剧传统,但无疑也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在变化的时代审美中,如何发现地方戏剧丰富多元的传统之美,既是发展、创新的基础,也是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条件,地方戏剧更应在国家保护传统遗产、发展文艺事业的有利环境中,按照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特征,充分探索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空间。作为一名地方戏曲工作者,我真诚地呼唤地方戏曲的春天能够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