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姆渡的陶文化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姆渡的陶文化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引言:河姆渡遗址的发掘,是我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出土的大量农耕工具、稻谷遗存、生活器皿和令人惊叹的木结构建筑物及工艺品,均体现了较高的生产和文化水平,是史前文明的一个典范,被视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姆渡文化作为一个体系,其内涵更是丰富多彩。本文试就从河姆渡遗中“夹炭黑陶”这一古朴却又新颖的陶文化入手,对其制作技术及造型、纹饰以及其中所体现的物质文明和以及所表达的意识形态作探索,并籍此来试图揭示原始社会,河姆渡人辉煌而又灿烂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精髓。

考古资料显示,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夹炭黑陶”始终是最具鲜明特征,最为独特的陶系。“夹炭黑陶”就是指在绢云母质粘土中有意识地掺和大量稻杆叶和谷壳等有机物灰末,经800℃―900℃火温烧制,其表面多呈黑色的陶器,胎质多疏松,厚胎量轻,坯胎中有纤维痕迹,偶而在器表上能看见压的谷粒纹。这些器物大多造型不规整,器壁厚薄不匀,一般采用的是泥条盘筑法。即先将坯泥制成泥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再将里外抹平制成器形,直壁器物如罐、钵等采用直叠法,斜壁器物如盆、盘则采用斜叠法,但象釜等造型复杂的器物则采用分段筑叠,粘接时附加泥条分别制成肩、颈和腹部,而器物的附件如耳、钮、圈足、口沿、凸脊等则分开捏制,再敷上泥,使其不露痕迹。陶器经泥条盘筑基本成形后,表面、内壁泥条痕迹明显,须用陶拍修平压实外表面,拍打时内壁用陶抵手抵住。陶拍上往往刻绳纹,因此釜的圆底常见这种拍打不规整的纹饰。

原始制陶者在修饰陶器时比较注重其实用功能,如较重视饮器、食器等日常使用率较高的器物的修饰。仔细观察盘、盆、钵、器盖内外壁以及釜内壁。均发现有用骨匕顺着器壁横向刮削的痕迹,见往往打磨光滑,显然是经过了制陶者的刻意修整;而像罐等盛贮器,则大多内壁粗糙,未经过磨光处理。可见,器物的修饰粗精程度与其用途有着密切关系。

陶器纹饰往往刻划在人们视觉显眼部位,采用技法主要有拍打、刻、划、戳、彩绘、镂孔、捏塑等等。值得指出的是,河姆渡先民所使用的制陶工具,已经达到了相对专业化的程度,如较多地使用了陶拍、陶抵手、骨匕等制陶工具,这些制陶工具作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要手段―生产工具,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河姆渡陶器的纹饰主要以刻划为主,其变化复杂,题材大多是动物纹、植物纹以及由动、植物纹演变而来的圈点和线条组成的各种各样图案花纹。这些动植物纹往往饰于盆、钵腹部和盘的口沿,繁褥的几何图案花纹多饰于釜的口沿及局部和盂形器的盖顶上,少数见于陶纺轮。当然,绳纹还是主要拍印于釜的圆底部位。

几何纹饰是河姆渡陶器中最常见的纹饰,所占比例最高,其刻划的母题主要有贝齿纹、弦纹、斜钱、横线、波浪纹、谷粒纹等,其中又以弦纹、贝齿纹、斜线、谷粒纹四种为主。在上述纹样基础上,彼此又不断地交错排列变,组合成六十多种各不相同的纹饰。这些几何刻划图案线条明快,图案多变,既有装饰美,又具有对称美。植物纹图案是通过对周围植物的模写,较为形象地刻划在器物上,最常见的是禾叶苗、稻穗、水草、海藻、花、叶、藤蔓、果等。在河姆渡第四文化层的陶器中,植物纹图案多于动物纹图案,动物纹图案最常见的是鱼纹、猪纹、鸟纹、飞禽、走兽、犬等。

分析河姆渡陶器刻划纹饰的原始美术类型,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形态:

1、抽象形:

河姆渡陶器中的几何图案是较为典型的抽象型。儿何纹即是指点、线和各种几何形状组织而成的图形或纹样,在河姆渡出土的陶器纹饰中,它占据绝大多数。据考古资料显示,在河姆渡第四文化层下部出土的1780片敛口釜口沿残片中,就有84.7吓的陶片刻有几何纹图案。关于“几何纹样”的缘起,有美术史家推断,认为它是“象形纹样”的简化或衍变。一般认为原始人在制陶坯时由编织物凹凸的“印痕”中获得最初的“几何纹样”经验形式,由此得到的用自由感知和自由表现现象形象的能力,然后用线条的眼光看世界,抛开现实形象本身的各种细节、不规则因素,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出抽象的现实形象,河姆渡的几何纹图案就是先民们从动、植物形象中简化而来的,并且在第一至第四文化层的陶器纹饰中存在着由复杂多变到单调,由繁缉到简练的发展演变趋势。

2、影象形

影象形造型,往往敷略所描述对象的细部而只重视其外形。从河姆渡陶器所保存下来的动、植物装饰图案来看,原始艺人在刻划时并不依赖对对象的理察,而是靠自己的记忆,依靠记忆唤起他们打算要描绘而不在现场的事物的意象,而不是随时参照被描绘对象,他们只是要依赖意象唤起平时观察的事物和重新体验原来的知觉,去检验自己通过意象所创造出来的形象,他们往往将对象的一般特征在记忆中略去,而将视觉感受最强烈的特征抽引出来。由于稻谷、禾叶、植物、鱼、猎、鸟等都是随处可见的东西,因而他们的视觉对这些物象轮廊信息的感觉特别敏锐,相应的视觉表象经验也特别清晰、稳定。通过原始思维的“互渗”作用,原始人运用敏锐目光捕捉到对象最基本的特征,用最简练的形式随心所欲地表现出来。

3、夸张形

原始美术造型中的夸张形是指原始人在不改变某些物象的基本特征前提下,运用夸张手法强化其外表特征的一种艺术形象。河姆渡陶器的夸张造型多见于动物图案和雕塑。遗址中出土的陶塑动物,都能抓住各种动物的特点,突出其特征部位,省略一般结构,显得造型整体,情态生动有趣。如陶鱼突出其嘴、双鳍或腹部;陶鸟则突出刻划其首尾;陶狗突出其昂起的头脖;陶猪则重点突出表现嚎起的嘴,充分体现了原始先民以表意为目的而创造形象的夸张变形本领,夸张是艺术认识与表现力达到一定高度的事物,是原始艺术趋向成熟的一种反映。

如果说物象造型只是自然物体感性认识的模仿和抽象,那么构图则是注入理性精神。河姆渡先民在陶器上通过各种物象造型的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意志、感情和理想,已经有了最早的构图意识。构图的出现,是河姆渡原始艺术的一大进步。考察已出土的河姆渡陶器刻划纹饰,构图意境可分为三类:一是表示祈望和吉兆;二是表示对大自然的赞美;三是反映图腾意识。其中反映河姆渡先民的祈望和吉兆的构图比例较大,概括起来是对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的祈望。如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鱼禾纹”黑陶盆,其一侧腹壁刻的就是一株禾苗和两条鱼,这种将鱼和水稻画在同一陶盆一面上的构图,即是河姆渡人祈求禾苗茁壮成长,渔业丰盛的写照。另一件稻穗纹黑陶盆,在外腹壁阴刻对称的稻穗纹和猪纹图案,形象地表现出种稻和养猪是河姆渡先民两项相互依存的生产活动,是先民们祈求丰年家畜兴旺的写照,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所具有的如此高的原始艺术水平,为研究我国陶器史,美术史提供了充分的实物依据,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类原始淘气艺术的荟萃和杰出的典范,充分展示了河姆渡原始工匠的聪明才智。特别是要指出的是河姆渡制陶的某些工艺技术和方法,经历千年而不衰,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河姆渡先民的制陶工艺符合科学原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除此之外,河姆渡陶器早就完全超出了其作为主要日常生活所用的范畴,其内涵和外延几乎涉及了七千年前河姆渡原始社会的所有经济、社会乃至等意识形态等领域的问题以及诸如原始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进化等社会变革的人类学问题,这也正是河姆渡文化的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