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蒲韩合作社模式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借鉴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蒲韩合作社模式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借鉴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蒲韩合作社在培养农村青年创新人才方面经历了外聘和内生两个阶段,为青年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大批外流人才回流。这一经验为农村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发展、农村返乡青年创业从生态和优势视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蒲韩合作社;人才培养模式;农村社工;借鉴;生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需要发挥农民群体中精英分子的中坚作用。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发展迅猛,源源不断地抽走了农村地区的优秀人才资源。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外出务工农民不到200万人,1988年超过了2000万人,1993年以后增至6000万-7000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7。[1]据农业司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近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2006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3212万人,比上年增加634万人,增长5%。[2]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7%,高中程度的占11.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8%。[3]由此可见,农村发展必须攻克人才流失造成的人才匮乏之痛,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城市始终比农村在吸引人才上更具竞争力。近年来,为了支持农村发展,国家政策不断支援农村,这也为农村人才的回流创造了可能,为农村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蒲韩合作社正是在抓住国家对农民合作社支持的基础上,在培养乡土人才的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农村青年返乡创业,蒲韩合作社的实践也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蒲韩合作社的人才发展之路

1、蒲韩合作社简介

蒲韩合作社起源于黄河滩上的一家农资店,农资店的老板娘郑冰在店里帮忙时发现,农民买农资时存在极大的盲目性,造成了过多的农业生产投入,面对这种情况,身为乡村教师的郑冰决定为村民做点什么。1998年,郑冰从村小学辞职创办了寨子科技中心,自费请农学院的专家来给农民讲授科技知识,并通过亲戚朋友,以滚雪球的方式动员更多的人来学习,到了2000年,培训人数已经超过了5000人。1999年,郑冰在市妇联的帮助下组织村里的妇女跳舞,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2001年,郑冰正式创办了妇女协会,并将文化歌舞培训扩展到周围的22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2004年,郑冰将妇女协会改组为晋州市农民协会,开始吸引男性村民的加入。到2005年,农民可以以会员的形式加入科技中心,其中正式会员以土地入股,一亩地一股,每股50元,正式会员在中心购买农资可以享受优惠,同时可以获得股息分红。非正式会员无需入股,可以享受低于正式会员的优惠价。2007年,晋州市农民协会更名为蒲州镇果品协会,2010年,郑冰又组织农民在22家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了有机农业联合社。目前,联合社已经覆盖了22个行政村和35个自然村,有固定会员3865户,服务范围包括农业技术培训、土壤改良中的农机耕作、日用品统购、农资统购、农产品统销、资金互助、老人互助养老、儿童及家长农耕乡土教育、手工艺传承等九大板块。

2、蒲韩合作社的人才之路

在合作社发展初期,即1999年的时候,郑冰在市妇联的帮助下组织农村妇女跳舞,由于身边也没有可以教跳舞的人才,郑冰便自己先学,再教教身边的人学,然后再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队伍。后来郑冰发现,在参加跳舞的人中,有几个总是积极参与的人,于是将她们选拨出来,让她们带领本村的人跳舞,后来还去教别的村子的妇女跳舞。协会现在的领导骨干,基本上是从跳舞开始,逐步培育出来的。除了骨干成员,新生力量的培育大致经过了以下两个阶段。

(1)人才外聘阶段。2003年,郑冰亲自去运城农学院招来了9名大学生加入寨子科技中心,但当时这些外来的大学生能做的只有农资销售和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内容单一,起不到主导作用,他们和协会之间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到后来这些大学生全都离开了协会。

2005年到2007年是合作社的成长期,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合作社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合作社从运城招来了第一批大学生。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批大学生来到农村,来到合作社之后,发现这里的生活是如此的无趣、无聊,工作简单,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大学生们整夜地睡不着觉,在村子里闲逛。最后,合作社没能留住这些大学生,就连从本村招来的大学生也不甘寂寞,离开了合作社。

看着青年人离去的背影,合作社也在反思,一是合作社内部效益不佳,不能给青年人提供充实的工作环境,也不能为他们提供理想的工作报酬;二是外聘过来的青年人对这片土地的陌生感,他们缺乏足够的热情去改变这块土地。

2008年,合作社的发展已经合作社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原有的人员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的发展,引进人才势在必行。然而遗憾的是,引进人才的工作没有做好,老人和新人之间存在隔阂,而新人需要独当一面地处理多项业务,有点不知所措,原来招进来的20个大学生,过完年之后就只剩下了8个。

(2)人才内生阶段。人才的进进出出,流失量很大,2008年之后,郑冰等人开始积极考虑适合本合作社的人才发展路径。她们发现,合作社工作人员的孩子有赋闲在家的,也有在外打工的,为何不考虑把他们先吸纳进来。因为郑冰等考虑的是如果农村的孩子都不爱农村,不愿意为农村的事业做贡献,那么又何谈指望外面来的孩子呢。就这样,郑冰等人积极筹划,劝说身边的年轻人来合作社工作。通过这种感情为纽带的关系网络,不少合作社工作人员的孩子、同学、朋友加入并留在了合作社,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人力资本。

除了感情的运作,合作社也极为关注年轻人的成长,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青年人探索农村、适应乡村生活、适应乡村工作。2008年,合作社创办了小小青年农场,让新加入合作社的青年人独立承包一亩地,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地里种自己想种的东西,但整个种地过程中的选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都需要自己去管理。通过青年农场,让很多年轻人都重新认识了农业,认识了自己工作的意义。通过这个过程,也让年轻人逐渐适应了乡村的耕作生活,缓解了他们无聊感和空虚感。

除此之外,合作社会对新进的人才进行培训,这部分主要由合作社的老人进行开展。老人带着新人跑业务,在老人的帮助下,让新人和农户之间建立工作关系,逐步完成工作的交接,新人的工作完成情况都会有老人为他们把关。每天早晨都会组织大家一同学习,汇报工作情况、交流工作心得,老人们也会在此分享工作经验,帮助大家成长。每周都会定期举行青年人聚会,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同时也让他们找到了团队的归属感。

二、返乡人才个案呈现

A君现在已经是合作社的中层管理者,2003年以前,A君在永济市的一个公立幼儿园做临时老师,当时的工资是90元每月。2003年以后,幼儿园被私人承包了。由于管理上的冲突,A君在那里工作得并不开心,便退了出来。后来,以前的一个同事自己自己承包了一个幼儿园,A君便去那里做了老师。2006年的时候,A君结婚,再次从幼儿园辞职,去超市做收银员,这份单调乏味的工作也只持续了两个月。

A君通过合作社的骨干成员W君,从2006年开始接触合作社的业务。当时W君负责北京富平公司在村里开办的小额贷款业务,通过W君,A君开始学习如何放贷、入会规避风险、如何进行回访。到了2008年协会正式成立的时候,A君回到合作社做业务员,2012年联合社成立后做包村业务员,现在主要负责信任的培训和城乡互动项目。工作过程中不明白的地方都会有人手把手的教,直到能够独立完成业务。

事实上,A君在刚接触合作社的时候,觉得合作社并不赚钱,并为合作社的工资发放问题担忧。但是出于对W君的信任,她还是决定来协会工作。A君说,相较于以前,现在合作社的效益好了,工资收入有了极大的提高。和那些出去打工的人相比,尽管自己的收入很有限,但是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很有价值,而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这份工作的价值就更加凸显。更重要的是,自己就在村里,离家近,能亲自照顾孩子。

在蒲韩社区,还有很多像A君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放弃了外出务工的高回报,选择留在农村,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合作社在吸纳和培育青年人的整个过程中所展示作用,有很多值得农村社会工作借鉴的地方。

三、农村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扶危助困、助人自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工作自其诞生之初,就主要围绕城市展开,在我国的实践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型,农村社会工作才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家对什么是农村社会工作还缺乏一致的观点,但最终都还是回归到了促进农村发展的层面上。农村发展需要人才,而在农村人才普遍外流的情况下,农村社会工作又将如何开展工作,保住农村发展所需的青年才俊呢?蒲韩合作社的人才吸纳与培育机制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实践提供了借鉴意义。

1、生态视角

生态视角认为,人和环境是不可分离的,社工在介入对象的过程中,要检视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换,评估案主适应性的所有层次系统、生活转型情感体验、社会支持等。[4]蒲韩合作社在人才外聘阶段不能将人才有效留住的原因是未能将外来人才与农村社区进行融合,外来人才不能融入到农村社区的整个生态系统中,他们游离于系统之外,当他们产生不适时,必要的社会支持是缺乏的。而在人才内生阶段,从农村内部培育出来的青年人才本就生活在农村,他们对农村并不陌生,只要稍加引导,他们很快就能进入工作状态。此阶段的人才培养也比较成体系,当产生不适时,有骨干成员出来调试,年轻成员也能够得到及时的社会支持。

2、优势视角

在农村人才普遍外流的大格局下,农村发展所需的人才从何而来?人才引进是一个不错的路子,但是从蒲韩社区的人才外聘来看,农村工作有其特殊性,工作内容枯燥、工资报酬有限、闲暇生活无趣。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留人难”并不意外。但这个问题在人才内生阶段得到了极大的解决,从农村内部培育出来的青年人才很快就能适应农村工作、适应这里的工作环境。因此,农村在人才建设方面,应该着力于自身优势,从内部去挖掘培养人才,创造能够吸引人才的条件。张和清等在云南绿寨的实践也证明,关注村庄本身优势,注重自身能力建设,让村庄自身成为村庄建设的主体,才能真正帮助村庄走出发展困境。[5]

四、总结

农村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村返乡青年、农村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从外部筹集资源,还应当考虑内部资源。蒲韩合作社在解决人才空缺过程中,经历了人才外聘到人才内生的过程,这也是认识和开发农村自身优势的过程。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人的内部适应、社会支持考虑进来,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实践提供了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78-2007.

[2] 费云良.2007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 山东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4]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格致出版社,2007.

[5] 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J].社会学研究,2008.06.174-193+246.

【作者简介】

余 方(1991-)男,贵州毕节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