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部分学者走红百家讲坛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部分学者走红百家讲坛现象的经济学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百家讲坛》在央视“科学教育”频道(CCTV-10)开播以来,从一个濒临淘汰的栏目发展为一个品牌栏目,并使一部分学者成为众人皆知的“学术明星”。将从经济学角度,运用需求与供给理论来分析部分学者走红百家讲坛的原因及CCTV-10强力打造百家讲坛的原因。并指出这两大理论对分析更多的社会现象,指导实践活动的作用。

关键词:百家讲坛;需求;供给;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077-02

2001年7月9日一个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的崭新节目《百家讲坛》在央视“科学教育”频道(CCTV-10)开播。但由于学术性过强,内容又过于零散,收视率最低时几乎为零。2003年开始,《百家讲坛》开始认真研究观众和市场的需求,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收视率也由此一路飙升。几年前在普通大众中“默默无闻”的学者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于丹等人,凭借《百家讲坛》迅速蹿红成为耀眼的明星。本文将立足于经济学角度,运用需求与供给理论分析部分学者走红百家讲坛的原因。

1 人们需求结构的变化

1.1 物质文化需求向精神文化需求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05年的36.7%和45.5%。居民生活方式正发生质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资料,而是向发展享受型消费快速转变,体现为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从国内外居民消费变化趋势可见,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中,居民用于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方面的支出比重将普遍下降, 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等消费比重将迅速上升。

1.2 文化需求中学术性知识需求向学术与大众结合的知识需求转变

将文化产品按一定层次可划分为学术性文化和通俗性文化,学术性文化一般知识含量、科技含量很高。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经济管理;时政话题等。这类文化对观众或读者的相关专业知识要求较高,表现形式较严肃。而通俗型文化即大众文化,通常是关于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的知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都希望能在忙碌之余通过一种轻松易懂的方式获得更多的知识。这就表现为人们对学术与大众结合的知识的强烈需求。

2 人们对传统文化需求量的增加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浩如烟海的文化海洋中,历史经典作品、古典文学名著这些民族文化瑰宝以其夺目的光彩,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如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物质文化日益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习历史,重温历史,品评人物,传承文明成为大众文化需求。由于这种需求不是个别的而是广大的,不是某一个层面的而是广泛的,所以就在全社会形成了一个广泛的文化需求市场。

3 最初的供给结构与供给量

3.1 供给结构

2001 年“百家讲坛”节目创办时为了追随央视科教频道“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即“三品”的定位, 进课堂, 跑“研讨”, 自然科学、哲学伦理、艺术研究、经济管理、时政话题、现代生活几乎全都进了“讲坛”, 这种“大杂家”的传播内容难以培养观众的忠诚度。第二阶段,以“一所汇集名家名师的开放大学”与“建构时代常识, 享受智慧人生”为节目内容定位, 把各路专家、学者从教室里搬到电视上来, 以弥补许多观众无缘上大学的遗憾。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泰斗级学术巨匠都受邀在《百家讲坛》主讲, 他们演讲内容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是世界一流的, 但是他们的讲座就是一般大学生和教师都未必能懂, 因此受众的定位是很窄的,仅限于一部分与节目内容相关的专业人士。这种供给结构专业性与单一性, 导致收视情况一直不佳,在CCTV-10的排名也在20位左右徘徊,在实行“末位淘汰”的央视,《百家讲坛》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3.2 供给量

《百家讲坛》节目于每周一至五播出,但由于收视率等各种因素出现过中断播出的情况,且很少涉及传统历史文化。以下是2001年7月份中节选的一周的节目播出表。

4 需求变化影响供给的变化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规律,需求与供给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需求发生了变化必然引起供给发生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供给者的企业或个人,要充分认识到市场调节的主体是消费者,供给者要以赢得为立足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越来越大,而紧张的生活节奏人们对大众化的知识更加感兴趣。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下,人们的怀旧心在不断增强,对于重温中国博大的传统历史文化的偏好日益俱增。这样一种需求变化必将要求供给发生变化,这意味着传统历史文化及大众化知识的供给量必将呈现增长趋势。

5 部分学者供给适应了需求变化

2004 年以后, 《百家讲坛》调整了传播内容, 更多地向历史探秘类和文学经典类传统文化集中, 以系列化的方式,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策划选题, 传播内容从原来的被人称为阳春白雪般的科教内容转向了老百姓喜闻乐道的话题。以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为契机,《百家讲坛》找到了收视增长的突破点。之后又有刘心武主讲的“揭密《红楼梦》”,易中天的“品三国”等。从2004 年5 月至2006年年底的《百家讲坛》各期内容统计中, 社科人文题材占到全部节目的89.7%,其中历史文化题材更是占据8 3% 之多。调整后的《百家讲坛》栏目每周一至周日中午12:45首播,晚上11:10、次日06:40重播,时常43分钟 ,相比改版前增加了播出量,节目的播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 收视率一路飙升, 持续在央视科教频道收视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纵观这些主讲专家,无论从事什么领域研究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演讲风格亲切幽默、语调抑扬顿挫。具有亲和力的讲解。他们从所谓的高高的神坛上走了下来,走进了百姓中间。实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学术品格、大众口味的讲座目标。满足了观众求知、求真、求励、求鉴等各种心理需求。相对于以前在《百家讲坛》主讲的学者。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于丹等学者的供给变化适应了需求变化,因此他们能从默默无闻的学者,迅速蹿红成为耀眼的明星。

通过运用供给与需求理论对部分学者走红百家讲坛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对资源的配置,必须以市场为主体。做到有需求就有供给,需求变化后,供给作出及时的变化。从而实现供需平衡,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丽媪:百家讲坛的品牌炼金术[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

[2]葛维樱,浦树柔.百家讲坛现象观察[J].嘹望,2007,(6).

[3]邓芳芳.精品文化栏目的生存策略――以央视百家讲坛为例[J].新闻实践,2006,(9).

[4]刘倩.也看百家讲坛热[J].青年记者,2006,(22).

[5]张维达.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黄亚钧,姜纬.微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