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目的论视角下中外媒体对中国特色词语翻译的异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目的论视角下中外媒体对中国特色词语翻译的异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中国特色词汇在当下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概率也越来越大。中国特色词汇本身蕴含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精华,中外媒体对其进行翻译时也会因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产生一些差异,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特色词汇以及目的论的概念,随后就目的论的视角中外媒体对中国特词语翻译异同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目的论;中西方媒体;中国特色词汇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07-02

一、主要概念

(一)中国特色词汇

中国特色词汇一般指中国语言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其中包括政治术语、特有短语以及汉语民族文化特色语言等。此外,中国特色词语的提出是相对常见普通词汇和国外引进词汇而言的,尤其是指中外文化交流中日渐凸显的汉语语言文化用语。中国特色词汇的发源地是中国,其限定性表现为词汇仅限于中国的事件和人物。中国特色词汇表达出的词意在国外词汇中并不存在,因为中国特色词汇包涵中华民族多年积聚的文化底蕴,将这些饱含中华文化的词汇翻译成外国人能够接受的词语并非易事。

(二)目的论

目的论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费米尔提出,目的论英文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弗米尔提出了翻译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三大法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性原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以及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翻译目的论是将目的含义运用在翻译理论中,也是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其核心是指翻译过程被翻译行为最终所达目的与翻译预期效果所决定,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预期的翻译效果决定了翻译后期处理的手段。目的论对于翻译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的论核心对不同文体的翻译处理具有较强指导意义,这也是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中外媒体对中国特色词汇翻译异同的基本依据。

二、目的论视角下中外媒体对中国特色词语的翻译研究

尽管中国特色词汇形成原因很多,但这些词汇的出现终归是为了促进中国走向国际,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就要求从事外宣翻译的工作人员掌握中国特色文化的同时讲究一定翻译原则跟策略。外宣翻译中中外媒体翻译中国特色词汇和翻译其他中国特色习语所遵循的原则有所不同,下面就目的论视角小中外媒体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常运用的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一)直译法

直译法即根据原文中的词语的含义直接翻译成译文的翻译方法。直译法需要保持原文的形式与内容,尤其是要保持原文所拥有的比喻与形象。如中国特色词汇中的“纸老虎”,中外媒体都直译成“paper tiger”,该直译能够让外国人一眼看明白“纸老虎”的含义,现如今该词语已经是英语中的正式词语了。直译法符合目的论目的性原则,同时,直译法更侧重于对原文的忠实,符合目的论的忠诚原则。

(二)意译法

假如以上几种方法都无法将某些中国特色词汇准确表达出来,就需要采用意译翻译法。意译法是指在进行翻译工作时按照中国特色词汇进行语义的大意翻译,而不是对词汇逐字解释。从国际语言交际以及国际文化交流角度出发,意译法更注重我国汉语文化体系的独立性,说明汉语文化本身特性不容易被外来文化所干扰。如中国特色词汇“门外汉”,该词采用直译、音译、诠释、套译均无法做出合理解释时,中外媒体运用意译法将其翻译成“a layman”,做到了对原词简单明了翻译的同时也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与直译法不同,意译法更侧重译文语气的顺畅,更符合目的论的连贯性原则。

(三)诠释法

许多中国特色词汇采用单纯的音译或者直译都无法表达最贴切的词汇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运用诠释法对翻译进行翻译。首先要明确诠释法的含义,即在原有翻译词语的含义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含义解释,使其词义更加清晰。诠释法分为直译加诠释与音译加诠释。

首先,国外媒体在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如果涉及到中国特色的相关词汇,常常采用音译法再加上英文解释的方法。比如“关系”被翻译成“guanxi, or connections”( Time,Jan.26,1998),“双赢”被翻译成“shuangying, or win-win”(Newsweek, Nov. 29, 1999)。此外,有些时候,国外媒体也会直接采用音译法,比如“风水”被翻译成“fengshui”(Newsweek, Oct. 16, 2002), “缘”被译成“yuan”(Time, Mar.19, 2001)等。

其次,对于中国特色词汇,国外媒体还会根据中文字面意思采用直译法加上英语注释的方法。比如,如中国特色词汇中的“气功”,翻译成英文则是“qigong, a system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s”。在这里,“气功”一词的英文翻译所运用的手法就属于音译加诠释法。

(四)套译法

国家、地域、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与理解不同,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少相似之处。中外媒体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翻译时往往碰到这些情况:部分词汇词义相近,部分词语字面相似,部分词语读音相似,还有些词语内在涵义相似。在这种情况下,中外媒体一般采用套译法对具有对等译文的中国特色词汇进行翻译,这样既可以让中国觉得地道,又能让外国人更好理解。如中国特色词汇中的“隔墙有耳”,与之相对应的英语翻译是“walls have ears”;“火上浇油”与之相对应的英语翻译是“to add fuel to the flame”,“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与之相对应的英语翻译是“a dog given a bone who doesn’t come back for more”。

(五)音译法

《韦氏综合英语词典》对音译的解释是将一个词语或字用另一种语言的同音词语或字来表达。在英语中,部分色词汇是根据中国地方语言的同音转化而来。如中国特色词语“功夫”、“豆腐”、“麻将”、“饺子”中外媒体将其翻译成“kungfu”、“toufu”、“mahjong”、“jiaozi”,以上词汇的音译都能够很好地保持原有中国特色文化。

三、对目的论视角下国外媒体对中国特色词语翻译策略的思考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的存在导致中外媒体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多少存在着差异,除了以上对目的论视角下中外媒体对中国特色词语的翻译研究之外,本文对国外媒体对中国特色词语翻译策略进行了如下分析:

首先,像“talk politics”、“dragon head”等中式英语,在中国特色词汇里面的应用常常会让不少国外媒体误解。国外媒体对中国特色词汇的拙劣翻译多数是因为翻译者本身掌握的翻译文化不够高,常常导致大量蹩脚的中国特色词汇译文,让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此外,中国特色词汇英译对象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大众,虽然国家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但却还有不少外国友人对中国特色词汇的了解并不够。

其次,因中西文化差异较大,所以国外媒体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具有一些异化倾向,但是多数国外媒体在对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过程中保持了中国特色词汇的语言特色及文化特色,在对更多中国特色词汇进行翻译时考虑到了中外文化差异问题,并从中外实际国情出发,为更多外国读者提供更容易接受的中国特色词汇译文。

最后,国外媒体往往从当下跨文化角度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分析与翻译。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动态交流,而翻译也属于动态文化交流的一种,国外媒体进行中国特色词汇诠释过程中经过中外文化冲击,从而在中外文化差异中得出最符合中国特色,同时最易于让外国人接受的译文成果。

四、结语

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两种不同文化交流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到两国语言的翻译效果。作为外宣翻译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是实现中国文化传播与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相信今后中国特色词汇翻译能够进一步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并能让越来越多外国人通过中国特色词汇了解最真实的中国。

参考文献:

[1]刁力人,索菲雨.汉英语义类型对比及其翻译策略[J].学周刊,2013(09).

[2]赵嘉.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与英汉翻译[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9).

[3]李洋洋.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研究[J].海外英语,2012(04).

[4]廖颖颖.略论中国英语新闻报刊对中国特色词语的异化翻译倾向[J].现代企业教育,200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