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四库全书》为什么没有收入《西游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四库全书》为什么没有收入《西游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乾隆皇帝修《四库全书》,虽然有“经史子集”四库,但还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要“雅驯”。收的书,基本上都是给知识分子看的。像《西游记》这种通俗文学,是完全排除在《四库全书》之外的。

事实上,《四库全书》的子部下面,是有一个“小说家类”的,然而这个“小说家”,和我们今天说的“小说”,其实是两回事。

这里的大部分书,是什么《世说新语》、《西京杂记》、《清波杂志》,类似野史段子。就算点缀一些《搜神记》、《太平广记》,虽然有神神鬼鬼的故事,也是作为“异闻”处理的。

因为从汉代以来的图书分类,通常认为,“小说家”,出自“稗官”,是专门记录街谈巷议的一种官职。所以,传统意义的“小说”,其实倒像“小道消息”。这种小道消息,虽然未必都靠谱,但人家确实是当真事记的。

而像《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这样的大故事,已经是文学的再创造,断断算不上“小道消息”了,当时人喊它们“市井话本”,或“通俗演义”。但推其根源,确实是从一些“小道消息”逐渐扩充发达起来的。比如玄奘取经的一些趣闻、宋江造反的一些史实。所以宋代以后,人们也喊它们为“小说”。到了近现代,只要是这种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的作品,也通通叫“小说”。人们只管是不是好看,并不管是不是从“小道消息”改编而来了。

这就有点像“小吃”本来是早点夜宵之类的随便垫吧垫吧的东西,谁知各地发展旅游,却纷纷搞出一大桌子小吃宴来。

精英和草根

宋代以后,这样的大部头故事书大量出现。本来高高在上的文人阶层一下子有点蒙圈:这些书根本不在过去的经史子集的范围内,怎么归类?

第一个办法是根本不理。比如《四库全书》,这是乾隆皇帝下令修的,是官方丛书,所以经部主要就是十三经,史部主要就是历史书,子部主要就是诸子百家,集部主要是总集和个人的文集。当然还有一些额外的零碎。但我们总体来看,这些书都是来头很高大上的“正经书”。至于“闲书”,比如民间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剧本、宝卷、快书……一般来说,不在官方关注的范围内。

古代虽然没有图书馆,但官方私人都有藏书楼。图书馆或藏书楼的图书分类,代表了人类的知识结构。所以,当我们讨论古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的时候,其实有一个潜在的前提被我们忽略了:这四部分,其实更多的是精英文化,或者精英阶层的知识结构。而大众文化、草根阶层的知识结构,有很大一部分,不在经史子集四部之内。

所以传说满清起家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文化,只靠看《三国演义》行军打仗,这其实就说明了俗文学起的作用。这部分知识,很难归入传统意义的经史子集任何一部之内。当然,“经史子集”这个四大分类,本身就是有些bug的,只是今天暂不讨论。

第二个办法是胡乱一塞。其实并不是古代的“正经人”都不关心民间小说,他们也零星地收一些,但并没有把它看作一个单独的门类。

总的来说,明朝人活泛,清朝人死性。民间学者活泛,官方学者死性。像明朝的《百川书志》把《水浒传》算在史部的“野史”里。《宝文堂书目》把《三遂平妖传》塞到“子部”的杂类。而它们周围,却都是一些文言笔记。

这种胡乱塞,说不上有什么道理,只是编目录的人感觉靠哪一类靠得上而已。它们呆在这一堆书里,就好像愣头青的插班生。

像今天的图书馆,《三遂平妖传》和《水浒传》肯定都放在一起,而在明朝人眼中就得分在两下里。至于清朝的《也是园书目》,专门在经史子集之外,又辟出一个“戏曲小说”类,这就算很给面子了,可即便这样,还是被一些人骂:你们竟敢收这种“闲书”,是可忍孰不可忍!

乾隆皇帝修《四库全书》,虽然有“经史子集”四库,但还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要“雅驯”。收的书,基本上都是给知识分子看的。像《西游记》这种通俗文学,是完全排除在《四库全书》之外的。

《四库全书》是个很奇葩的榜样,民间有样学样,所以清朝后期的人们对通俗小说,反倒不如明朝人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

清朝所谓的精英,对草根文学是很鄙视的,比如夏敬秀《正家本论》卷下“闲书勿藏”:“不可畜之书,则佛家、道家之经、各种淫词艳曲,及诸凡小说之类是也。”

所以《红楼梦》里,贾林二人看《西厢记》,是要偷着看。贾宝玉被发现后,还遮遮掩掩说:“不过是《大学》、《中庸》。”这和我们课堂上把武侠小说包了教科书的书皮偷偷来看,没有什么区别。

西游记的经典化

《西游记》本身就起源于民间文学,所以历经宋元明清几代,始终没有被吸纳进经史子集的精英文化的范畴。所以,它的同伴《三国演义》沾了历史剧的边,还能跑到“野史”里蹭点流量,《西游记》就只能干看。

这和今天家长的心态也很一致:晚上爸爸妈妈看电视,孩子当然是写作业最好。要是演历史剧,兴许还让孩子看两眼。要是神神鬼鬼的,那断断不给孩子看的。理由是历史剧还能学点知识。

不过,从晚明开始,精英层的士大夫开始重视这种民间文学的价值,李贽、金圣叹等纷纷为之鼓吹,甚至有些人直接操刀,改写、创作小说。

近代受了西方的影响,梁启超又提倡“小说界革命”。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才开始在社会上大行其道,成了盖过传统诗词歌赋的大门类。于是历史上各种“小说”得以重新发现其价值。像《西游记》、《水浒传》这样当年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才一举跨入“名著”行列。一句话:《西游记》在几百年来,经历了一个经典化的过程。

即便如此,晚清民国时期,通俗小说在各大图书馆也是乱塞的,有的塞到史部,有的塞到子部小说类,有的觉得这些是文学作品,而集部都是文学作品,所以干脆算到集部――其实集部的本义是文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

直到图书馆渐渐引入了现代的图书分类,才单列出“文学”一类,通俗小说才分到了合适的“住房”。

其实这种经典化,今天也未尝没有。二三十年前,金庸大侠的小说,其实早已脍炙人口,但从来没有在语文教材里出现过。课堂上也一律被视为“闲书”,偷看的话,要在被没收、被罚站之列的。可近些年也开始选入了语文课外参考读物,老牌出版社三联书店出了他的全集――其实金大侠的文学一直在那里,何尝有半点变化?改变的只是人们的视角和心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