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写生走向创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写生走向创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几年,我们在儿童写生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通过写生有目的观察训练,让学生慢慢练就欣赏美、发现美的智慧双眼;让儿童画的创作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绽放出七彩的童真。

关键词:写生 教学 创作

近几年,在儿童写生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结合课堂与社团活动,开展了不同阶段写生教学的探索实践。写生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感受世界,然而从写生走向创作,这才是写生教学真正的目的。

一、观察:训练敏锐的双眼

观察对学习绘画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实施写生策略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从物体的特征、形状、结构等方面去观察。观察时应遵循从静态到动态,从较简单的事物着手,逐渐进入复杂的事物,从平面到立体,再由一般的观察进入细微的局部观察的一般规律。

1.观察静止、单一的平面物体

刚接触写生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暂时回避对空间认知尚不能理解的难点,设计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发展认知和表现都是多角度的,在“以自然为师”的观察、发现的实践中,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压抑,不要太多的时间,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现欲望与表现能力就会升华,为从平面深化到立体造型认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观察静止、单一的平面物体时,让学生眼睛盯住实物,感受物体的方圆大小让“信息”从眼睛通过大脑支配手“反馈”在画面上。

2.观察不同视点的成组立体物体

格式塔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观看,就意味着捕捉眼前事物的某几个最突出的特征,仅仅是少数几个突出的特征就能够决定对一个完整的式样。”由此可见,要认识一个事物,最主要的是要观察其主要的特征,以及物体之间的联系。

无论什么事物,在观察时都不能盲目的看,要走从整体――局部――整体的认识事物、表现事物的观察方法,是理解事物结构和认识成组事物之间联系的重要的观察手段。那样就能找出它们美的地方、美的风格,从而受到美的感染,从而产生激情,做画时才能立意明确。另外,对画面的观察也要注意它的形式美。

二、写生:夯实绘画的基础

小学阶段的绘画,写生是日渐熟悉和常用的。不仅仅能积累学生创作的素材,更能通过线描写生的过程,教会了学生观察,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用线条来表现自己观察到的对象,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

1.同一物体细节的写生

通过细节的观察发现主体特征和细小的局部特征,然后将观察到的细节描绘下来,从而慢慢扎实线描写生的基础。

在儿童写生训练中,细微的结构因其细小往往不会引起注意,只有静下心来观察才能发现。静态的观察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观察习惯。具备了这样的眼睛和心态就可以发现写生物体有丰富而独特的东西。在选取事物时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熟悉的风景出发。如《江南第一家》,我先让学生静心观察江南第一家老房子,其便会发现平时很容易熟视无睹的细节,这时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告诉老师他们发现的最主要的特征:“老师,房子的屋檐像有尖尖角,顶上的瓦片细细密密、挨挨挤挤……”。

“老房子门上有竖条的纹路,有漂亮的门环,窗上有格子样的花纹……”

然后引导学生慢慢描空,往纸上移写,线条表示出主要的形状特征,从把握大形体入手,在进入细节的描绘,对于不敢入手的孩子要给予鼓励和具体的帮助。

2.同一物体不同角度的写生

不同角度的观察就是变换观察的位置,正面看、侧面看、前面看、后面看。面对一个写生物体经过不同视角的观察可以加深对物体的了解。

学生认识能力有所提高后,这时就应该向他们渗透最简单的透视常识。尽量在绘画中不养成错误透视的习惯,基本上表现出这种现象,形成透视教学粗浅的概念,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写生,使他们早期具备的空间知觉能力得到发展,使学生既掌握物体的常见形态,又知道物体在特殊环境中的形态结构,不断地扩大认知范围,积累经验。写实能力随年龄迅速提高,从而有效地减弱“抑制期”,顺利进入写生画阶段。此时,我要求每个学生带自己的书包、玩具、鞋子等。每个同学有了自己的写生物品,观察起来就很方便。通过线描的多次写生训练,学生积累了多种物象的表达方式,进一步理解的物象的结构,逐步卸掉了记忆画像的依赖性。

以下是不同角度写生《童鞋》的作品:

通过对鞋子的不同角度的观察写生,学生可以发现物体在空间中的形态变化和透视现象,以及多种物体的组合方式,从中积累多种表达方式。

三、创作:绽放七彩的童真

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使学生能抓住事物特征的线条,把心中之线输出成为小幅作品,是写生教学的根本所在。日常以写实训练为主,此时一定要注意难度与美术知识的相应融合,引导学生以写生带动绘画创作。

1.画前有构思

在具体作画时,学生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从整体出发,看准喜欢画的就一味地钻进去刻画。画到最后往往出现主体太小,被喧宾夺主或太大,其余不够画等情况。要使学生学会从整体上观察、把握对象,要注意保持、深化第一印象――即客观事物最初在我们头脑中留下的整体形象。如初见某人,第一印象是男女,是高矮胖瘦,然后才是年纪、发式、眼睛、鼻子、嘴巴的特点等第一印象通过充实、提炼、加工之后的在头脑中形成意象,然后再引导学生把这个意象对照客观事物,运用写生积累的素材用创作的形式描绘出来。

2.画中巧安排

当写生的素材成为创作题材时,每个孩子会根据自己创设的情境来安排画面,这时就非常讲究构图了。这时作为老师要对学生采取引导,通过大师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提高欣赏水平,正所谓“眼高”才能“手高”。让学生通过大师作品,来感受黄金分割率的意韵;通过比较来分析金字塔形构图、S形构图、O形构图、放射形构图等多种构图方式的视觉力量,不管何种构图与安排,都是追求画面的均衡和美感的。

除了构图法以外,很多时候可以用不对等的因素来制造对等的局势。

① 疏密原理:疏密的安排是靠画面的因素数量的变化来获得的,利用点线、面的排列组合造成不同数量的均衡感。由失衡的密转向心里平衡的疏。孩子的画面也会在一疏一密的合理安排中,显现智慧的痕迹。

② 重复原理:重复是一种有规律的排列,如四年级多人合作作品《大自然的精灵》就是采用写实素材“猿”的不同排列组合成有序的阵势,加上森林藤条的背景,这样长条幅重复出现的气势,可以加强视觉效果和感觉印象,让这张作品更富张力。

③黑白原理:黑白是一对矛盾,黑白的布局在中国传统理论中有“知黑守白”一说,也就是说黑白两者相互依存,没有黑就没有白,反之亦然。因此在引导学生创作时,并非饱满就是唯美!有意识的留白,甚至会让画面更具想象的力量。

3.画时善表现

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这些来自生活的事物所呈现出的线条形态美和疏密组合之美,用自己巧妙的双手去描绘眼中的事物。用线描的形式表现线条的节奏变化与前后空间;用国画的形式表现水墨的线条自由与墨韵生动,用剪纸、撕贴的形式表现作品的稚拙与大气。

从写生到创作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一个不断发展创造的过程,只有不断的探究、不断的创造,才能将儿童的艺术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杨景芝 《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 科学科普出版社

[2]李力加 《萌动与发展──儿童美术教育学研究》 山东美术出版社

(浦江县实验小学 浙江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