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教育事业单位(学校)预算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教育事业单位(学校)预算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事业单位应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编制要求、程序、预算报表格式编制年度预算(包括预算说明)。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收入预算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含预算外资金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项内容,支出预算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上缴上级支出等项内容。

【关键词】编制;分配;预算;管理;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直接或间接为促进社会进步、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等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或组织,包括科学、教育、文艺等公益事业单位的社会中介机构等。事业单位所需经费一般由国家财政全部或部分补助。事业单位由于业务范围、资金来源和管理体系的不同,决定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一般企业不同。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核算、反映各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大局的需要以及财政上存在各种困难,不可能大幅度提高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与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学校预算管理十分重要。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必须熟悉业务,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采取多种途径和有效措施,切实把有限的教育经费分配好、管理好、使用好。

1.预算编制与分配

预算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预算编制和分配好预算,为加强预算管理,必须提高认识。提高认识是搞好预算编制与分配的基础

(一)事业单位预算应按照“积极稳妥、量入为出、自求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事业单位不得编制赤字预算。无论做什么事,事先都要有个计划,各项支出必须有可靠的资金来源,只有编好预算才能管好预算,国家财政部要求预算内、预算外资金都要纳入预算管理,这就指明了各项资金收到都要编制年度预算。应按规定将应列入预算的各项收入全部列入预算,不得遗漏(没有数额的收入项目可以空置);并按照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原则安排各项支出。财政补助收入只能用于安排事业支出,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含预算外资金收入)、和其他收入也应用于安排事业支出,专项资金安排的支出项目,应作详细说明。因此,每个年度经费预算的编制工作就成了我们的一个重点,我们必须遵循统筹安排,顾全大局,服从整体,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留有余地的原则。在编制预算前,要组织预算的人员认真学习当前有关财经方针政策和预算编制要求等,提高对年度预算编制的认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收集各方面的情况资料,明确领导意图和学校的工作重点以及各项任务,同时,还要分析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考虑物价上涨等因素,掌握有关政策,熟悉各项财务标准制度,明确经费和物资的供应范围等,尽可能使编制的预算稳妥可靠。

(二)做好经费的重点保障工作。通过预算管理,指导各基层部门把握经费投向和投量,编制综合财务计划,认真分析学校的全部财力,本着“统筹兼顾,量力而行,保证重点”的方针,首先要确保预算支出中的基本预算支出,对人员经费重点保障,对水电暖等确保单位正常运行的经费开支应优先安排,对教学经费要及时保障,对支出预算,要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在核定重点项目支出的情况下,还应核定工资、津贴、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等重点项目的支出数额。基本建设支出具体内容按基建财务规定列报。合理安排各项资金,讲求投资效益,使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真正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三)搞好综合平衡。要根据财力保障重点,要注意防止平分财力,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适当安排,防止造成大预算,花过头钱,从计划上做到不留口子,教育经费供与需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所以对经费的需要,往往不能满足,这种供需矛盾,只有通过预算管理,进行综合平衡,才能逐步缓解。

(四)做好预算评审工作。年度经费预算编制后,上级主管部门应组织精兵强将对各单位的预算进行审评,着重审评单位预算安排是否做到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是否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是否将预算外经费均纳入了统一管理,是否还留有余地,是否符合开支范围,有没有保证预算执行的有力措施,预算的编制是否符合要求等。财政部门在收到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的事业单位预算后,应进行审核,对符合预算编制要求的,应在规定的期限内予以批复。财政部门在批复事业单位预算时,应按照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统一核定事业单位各项收入和支出预算。对收入预算,应明确核定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各项收入指标。

2.搞好预算管理的关键

预算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对经费进行宏观控制,加强事前监督,管好用好经费,努力提高使用效益,办争在钱少的情况下,把事情办好。要达到预算管理的目的就要把关设卡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执行预算是搞好预算管理的关键。

(一)把好宏观控制。事业单位预算经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核批以后,即成为预算执行的依据。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执行的管理工作。各项经费收支,通过预算进行预先安排,通盘考虑,对学校的财力有计划地进行综合安排,对每项经费活动过程,从上至下进行全面考虑,对要解决的问题和保障的重点,从总体上应予以控制,该安排的合理安排。该保障的积极保障,该压缩的坚决压缩。加强收入管理工作。取得的各项收入要及时入帐,不得坐支。按规定应上缴财政预算的要及时足额上缴;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也要及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不能直接作为事业收入使用,从而在整体上把住关守好卡。

(二)加强事前监督。通过预算管理,对各项经费活动进行事前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事前监督就是监督检查经费预算的收支活动是否符合总体安排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否符合勤俭节约的原则,是否有超出预算的开支,是否对在用和库存物资进行充分利用等。事前掌握了这些情况,才能避免少出问题,减少损失和浪费。

(三)严格执行预算。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中要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各项支出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部门财务规章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和支出规模。各学校的预算批复后必须严格执行,应有相应的规定、措施。例如:按预算分配给各学校的经费必须按预算批准的项目、金额下达、不准扣留,学校事业经费要在批准的预算内从严掌握开支,不得突破,财务部门要严格按照批准的年度预算和学校开支计划把好关。对末经批准的项目,超过分配指标的经费,一律不结算,不报销。

(四)及时上报预算调整。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正式批复的事业单位预算,事业单位不得随意进行调整。这就要求各部门注意及时考核执行结果和发出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因出现特殊情况例如:上级下达的计划有较大调整,或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需要调整预算时;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使原定核定的某些方面与客观要求不相一致,影响目标实现或由于改变目标使原来的预算与新的预算不适应时。应按照规定程序上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进行审批,以利于更好的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

(五)努力提高使用效益。通过预算管理,选择最佳方案,科学合理安排,做到精打细算,适时调整经费,使每花一分钱都发挥作用。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负责人,在这方面要善于把关科学决策,运筹于事发之前,决策于管理之始,对于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个有力的保证。

3.加强预算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及措施

目前在预算管理中,供需的矛盾非常突出,致使一此单位预算流于形式,安排不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支出,不能严格按预算要求办事,因此,在预算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预算执行好坏的关键在领导,校领导要严格执行预算,如需调整预算和增加预算项目,要由承办单位写出报告 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报财政部门审批后方可执行,这样才能使预算管理有章可循,走上正确的轨道

(二)贯彻勤俭节约的方针,坚持 “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勤俭节约方针,就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多少钱是客观条件,办多少事是从实际出发。因此需要服从可能,在考虑学校建设、安排预算时必须坚持从全局出发,根据财力确定事业经费。

(三)发挥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积极配合作用。各业务部门是使用经费的主要部门,有一定的财权,财务部门要主动协助他们安排好经费执行计划,并严格按计划使用经费,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互相配合,随时向部门提供预算执行情况,使他们管理好、用好有限的经费。

(四)做好管钱与管物的结合工作。现在各学校重钱轻物的现象普遍存在,财务帐上一分钱不错,而钱变成物后,丢失、报废、损坏浪费等现象却无人管理。为使钱变物不脱钩,物变钱不失控,在预算管理上要严格按制度办事,属于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一定要纳入学校固定资产帐,由经办人签字验收后的单据才能报帐,单位一定要建卡、建帐、安排专人管理。其低值易耗品也应进行必要的登记,指定专人管理,避免流失。财务部门还应注意督促各部门积极利用库存,防止浪费,真正把管钱与管物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搞好预算内外的统管工作。要严格预算管理,必须注意把预算外经费纳入预算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发挥整体效能。在预算安排上,各部门的预算外经费都要纳入预算,统筹安排。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制度,凡未交到财务部门帐上的预算外收入,一般不能安排支出。一切预算外收入,不管来源如何都要上交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分配。

(六)及时跟踪问效。预算管理要一管到底,即要管钱又要问事。对重在开支、重要项目要及时跟踪问效,对经济活动实行全程控制。凡年度预算安排的经费,要按分配指标进行按部门分项建立登记本或采用计算机控制。及时登记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和事业成果,不流于形式。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广典型经验,使预算管理切实达到管好、用好、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