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南省教育厅:加强产学研合作 助推中原经济崛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南省教育厅:加强产学研合作 助推中原经济崛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近年来,河南省高校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服务地方工作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本期推出“高校服务地方。河南篇”,报道河南省教育厅及部分河南高校在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上的思路、实践和经验。

近年来,河南省教育厅依照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原经济崛起的战略构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推动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成立了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之后,河南省各高校也成立了推进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紧密结合中原经济建设加强各项工作。期间,河南省教育厅组织举办大型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项目签约会、战略研讨会、信息会,注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相关信息和进展情况,进一步扩大了全省产学研合作的影响。

全省高校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在高新技术、人口健康、工业机械、食品安全、环境规划以及农业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以来,全省高校共承担横向课题4022项,争取经费9.26亿元。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服务等方式与国内外企业签订转化项目3777项,转让合同金额10.41亿元,合作企业年产值突破2313.2亿元,实现利税95.3亿元,安排就业累计18.6亿人次。河南省高校的科技工作在产学研的实践中,实现了高校科技的省情结合、平台结合、校企结合、人才结合、服务结合,走出了一条推进区域经济稳步发展的成功道路。

省情结合:以粮为纲乐奉献,中原粮仓稳增长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中国有13亿人口,粮食问题不可能完全依靠进口来解决,所以粮食问题不仅是吃饭问题、经济问题,而且事关国民生存、社会发展、国家安全、政局稳定。多少年来,粮食生产成了河南省农业高校科研的一个杨心。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具体到河南省农业高校而言,就是要结合省情,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提高全省的农产品附加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逐利润是人们的天性。但是,河南省农业基础还非常薄弱,一直都是在清贫中奉献。高校的科研人员不忘使命,不畏清贫,多少年来始终面向“三农”。河南省高校科研人员春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泥,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坚定不移地把粮食科研作为自己的奉献。目前,河南的粮食生产已成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河南省产学研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比如,河南科技学院的作物育种,培育了一系列优良品种。茹振钢教授培育成功的“百农矮抗58”,受到了河南省科技厅重大、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支持,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在5省14个试点生产试验时产量居参试品种第一位,目前已成为黄淮麦区推广最快的特大品种。

由河南农业大学主持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选定了河南省浚县农科所作为豫北灌区两个攻关基地之一。前不久,经专家现场测产和实打验收,浚县农科所设在钜桥镇刘寨村的50亩连片超高产攻关田――“浚单20”玉米平均亩产达到872.66公斤,加上夏季“矮抗58”小麦平均亩产652.4公斤,一年两熟平均亩产达到1525.06公斤,超额完成了科技部规定的亩产超吨半粮的攻关产量指标;设在浚县农科所的15亩连片超高产攻关田,“浚单20”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064.78公斤,加上夏季“周麦98165”小麦平均亩产668.88公斤,一年两熟平均亩产达到1733.66公斤,刷新2005年创造的超高产纪录(2005年玉米平均亩产1006.85公斤,小麦平均亩产615.4公斤),创我国15亩连片一年两熟平均单产的最高纪录。这一记录也标志着由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省农业厅共同主持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小麦、玉米超高产攻关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河南省产学研的和谐发展,通过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打造粮食核心产区,2005年以来,全省以24个产粮大县为重点强力打造粮食核心产区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年核心产区粮食产量占全省的近40%,对全省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72.6%。尤为可喜的是,今年夏粮突破600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占全国夏粮产量的1/4,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全省粮食总产连续两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强。

平台结合:校企共建实验室,科技经济一体化

为了盘活河南省的产学研优势资源,河南省高校与科研机构、大中企业密切合作,本着“资源共享、目标一致、长期合作、实现双赢”的原则,产学研合作共建了一系列产学研实验室,从而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快速发展。

河南科技大学在产学研实验室的建设上,起步较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近年来,学校先后与一拖集团、洛矿集团、洛轴集团、洛铜、辅仁集团等2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盟,盘活了洛阳市的区域科技资源,减少了区域重复建设,在机械、电子、材料等多方面实现了成果转化和推广。“十五”期间,学校签订横向合同324项,其中产学研合作项目189项,涉及机械、电子、冶金、石化、材料、生物工程、医疗、农业、畜牧等多个生产领域。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各类奖励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成果在军工、车辆、机床等十多个行业获得应用。

河南科技大学在尝试校企共建实验室的过程中,采取了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学校为主体联合企业建立产学研实验室。比如,他们凭借着车辆工程省级重点学科与洛阳拖拉机研究所相联合,组建了“河南省车辆现代技术联合重点实验室”,进行节能、低排放、安全舒适、性能优良车辆研究开发,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另一种是以企业为主,学校为第二依托单位进行创建的,比如,“洛阳市机械设计及传动系统重点实验室”、“洛阳市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等五个洛阳市重点实验室已经洛阳市科技局批准立项。洛阳市将资助学校建设经费5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

河南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是国内耐磨材料领域唯一的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中心”自主研发的“铸渗表面合金化导卫板”项目已转让河南省9家单位,其中洛阳生产的复合金属导卫板占全国市场的60%,累计产值超10亿元。“中心”所孵化的“洛阳河科大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与国内。余家科研院所及160多家企业建立了业务联系,产品已出口东南亚和北美,年产值达1800多万元。

河南农业大学加强对“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生理生化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建设力度,使其成为行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近年来,“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广新品种共计增产小麦40多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20多亿元,为育种单位和种子繁育基地创直接经济效益2亿

多元。

“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基地”率先在全国主产烟区进行封闭性的,优质烟千亩示范方开发,把已有的各单项技术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形成了完善的“千亩方”管理技术;基地还坚持“农工一条龙开发”,即封闭一个千亩植烟村,找好对口卷烟厂,进行优质烟叶原料开发,为促进行业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经验。

校企结合:构筑联盟长相守,高校成果遍地结

自主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校企之间构筑联盟之后,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可以满足生产创新的诸多需求,这充分体现在高校科技成果对于企业联盟的快速转化上面。

河南理工大学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平顶山、鹤壁、义马、焦作、郑州、永城等10多个煤业集团和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以技术入股、开发转让、服务咨询等方式共建校企研发机构,搭建产学研合作与成果推广转化平台,与有关单位建立校企共建研发机构45个,为全国60%以上的煤炭企业集团、河南省90%以上煤炭企业集团提供技术、工艺和人才支持。五年来学校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50余项,合作项目近1000项,合作企业累计实现产值896.08亿元,实现利税72.67亿元。

河南工业大学针对世界性能源紧缺和一次性能源逐渐枯竭的现实,学校有针对性地对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工程项目进行技术支持,先后为河南天冠集团设计建设了小麦面粉、谷朊粉生产线,其中谷朊粉远销国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国家燃料乙醇生产原料由玉米、小麦转向农业废弃生物质,河南天冠集团提出“以秸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工艺与工程技术研究”。目前河南天冠集团已经完成“年产3000吨秸秆燃料乙醇示范生产线”的建设。

河南农业大学与“三高”集团长期合作,在“三高”集团设立研发中心,成功地选育出优质、高产、快速的固始鸡配套系,并且推出了适宜固始鸡品种特点的生态放养模式,为固始鸡产业化开发开辟了道路。在农大方面的直接支持帮助下,“三高”集团2002年被国家八部委联合评定为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之一。全县固始鸡专业饲养量突破2000万只,先后带领6万多农户增收致富。固始鸡品牌在全国打响,活鸡、鲜蛋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种苗和成鸡、鲜蛋畅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郑州牧专先后与省内外600多家畜牧养殖、饲料生产、食品加工类企业建立了常年技术合作关系,协助地方政府或投资人建立养殖场300多家、饲料加工厂60多家、食品加工厂40多家,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学校通过校企联合建立研究所、实验室、培训中心等,共同进行产品研发、科技服务、技能鉴定、员工培训,实现了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

人才结合:橘栽江南一片红,校企合作呈双赢

科技人才是技术传播的最有效载体,校企人才之间的深层次合作,是自主创新的一个突破点。本着相互信任、共担风险、荣辱与共的原则,河南省高校和企业进行了高频度、深层次的人才交流,导致了双方的密切合作。对于高校来讲,既锻炼培养了人才,又获得了生产方面的经验;对于企业来讲,既弥补了技术创新人才的不足,又减少了技术传播方面的成本,从而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得到有效缓解。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教育体制问题,培养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实践,大大限制了高素质综合人才的培养。河南师范大学以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李伟、戴新志教授为主的研究小组,与天方药业公司合作,联合开发治疗艾滋病的新药目前已投入批量生产。在研发的同时,他们充分利用企业的实验室和中试条件,将育人与科研开发并举,使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2006年金龙公司与河南师范大学签订协议,进行产、学、研项目联合研究与开发,主导产品已经列入国家级新产品计划,国家电子工业科研试制计划和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之列。

河南农业大学试点县乡有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和大学生志愿者等人才队伍,有成熟的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有科技项目,并且帮助培育了特色支柱产业,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农民,这些试点县乡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完全符合“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的要求,促进学校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有力带动了试点县支柱产业快速发展。

服务结合:高校科技走出去,中原经济在腾飞

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一个基本职能,这既是当代大学发展的趋势,也是知识传播的基本要求。郑州大学组织学校的教授、博士、专家深入到地方的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和科技服务。在人才培养上,郑州大学根据协议内容,在3~5年内为商丘市培训1000名科级以上干部,到目前为止已经开班4期,培训了200多名县处级干部。

河南农业大学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和其他优势资源为依托,结合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和地方经济发展,学校先后建立了浚县、温县、兰考“优质高产小麦、玉米示范基地”,方城“国家优质烟叶基地(金叶园)”、“中草药基地(百草园)”’,新野“无公害蔬菜基地”,南召“有机农业基地”等,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升级。2006年,河南农业大学被农业部指定为周口市“农业科技入户整体推进示范工程”技术依托单位,为2007年周口市农业丰产丰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针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种种问题,河南农业大学于2005年启动了“科教富民行动”,在全国率先探索教育、科技、推广“三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学校根据在南阳市成功试点的基础上,现正与鹤壁市和信阳市酝酿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共同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河南中医学院与竹林众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君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豫西绿宝药业公司合作在卢氏、栾川、灵宝等地建立连翘规范化种植基地30万亩,积极开展连翘规范化种植研究,制定了“卢氏连翘质量标准”。目前已经成功研制出“连翘叶茶”供应市场,深受社会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