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低碳经济的内蒙古产业经济发展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低碳经济的内蒙古产业经济发展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蒙古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经过长期经济建设,使资源优势顺利转换为经济优势,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转变,初步形成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代表的工业体系;第二产业初步形成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产业结构,特别是实现了煤炭开发、电力生产、天然气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体的能源经济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输出基地和战略接续基地。内蒙古经济迅速增长是建立在对资源的高度依赖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上的,不仅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且传统的产业面临着市场环境、资源环境、政策环境等多种约束。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面临一定的冲击,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科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对内蒙古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一、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时期,以黑色金属冶炼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煤气等重化工为主的工业行业中碳排放量极大。高耗能、高排碳量的重化工业在我国仍处于主要地位,而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为70%,煤炭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 95%以上,由此带来高碳产业碳排放居高不下。据估计,我国在2006-2030 年间需要在能源部门累计投资 3.7 万亿美元,其74%用于电力投资,约为2.8万亿美元。如果不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这些能源设施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将在其长达 15-50 年的使用周期内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不利影响。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在2009 年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宣布2020年减排目标为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经济方式,是高碳工业化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经济方式。循环经济作为生产方式是实现低碳经济最有效的路径。因此,要构建以低碳为主的产业经济结构,一方面要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另一方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要构建以低碳为主的产业结构,需要实现能源产业的清洁绿色;需要整个制造业特别是资源加工业,全面推广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否则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将难以实现;需要从高能耗、高污染、高损害生态的非持续发展经济到资源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轻与生态损害最小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根本转变。

二、低碳变革对内蒙古产业经济的影响

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化工基地,煤炭、化工、冶金、电力、建材等产业迅速崛起,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成为能源和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经济增长以煤炭为主过度依赖能源消耗,全区煤炭消耗量在全社会能源消费结构中占90%以上,电力、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高耗能工业占到全区能源总消耗的80%以上,人均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一大批重点煤化工项目陆续投产,内蒙古能源消费总量仍处在刚性增长阶段,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增加。能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必将成为内蒙古未来经济发展的掣肘。

低碳经济的发展给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保持基于环境容量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解决经济高速发展与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摆脱对单一能源的依赖,解决经济发展与化石能源有限性的矛盾,以合理的产业结构带动非资源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变革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一) 低碳变革给内蒙古产业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给内蒙古产业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全区有13亿亩天然草原,固碳能力为1.3亿t,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亿t,林业碳汇总能力已达到7.33亿t。5.6亿亩可利用荒漠化土地,可种树1.2亿亩,种草2.8亿亩,实现碳汇12亿t。内蒙古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全区风能资源总储量近10亿kW以上,居全国首位,技术可开发量1.5亿kW,占全国的50%。全年日照可达2600-3200h,仅次于,居全国第2位,具备较好的建设太阳能基地的条件。内蒙古还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林木和沙产业加工剩余物、能源植物等,全区每年提供的生物质能资源超过500万t标准煤,是开发生物质能源潜力最大的省区之一。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内蒙古并网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风电总装机的32.2%,位居全国第一;太阳能光伏并网容量为1.46万kW,成为我国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鄂尔多斯50MW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项目、赤峰、毛乌素、奈曼旗等地纷纷建设生物质发电项目、生物液体燃料的技术研发,成为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天然优势。适应低碳经济要求,以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低碳产业,开发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资源回收等低碳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

(二)低碳变革给内蒙古产业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首先,内蒙古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需求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已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工业增长尚属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从经济增长与能耗的关系看,全国每万元GDP排放二氧化碳约2t,内蒙古每万元GDP排放二氧化碳约4.9t,接近全国的2.5倍。适应低碳经济对节能减排的要求,必须淘汰一部分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产能,发展新型工业。其次,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改变,高碳能源占据主导。2014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消费构成中的比重都高于90%,优质液体燃料严重短缺。燃烧1t煤平均产生4.12t二氧化碳,比燃烧1t石油或天然气高30%和70%,全区能源利用技术相对落后,能源系统总效率不足10%,大量能源在各个环节被浪费,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压力日益严重。再次,全区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9.5:54.6:35.9,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三、一”的产业格局,还处在工业驱动型的高排放阶段。高碳行业比重偏高,规模以上工业中能源、冶金、化工等行业占到2/3,行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导致高消耗、高排放。

三、适应低碳变革发展内蒙古产业经济的对策

(一)适应低碳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乳制品、肉类深加工、羊绒加工等低耗能高效益生态农牧业,发展沙棘、沙柳、山杏、麻黄、甘草、苁蓉、有毒灌草、风积沙、荒漠藻类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的沙产业,积极发展能耗较低的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型服务业和具有一定优势的旅游、教育、文化等生活型服务业。提高工业准入门槛,工业发展以生物制药、稀土应用技术为重点的无碳排、低碳排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型汽车制造业为主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碳排放的机械装备工业和航空航天装备工业;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内蒙古可再生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加大天然气开发力度和供气管网的建设,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逐步增加天然气在能源生产消费中的比重;大力推进煤炭产业链的延伸,提高煤碳清洁利用水平,进而优化能源结构。

(二)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企业低碳化生产

内蒙古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最大。工业企业总能耗对全区GDP的占比增幅大于工业企业增加值对全区GDP的贡献率。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是发展低碳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产业的关键。应建立政府引导、高校和重点企业联合的研发机制,构建“产学研”平台,使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形成“创新结合体”。利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优势,研发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技术,研发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研发新资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替代技术,研发资源再利用技术、生物技术、节能建筑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低碳技术。

(三)构建低碳产业集群,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

只有将产业集中布局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提高综合效益。低碳产业集群是将低碳产业及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在一定区域内聚集并延伸产业链。通过低碳产业的集群循环发展模式,发展以煤炭生产开发利用为主的煤电化工产业集群、以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和示范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集群、以稀土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稀土产业集群、以农畜产品为主的农畜产品生产及加工产业群、以纺织服装业为主的轻纺工业群、以装备机械制造业为主的机械电子产业群、以高新技术业为主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群。低碳产业集群不仅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而且有利于工业化、城市化互相促进,是调整产业结构并优化升级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有效途径。

(四)建立低碳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在制度保障上,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出发点,探索建立体现低碳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环境补偿制度。政府依法制订低碳产业的法规和标准,运用政策性、规范性措施,加强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产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之间,不同地方之间的协作;建立林权、水权、排污权、碳排放交易制度,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市场,对低碳技术研发单位、低碳经济发展单位从政策、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低碳产业发展的各级规划、管理、资金、政策引导与扶持机制,促进企业生产、消费方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建立评价监测体系和考核奖惩制度;建立低碳金融制度,加大对低碳经济的信贷投入、担保业务,发展低碳期货、低碳证券、低碳保险等低碳金融衍生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过政策制度环境、科技能力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保障机制,确保低碳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研究》 (12BJ015) 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1.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