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谈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谈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围绕数学教学的生活化问题,从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一一课前收集生活资料,课堂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建构知识,课后参与生活实践;教学内容的改、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应用生活中的开放的内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讨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化 生活中感知 生活基础上建构 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小学数学内容绝大多数和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因此,数学教学应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笔者从以下方面重视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1 教学方式生活化。

1.1 课前收集生活中的数学资料,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小学数学虽然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但小学生生活经历缺乏,有些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前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如“折扣”教学,首先让学生观察并收集生活中购物的促销广告;“百分数”的教学结合农村实际生活,了解粮食实际收成占预计的百分比,用种子做发芽实验统计发芽率,记录出勤人数统计出勤率等,有了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及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学生上课放得开,积极参与的建构过程,这将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

1.2 课堂教学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是教学的“灵魂”。小学生虽然认识有限,但许多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已有体验,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用生活经验理解教材内容,自主建构知识。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运算”时,利用平时购物付款“付整找零”的经验,设计了如下环节:第一,老师上次买衣服带了323元,想买一件297元的衣服,你觉得老师应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第二,让学生讨论给老师一个最省事的建议,并说说为什么?学生想了很多办法,大多数学生认为应付300元找回3元加上留下的元,剩下26元,要列算式则为:323-297=323-300+3=26(元),而这种思想恰恰是“凑整简算”的思想。如果没有生活经验的支撑,学生理解算式是有一定困难的,特别是“减数为什么变了又加3?”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意义,主动建构了新知识。实践使我认识到,利用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1.3 课后延伸,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参与生活实践。注重实践活动,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知识的理解只有在应用中才能深刻。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很有哲理,让学生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是学生建构知识、理解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了“平均数”内容后,我让学生统计生活中的数学内容算出平均数,学生有的统计了全班同学的身高,分别求出了男生、女生的平均身高、全班的平均身高;有的统计了全班同学的年龄并求出了全班平均年龄;有的调查了身边亲属的吸烟量,求出了日平均吸烟量,给大人提出了戒烟建议等。在四则运算的应用中,我让学生利用星期天去买东西,或帮家长卖农产品,并记录实际买卖情况,编成应用题求解。学生编出了许多超出要求的多步计算应用题并求解。其中有一个学生编了这样一道题:“妈妈给了我10元钱让我买苹果、葱、姜,我买了2千克苹果,每斤1.5元,3千克葱,每斤0.8元,我想给自己买支2.1元的钢笔,所以生姜只买了0.5千克,每千克2元,你知道我还剩多少元吗?”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准确深刻的,如果在过去只在书本上出现这样的应用题,许多学生解答起来是很困难的。

2 教学内容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基本上是以教材上的内容为蓝本,然而由于教材在编写上受客观和主观因素影响,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当地的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具生活化。

2.1 改变不适应学生实际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寄宿性的农村小学,我经常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改变教材的内容。如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我把教材内容改为:“我校学生每人每学期生活费为578元,咱班的18名寄宿生一学期的生活费是多少元?”由于内容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2 增添符合学生兴趣特点和生活气息的内容,使学生在玩中学。为了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数学大课堂,笔者在充分挖掘教材中生活因素外,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增添了一部分有趣的生活气息浓的教学内容。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小图书文具店”,让学生当顾客买自己喜欢的书和有用的文具。学生个个情绪高涨,体验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在思维训练课上增加一些历史名题:“庐山高有八十里,山峰顶上一粒米,米粒一转只三分,几转转到山脚底。”将这些贴近生活有趣的题材展现在课堂上,课堂成了孩子们愉快思考的场地,他们在玩中学、用中学,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思维灵活、学得愉悦。

3 利用开放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开放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组合,进行分析思考,找到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例如:“焦小花家距学校500米,陈静家离学校800米,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这显然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在讨论中考虑到了各种情况:①学校和焦小花家,陈静家在一条直线上,两家在学校两侧。②学校和两家在一条直线上,两家在学校的同侧。③学校和两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同情况答案各异。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学会了解决实际的问题。再如:“小明家今年收了2500千克小麦,留足五口人一年的口粮,剩下的能卖多少钱?”这种题按条件是无法解答的。学生要完成,首先要调查每人平均一年吃多少粮,每千克小麦售价多少元?才能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经常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启发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实践证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建立健全课内外结合的教学体系,突破教材的限制,向室外、校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提高数学修养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