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键时期假说”发展研究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关于是否存在“关键时期假说”这一问题,学术界一直出现正反两种观点的争论。论文从“关键时期假说”的产生、理论依据、实证研究、反对观点及例证各个方面充分阐述了该假说的研究成果,选取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和研究理论及实证,并对在语言语音习得方面“关键时期假说”的优势做出总结,从而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以及学习者自身提供外语学习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习得;关键时期假说;年龄因素
1、引言
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就已经有研究者着手研究外语学习最佳年龄这个课题,而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这个课题的讨论日趋激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语学习者和教学者,是否存在外语学习最佳年龄这个问题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我国许多家长和外语教育工作者认为孩子年龄越小学习外语的效果越好,目前外语学习界出现了学习者“低龄化”“幼儿化”的现象。本文将选取这一课题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的观点,从正反两面阐述这一理论的发展并试图对儿童英语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2、“关键期假说”探究
2.1 产生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语言学家就将脑神经学科与语言习得研究结合起来,通过一些关于大脑言语功能与年龄的实验得出结论:儿童学习语言比成年人更有优势。1959年,美国神经心理学家Wilder Penfield 和 Lamar Roberts在他们合著的文章《言语与大脑机制》(Speech and Brain Mechanisms)中首次提出了“关键期假说”理论。他认为,自然而成功的语言习得只能发生在关键期, 也就是两岁到青春期之前。在这一时期,语言学习涉及到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 整个大脑都可以参与语言学习, 因此儿童可以轻松自然的学习某一种语言并取得良好学习效果。一旦过了这一时期, 语言学习会变得越来越难。在此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 这一假说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通过各种例证试图证明或者这一理论,“关键时期假说”也得到了近半个世纪的讨论批评和修改。
2.2 理论依据
Lenneberg(1967)在研究中发现,在经历过脑创伤或者接受脑部手术而损伤左半大脑引发言语障碍的成人和儿童中,儿童的言语能力能在后期康复过程中自我恢复,而成人缺乏此项能力,这一结果造成的原因是大脑的侧化(lateralization)。研究表明在2岁至青春期之前, 在这一时期大脑具有可塑性, 即便受到损伤, 也可以恢复语言能力。而过了这个时期,大部分人的大脑侧化已经形成,脑神经系统不再具有弹性,所以大脑受损伤难以再自我修复。他把儿童对语言习得的优势归因为生理因素,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水平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他把儿童在2岁到青春期到来之前,也就是2岁到12岁左右的时期叫做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在此期间, 大脑中的语言功能尚未侧化移至左半球, 儿童可以自然而轻松地习得某种语言,而在此之后, 大部分人的大脑的侧化已经完成, 若此时才开始接触和学习某种语言, 是不可能完全学会这种语言的。虽然Lenneberg的语言习得关键期的理论是针对第一语言习得提出的, 但同时也引起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引发了近几十年来语言学家和其他相关领域学者对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和年龄问题更深层次的研究和争论。
2.3 实证研究
支持“关键时期假说”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野孩基尼。197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一个因生病从出生就被父母关在房间从未与人交谈过的女孩基尼。当被人们发现时她已经13岁,在此之后无论人们如何努力教她语言,她都难以达到处在正常母语环境的儿童的语言水平。此外,Johnson和Newport (1989)曾经做过一项试验:他们把46名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中国人和韩国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中国人和韩国人均接触英语五年以上,且在美国生活三年以上。这些研究对象在美国开始生活的起始年龄在3岁到39岁之间。对他们的测试内容包括英语的词法和句法。测试结果显示对于15岁之前就来到美国处在完全英语的环境中并接触英语的研究对象来说,这些人对英语的综合掌握能力要比那些15岁之后到美国接触英语的研究对象要好。在这项测试中接触并学习英语的起始年龄成为决定测试分数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从而证明年龄因素与语言习得的重要联系。“关键时期假说”的发展壮大引发许多语言学家的更广泛的实证研究。
3、反对观点
随着“关键时期假说”的发展壮大,也有许多语言学家对此提出质疑,Krashen(1973)是反对关键期理论的语言学家之一。他认为,认为大脑侧化到5岁就已经完成,关键期也随之结束,儿童与成人在语言习得上的差异不是语言习得机制本身造成的, 年龄并不能成为语言习得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语言学家Olsen和Samuel在他们1973年的研究中否定了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存在。他们以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语音方面作为研究方向, 测试了三组研究对象(以英语为母语)的德语发音水平, 这三组人的年龄分别为: 九岁半至十岁半, 十四岁至十五岁, 十八岁至二十六岁。这三组研究对象接受了为期三周,每节课15到25分钟的德语语音课。研究结果表明:十八岁至二十六岁和十四岁至十五岁的两组学生的发音比九岁半至十岁半的那组学生要好。从而他们推断出: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这一理论并不能适用于语音习得, 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与成年人要比未到青春期的儿童在语音习得方面学得更快更好。这项研究为反驳“关键时期假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后来又有些研究者提出,人类大脑的语言可塑性并不像“关键时期假说”所描述的具有明显分界岭特征,而是伴随年龄增长逐步变化。有的人大脑侧化发生在青春期前,有的人则发生在青春期后。所以出现了语音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的假说,这种理论强调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并非只有一个语言习得关键期,有的语言技能在某个时期较易获得,而有的则不然。这些更深层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给“关键时期假说”这一理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由此所产生的争论到现在依然没有停止。
4、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个体的语言习得效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年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因素。虽然目前为止针对“关键时期假说”存在各式争议,但这些争议与语言习得临界期的判定不一、语言习得者水平判定标准不一、其他参照变量不一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个体智力、社会环境、学习条件的不同而造成语言习得临界期不同是存在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总而言之,笔者认为,青春期前是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在语言的语音方面,通常而言青春期前习得效果要优于青春期后的习得效果。而在这一时期由于儿童大脑的可塑性强,学习者开始语言习得年龄越小,其语音学习效果越显著,语言表达流利度越高。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儿童缺乏自主的学习能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所以这一阶段儿童更适合通过对语言的生活化接触而自然习得某种语言。因此父母以及教育工作者应该尽量在这一时期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外语的环境,给予适当引导并注重培养学习兴趣,让儿童自然自主地学习外语,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展其外语交际水平,从而在外语学习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