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支撑体系建设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内在的产业和技术成长规律,需要具备一定的产业和技术基础及较为完善的支撑体系。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着体制、产业基础区域差距悬殊、核心技术缺乏、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经验启示,积极整合生产要素、技术要素、市场需求、产业政策等各大要素的作用,构建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以促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稳健发展。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体系;钻石理论;核心技术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2-0005-05

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和产业类型,并将它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内在的产业与技术成长规律,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稳健发展和防止“李约瑟之谜”卷土重来,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质内涵特征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构建和完善其支撑体系。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其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寻经济新增长点、满足社会需求和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等需要而培育和发展能够引领未来产业和技术发展方向,并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作用的新兴产业部门。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少有战略性、产业关联性、路径依赖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对于其实质内涵需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1)形成机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有其内在规律,它是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两个因素缺一不可。技术突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根本,市场需求是它形成的基础和内在动力。(2)产业生命周期。产业成长一般经历形成、发展、成熟、衰退四个时期,相应地,产业技术以s曲线成长路径经历研发、投入、发展、成熟、退化几个时期。据此,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成长路径中的形成期,产业技术处于技术成长路径中的投入期。在此阶段,产业技术尚不成熟,经过不断地试验和纠错后沿着渐变或者突破两种方向发展,从而产业也沿着不同路径发展。(3)时空概念。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产业基础、经济发展阶段、市场需求等方面差异,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时空选择上会有所不同。(4)“交集”复合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交集,它必须同时具备战略性和新兴特征。装配制造业和重化工业是战略性产业但不是新兴产业,旅游和会展业是新兴产业但不是战略性产业,所以这些产业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见图1)。

二、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

体制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管理模式不同于成熟产业,而当前中国大多数地区依然按照成熟产业管理模式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减免土地出让费、优惠财税等政策大搞招商引资和圈地建园,依靠大量投入短期产业发展和技术研发资金加快推动产业形成,这必然带来盲目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有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中国已有19家企业的多晶硅项目建成投产,另有10家企业在建或扩建,2010年产能超过10万吨,年,而2008年中国多晶硅总需求才1.7万吨,年。另外,政府、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分属不同的组织,工作职能和利益诉求不同,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很难解决,政产学研技术战略联盟难以有效形成,致使中国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有数据显示,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不足5%,专利技术交易率只有5%,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水平(王志珍,2010)。还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政管理体制由统收统支、高度集中逐渐向财政分权转变,地方政府激励方式由过去以政治表现为主向以经济绩效表现为主转变,追求经济利益如地方财政收入和政治晋升利益最大化是地方政府行为的着眼点。中国市场经济进程不平衡,在市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联系不紧密,区域经济合作难以推进,风险规避型地方政府会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和跟随战略。数据显示,全国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城市都提出要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另有50%以上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

(二)产业基础区域差距悬殊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区域差距悬殊。首先,区域经济差距很大。2010年全国GDP为40多万亿、空间GDP为0.042亿元,平方公里,其中东部地区GDP为23.21万亿元、空间GDP为0.25亿元,平方公里,中部地区GDP为8.6万亿元、空间GDP为0.084亿元,平方公里,西部地区8.1万亿元、空间GDP为0.012亿元,平方公里,东北地区3.7万亿元、空间GDP为0.046亿元/平方公里。其次,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经营状况及R&D水平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2009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为1655个,占全国数量的73.1%,高科技产业R&D经费715.7亿元,占全国高科技产业R&D经费的80.3%,申请专利60234件,占全国数量的84.5%。再次,在R&D方面区域差距也很大。东部地区的R&D经费占GDP比例、R&D人员比例、R&D人员全时当量比例、R&D经费比例四项指标均大大高于中西及东北部地区。2009年全国R&D经费占GDP比例为1.7%,东部地区R&D经费占GDP比例为1.94%,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分别为1.18%、1.08%、1.36%(见表1所示)。

(三)核心技术缺乏,基础研究薄弱

核心技术缺乏、基础研究薄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又一大问题。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却远非制造业强国,产业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每年需支付大量费用由国外引进高新技术。2009年中国国外技术引进合同9964项、合同金额215.7亿美元,其中制造业技术引进合同6 460项、合同金额143.9亿美元,国外引进技术费用高达186.1亿美元、占合同总金额的86.2%,其中专利和专有技术许可或转让以及技术咨询和服务费用高达162.1亿美元、占技术总费用的87.1%。不仅如此,中国的R&D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基础研究薄弱。2007年美国、日本、法国、德国、韩国R&D经费占GDP比例分别为2.68%、3.44%、2.08%、2.54%、3.47%,而中国2009年的该项比例也才仅有1.7%。中国长期忽视基础和应用研究,2009年两者的R&D经费比例还不到20%,而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韩国在2005年时的基础

和应用研究所占R&D经费比例就已超过40%。基础研究薄弱制约着新知识创造,这是中国缺乏核心技术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欧美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为抢占未来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制高点,重新对产业发展进行了定位,新兴产业成为各国培育的重点,并获得了极大的政策支持。

(一)欧美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经验

美国正在掀起一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技术浪潮,以寻求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2009)》推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基建和科研投入1200亿美元、教育投入1059亿美元、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投入199亿美元、医疗信息化投入190亿美元、环境保护投人145亿美元。在1200亿美元的科研计划中,新能源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占468亿美元,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性投入占100亿美元,20亿美元追加科研投资用于航天、海洋和大气领域。《美国创新战略:驱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突出了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的发展,加速生物、纳米和高端制造业技术发展,支持先进汽车技术,推动健康技术创新。《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2009)》提出要优先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术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和高生产率的生物工程产业,保持航空产业的领导地位,振兴钢铁和汽车工业,重点是电动汽车,积极培育纳米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实施低收入家庭房屋节能改造计划。

欧盟高度重视物联网经济、知识与创新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欧盟2020战略(2010)》提出将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从不足2%提高到3%,2014~2020年投入800亿欧元支持研发活动,以资金带动研究,刺激创新;明确把发展知识与创新经济、绿色经济和高就业经济,实现智能型、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作为未来欧洲经济社会的优先任务;确立了以知识型、低碳型、高就业型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新模式。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发展新能源产业,将低碳经济发展看作是“新的工业革命”,提出到2020年欧盟国家必须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0%,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量的20%,能源利用的效率提高20%的三个20%的目标。《欧洲联盟物联网行动计划(2009)》提出14项行动计划,确保欧州在建构新型互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008年底通过的200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中要求2009年和2010年财政预算中增拨60亿欧元,其中50亿欧元用于泛欧洲能源网络和宽带设施建设,10亿欧元用于加快网络升级(如表2所示)。

(二)欧美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几点启示

欧美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1)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发达国家积极推出拯救危机的各项产业政策,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抢占未来经济和技术制高点。我们也应以金融危机为契机,在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中,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科学制定产业规划,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遵循技术成长规律,抢占未来技术发展的制高点。第一次到第二次技术革命(1760~1870)经历了110多年。第二次到第三次技术革命(1870~1940)经历了90多年。第三次技术革命至今(1940~)也70多年。按技术成长周期规律,第三次技术革命时期的技术发展已接近成熟期,此次金融危机成为诱发以能源为主导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最佳时期,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重新定位就是对此的一种回应。我们也需以此为契机,加快技术突破,以期在第四次技术革命到来之时发挥重要作用和防止“李约瑟之谜”在这次产业结构调整中卷土重来。(3)增强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形成和技术突破。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选择重点优先发展产业,为技术研发和产业形成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着力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产业技术,引领未来产业和技术发展方向。

四、加快推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体系建设

1990年,美国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tter)提出著名的钻石模型,认为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要素、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四个基本要素以及政府与机会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如图2所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要素特别是人才和技术要素、现实与潜在的市场需求、传统优势产业与生产产业等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政府政策扶持以及对“第四次技术革命”机遇的把握是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要素。据此基于当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与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稳健发展,抢占未来全球经济和技术发展制高点,我们认为需积极整合各大要素作用,构建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一)产业支撑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

1 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高科技人才、核心技术、现代组织管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和基本条件。结合中国现有产业基础、核心技术水平、人才储备、组织管理水平及发展理念,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经历一段曲折而又漫长的发展路程。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消费资料生产向生产资料生产阶段快速演进的过程,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巨大,2009年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石油化工、机器装备、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电子通信制造业生产总值达294741亿元,占制造业生产总值的79.6%。中国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继续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其作用和地位不可替代。因此,我们需处理好两者关系,在稳定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2 现代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生产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并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一般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技术研究服务、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再将产品市场化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有两个关键性环节:高新技术突破及其成果转化和产品市场化,而这需要配套服务加以支持。首先,高新技术突破及其成果转化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研发设计、信息咨询、技术交易,金融服务特别是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政府服务等生产的支持。其次,产品市场化是消费者接受新产品的过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市场化过程不同于传统工业产品的商业模式,它需要创新产业盈利模式和强大的现代商务服务支持。因此,现代生产业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因素,两者必须协调发展。

3 高科技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核

心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与一般产业相比,高科技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产业价值链长、产业关联度高、组织管理现代化等特征,它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多方面是重叠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突破和产业形成的“胚胎”或发源地。随着高新技术产业新技术突破以及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应用,条件成熟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从高新技术产业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规模很小,R&D经费所占份额很低,因此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为有效路径就是继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经济规模和技术实力。

(二)政策支撑体系:加大政府产业及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1 增强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产业政策通常具有引导性、全局性、动态性和可持续性特征,它是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手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形成期,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扶持,加强产业区域引导,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中国区域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产业基础及经济基础差距悬殊,制定产业政策规划要结合地区技术条件和产业基础,以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且区域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避免盲目发展和过度产业趋同。另外,随着地区经济、社会、科技、产业、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产业政策作出相应调整,需要推行竞争型产业扶持政策,改变过去“倾斜式”产业扶持政策,在实施行政性政策支持基础上积极推行竞争型产业扶持政策,通过经济手段或者创造产业公平竞争环境的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扶持。进一步落实产业技术政策,通过产业技术政策引导,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与突破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产业核心技术突破步伐。

2 发挥财税与创投基金的杠杆作用。利用财税和创投基金杠杆加速社会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通过对企业研发费用的扣除、所得税的减免、进口仪器设备关税的减免、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土地出让费的减免等税收杠杆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本。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财政扶持资金,根据产业规划要求对重点产业、核心技术研发试验、重大产业技术改造以及产品市场化推广给予财政支持。除税费和财政支持外,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平台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缓解财政资金的不足。作为政策性基金,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可以发挥它的示范和杠杆效应,以吸引社会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三)服务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平台

1 共建“政产学研”技术合作平台。成立“政产学研”技术战略联盟是解决科学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通过政府政策扶持,以项目合作方式健全多元科技投入体系,推动科技、资金、人才和管理等优质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交流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合作联盟、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采取联合或委托方式研发和推广一批科研成果,加强基础性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科技资源,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共建科技资源共享技术平台和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共性技术和信息资源高效利用。

2 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载体。高新园区是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完善高新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技术创新及技术转化服务体系,引导技术、人才、信息、资本向基地园区聚集,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另外需要优化基地创业环境,吸引一批高新技术创业人才,促进有实力的企业集团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驻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和研发基地。还要大力整合产业资源,落实产业规划,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推进相同和相关产业高度聚集,加快上中下游产业链高度配套和产业关系密切的产业集群建设。优化园区布局,逐步将分散、小型和不具特色的产业园升级为集中、大型、特色突出的产业园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J],北京大学学报,2007,(4):5-23

[2]马尚平,张世龙,论产业生命周期[J],江汉论坛,2004,(6):17-19

[3][美]D.E.司托克斯,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

[M],周春彦,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4],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1,(14):3-11

[5]汪克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2011,(3):25-28

[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