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足厥阴经与消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足厥阴经与消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纵向考寻有关文献,足厥阴经的病候在早期与消渴病相关,如马王堆医帛书记载的“多溺、嗜饮”“热中”,这种相关性在《内经》中已淡化,而《内经》之后又复显现,《伤寒论》《甲乙经》《千金要方》皆有论治,说明古脉书总结的经脉主病有深厚的临床基础与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主题词] 经络证候;消渴;肝经

The Foot-Jueyin Meridians and Diabetes

Zhao Jingsheng, Wang Weiqun (Nanjing University of TCM, Nanjing 210029,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relative literature, diseases and syndromes of

the Foot-Jueyin Meridians are related with diabetes at early stage, for example,

“excess urine, excess drinking”, “heat in middle-Jiao” were recorded in

the medical book on silk in Ma wang dui; this correlativity was less discussed

in The Yellow Emperor‘s Internal Classic, but it was showed again after The

Yellow Emperor‘s Internal Classic, Treatise of Febrile Diseases, A-B Classic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Prescriptions Worth a Thousand Gold for

Emergencies all described treatment of diabetes, suggesting that indications

of meridians summarized in ancient books of channels has profound clinical basis

and lasting influences, which is worth to deeply study.

[Key words] Meridian Collateral SC; Excess Eating-Drinking-Urine; Liver

Meridian

纵观经脉病候的形成发展过程,十二经脉中足厥阴经病候的变化颇为明显,从出土的古脉书到《灵枢・经脉》,及至《内经》后的相关医著,有关足厥阴经主治病候的记载几乎一直呈现不同的面貌。如何理解这些病候?变化的病候之间是否有关联?是什么联系?对针灸治疗选经用穴有何影响?这些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应用问题,至今缺乏研究。本文首先就足厥阴经中与消渴病有关的部分病候作初步探讨,其它病候,限于篇幅,另行撰文分析。

1 古脉书的记载

1.1 《足臂十一脉灸经》

该书记载的足厥阴经病候为脞瘦,多溺,嗜饮,足跗肿,疾痹。

分析这些病候与该经脉循行在部位上的关系,可以看出二者几乎完全对应,参见表1。

病候中除“嗜饮”外,其病位都与其经脉的循行部位对应,这些病变部位由足至股腹,皆在身半以下。嗜饮一症,其表现的直观部位在口咽,与诸症部位在下的特点相反,从病位的关系上无从解释其出现于此处的原因。然而,从症状表现的病理机制上,嗜饮与其前面的“多溺”一症显然相关,都为津液代谢方面的表现。所以,“多溺,嗜饮”在这里应视为有内在联系的一组病候,从其排列顺序推测,古人认为此嗜饮与多溺有关。嗜饮与多溺并见的疾病,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消渴病。按照这一思路扩大推测的范围,则足厥阴经的所有病候“脞瘦,多溺,嗜饮,足跗肿,疾痹”,相互之间似都有内在联系。换言之,《足臂十一脉灸经》的足厥阴经病候似属同一个病的症状表现,而非互不相关的独立病症,可能主要是对消渴病症状的综合记述。“脞瘦”,有学者认为是指阴萎(即阳萎)[1]。这个解释很有道理,符合该书各脉病候与其经脉循行在部位上严格对应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后人对消渴病症状的描述中即有阴萎。《外台秘要》卷十一载:“消渴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萎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请注意其中的第三种表现,与《足臂十一脉灸经》的“脞瘦,多溺,嗜饮,足跗肿,疾痹”诸候何其相似,二者间的这种内在关联,决不是巧合所能解释的。

1.2 《阴阳十一脉灸经》

书中对各经脉病候的记载分为“是动则病”和“其所产病”两种形式,足厥阴经的病候在两种形式中有所差异。

是动则病:丈夫颓疝,妇人则少腹肿,腰痛不可以仰,甚则嗌干,面疵。

其所产病:热中,癃,颓,偏疝。

比较划线的原文,不难看出这种差异有的属表述或角度的不同。

分析上述病候所及部位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一是身半以下之前阴;二是身半以上,涉及腰、上腹、胸、口咽、面。身半以下的病候有经脉循行与之对应,而身半以上的病候缺少经脉循行的对应。参见表2。

对照分析提示,无论是“是动病”还是“所产病”,病候的所在部位以前阴、下腹为主,而且与经脉的循行部位呈对应关系,此与《足臂十一脉灸经》一致,表明两书对足厥阴经与前、下腹部病症的关系有共同的认识,前、下腹部病候是足厥阴经的特异性主治病候。

“所产病”中的“热中”,即指消渴。《灵枢・五邪》说:“邪在脾胃……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素问・腹中论》说:“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王冰注:“多饮数溲,谓之热中。多食数溲,谓之消中。”《素问・奇病论》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所产病”内容与《足臂十一脉灸经》的病候有内在联系,前者多由后者而来[2],对照两书足厥阴经的这部分病候,《足臂十一脉灸经》的“多溺,嗜饮”为消渴病的一组症状,《阴阳十一脉灸经》“所产病”的“热中”则是对消渴病部分症状的称谓。

2 《内经》及后世的记载

《灵枢・经脉》是以《阴阳十一脉灸经》为蓝本,其“所生病”中的小便病候为“遗溺闭癃”,显然是综合两本古脉书而来,但原与小便病候关系密切的“嗜饮”“热中”则皆无相应病候。表明《经脉》篇的编者并不明了古脉书中这两种病候的关系,或不认为存在关系。然而,古脉书的这种认识在《内经》其他篇中仍有迹可寻,而且这些论述将分别列于“是动则病”的“嗌干”和“所产病”的“热中”联系起来看待,如《灵枢・终始》:“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喜溺心烦……”《素问・诊要经终论》:“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素问・脉解》:“厥阴……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被《内经》淡化了的足厥阴经主消渴病的特点,却又复现于东汉时的医学巨著《伤寒论》,其厥阴病提纲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之利不止”。

说明古脉书总结经脉主治规律,有深厚的临床基础和深远的影响。《伤寒论》六经辨证之六经,虽不等同于经脉,但却是足六经被重视而不断在理论和应用方法上发展的结果[3]。由于《伤寒论》影响巨大,“消渴”病名出现于厥阴病的这种明确形式,对后人的影响不可低估。《甲乙经》已载有消渴病取治于足厥阴经腧穴的具体内容,卷第十一第六云:“黄瘅,热中善渴,太冲主治”。至《千金要方》有关的记载就更多,如卷二十一第一云:“消渴口干烦闷,灸足厥阴百壮”“消渴小便数,……曲泉、阴谷、阴陵泉、复溜,此诸穴断小行最佳,不损阳气,亦云止遗溺也”。

《千金要方》对消渴与痈疽关系论述也很有价值和启发,“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思虑有大痈,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发痈疽而卒”。《诸病源候论》论“消渴病诸候”中也指出:“以其病变,多发痈疽”[4]。对足厥阴经、肝脏与痈疽的相关性,《内经》已有所论及:“嗌干面尘腰痛,丈夫疝,妇人少腹痛,目昧眦,疡疮痤痈,……病本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素问・气厥论》)。由此再看《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厥阴脉的“足跗肿,疾痹”诸症,视为与消渴病相关症状描述当不无根据。

3 参考文献

1 熊继柏.试析《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的几个病候.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1;11(3):57

2 赵京生.从《阴阳十一脉灸经》论“是动、所生”的实质.中医杂志,1992;33(12):8

3 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158~163

4 唐・王焘.外台秘要.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00

(收稿日期:2001-08-21,马兰萍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