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肾衰病人血液透析时的不适及护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肾衰病人血液透析时的不适及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22-3442-02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护士不仅要满足病人解除病痛的需要,还要设法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时的最佳身心状态。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病人的首要替代治疗措施,已被大多数病人所接受,而每次常规透析时间为3~4小时,才能达到清除体内毒素、维持基本生理功能的目的。为了解此类病人在长达3~4小时的透析治疗中的不适及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对61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病人进行了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2001年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病人61例,男43例,女18例,年龄22~68岁;接受透析治疗的时间6个月~5年,平均23个月。

1.2 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内容为临床透析治疗中病人常见的不适,由专人统一向病人讲解说明,让病人选出所存在的问题,表中内容不够的可自行增添,由调查者统一记录。

2 结果

调查病人100%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但主要集中存在以下方面,卧位不适,疲乏48例,占78.7%,困而不敢睡,担心穿刺针眼渗血,担心凝血39例,占55.7%,卧位就餐不适应28例,占45.1%,头痛25例,占41.0%,不敢翻身,担心穿刺针脱落21例,占34.4%,皮肤瘙痒20例,占32.8%,恶心、呕吐16例,占26.2%,寒战、发热12例,占19.7%,低血压、出冷汗9例,占14.8%,胸痛、呼吸困难5例,占8.2%。

3 讨论

根据病人存在的不适,逐一进行原因分析。本组病人有48例感觉透析3~4小时时间太长,感到疲乏,进一步询问,有25例透析时间少于3个月,还不能适应连续卧床3~4小时;13例有皮肤瘙痒,不能久卧,大部分病人不敢或不会更换。担心渗血和凝血而不敢入睡的病人都曾经发生过渗血和凝血。为了补充能量消耗,减轻饥饿,透析过程中要求病人适量进食。卧位进食多数病人都很不习惯,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适应过程,需要护士耐心指导帮助。头痛是血压过高所至,肾病病人多并发有高血压,血压过高必然会导致颅内压增高,如头痛、呕吐等。担心穿刺脱落不敢翻身是透析前宣传工作不够或宣教内容不全使病人出现多余的担心。皮肤瘙痒是肾功能衰竭导致毒素由皮肤汗腺排出,刺激皮肤所致。因此瘙痒往往在透析时和透析后更加严重[1]。恶心、呕吐多发生在透析初期,随着对机体内肌苷和尿素氮等毒素的不断清除和水、电解质紊乱的纠正,症状的发生会进一步减少。寒战、发热是透析器、血液管路或透析液中致热原引起的,多发生在透析1~2小时,一旦发生病人的体能消耗过大,连续几天都会感到疲乏不适,曾发生过热源反应的病人易多虑。心慌、头晕、出冷汗、胸痛多发生在透析开始早期,其主要原因是上机时流量升得过快,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突然减少,回心血量减少,血压降低。

4 护理对策

4.1 改善设备:2002年我院逐渐购进了自动折叠沙发床,病人可根据需要调整,又便于坐位或半卧位进餐,还可以使用床边餐桌,这样符合生理需要又减轻疲劳。病人感到较为舒适。

4.2 加强透析前的宣传力度:对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渗血、凝血、寒战、发热等现象的原因向病人解释清楚,明确告知可以有效地避免和治疗这种情况。一旦出现病人不至于惊慌失措。同时应加强巡视、观察,对于寒战的发生应及时应用小剂量杜冷丁(25 mg)静脉滴注,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也可预防性的应用小剂量的异丙嗪和地塞米松。应选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及其消耗材料,要加强透析器的冲洗和灭菌,以减少某些热源反应或过敏反应的发生。

4.3 严密观察病情:按规定时间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经常询问病人的感觉,有血压升高时应及时应用降压药物,有恶心、呕吐、头痛征兆时,可给予镇静、镇吐药,避免症状加重。心率

4.4 不良反应:常规透析的病人约有10%发生恶心、呕吐,原因是多方面的[1],告知病人随透析次数的增加逐渐好转,使其树立信心,必要时给于胃复安等预防用药。瘙痒症状明显的病人,透析前可口服安定、扑尔敏可减轻症状,必要时给于温水擦洗或涂以羊毛脂、樟脑剂等。

4.5 指导病人合理进食:透析前进食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防止过早饥饿或发生低血糖。透析2小时时协助病人进食,以补充能量消耗,防止低血糖。

4.6 加强透析技术管理:(1)上机前详细了解病人的心血管情况,有无出血征兆,必要时可输入适量液体 (200~300 ml),上机流量的调节因人而异,逐渐调节到所需求的流量,防止短时间内流量过大引起的不适。(2)上机前明确了解病人在透析期间体重的增长情况,确定合适的脱水量,防止出现失衡综合征。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透析手册[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101.

收稿日期:2007-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