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粮产发展论文:地方粮产中的不足及发展策略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粮产发展论文:地方粮产中的不足及发展策略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徐艳 单位:成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通过对小麦种植效益调查可知,种植小麦产量约为7500公斤/公顷,以单价2.0元/公斤计算,合计产值为15000元/公顷左右,而投入的种子款约为900元/公顷,农药费150元/公顷,肥料款1350元/公顷,农民付出的耕地、收割等人工费2850元/公顷,合计投入5250元/公顷,纯收入9750元/公顷;复播黄豆产量约为1350公斤/公顷,单价按5元/公斤计算,合计产值为6750元/公顷,投入黄豆种子款375元/公顷,农药费150元/公顷,农民人工成本费1200元/公顷,合计投入1725元/公顷,纯收入5025元/公顷。两项合计产值21750元/公顷,投入6975元/公顷,纯收入14775元/公顷,产投比为约3.2∶1。相对于劳务经济,种小麦的效益差距更为悬殊,一个农村劳动力一年种0.07公顷粮食的纯收入还不如打1个月工。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和农村劳动力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种植效益的重要问题,小麦生产问题尤其严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抗自然风险能力弱在粮食生产中要面对的自然灾害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易遭受如春季干旱、低温冷害、夏季暴风雨及越冬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抗风险能力差。一是因地貌条件所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削弱了其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保障作用。二是全县没有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机制,农民也就没有参加农业保险这样的意识。农技推广体系投入不足,种粮科技支撑水平低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是国家公益性职能机构,承担全县粮食生产规划、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各项技术服务等职能。

种粮劳动力结构变化,科技素质偏低成县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工或从事经营,种植收入只占家庭纯收入的10%左右,目前农民打工平均小工工资为50元/天~80元/天,远远高于从事种植业的收入,致使多数有能力、有文化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大都是老年人和妇女儿童,他们文化素质低、体力弱,从事科学种田力不从心,加之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季节性强,农忙季节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精细化耕作难以保障。另外,他们多数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导致种粮的主题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良种增产潜力的发挥。㈤土地分散经营,新技术示范推广难开展由于目前基层乡镇农技推广站缺乏独立的试验示范基地,使“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试验示范推广难以开展,即使有条件,也只能在农民承包田进行,但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水平、技术素质等参差不齐,病虫害统防统治及一些高产技术措施难以统一落实到位,示范效果不理想,导致“三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㈥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慢,深加工龙头企业甚少成县粮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慢,粮食产业化经营还处于初级生产和销售阶段,又加之全县粮食深加工企业甚少,有几家规模较大的也仅仅限于面粉加工,粮食食品加工仅限于家庭作坊式经营,如馒头、面条等,加工品种单一,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规模,粮食产业附加值低。

政府要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监测和调控,控制农资价格上涨,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防止坑农害农事件发生,维护农民的利益;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严厉打击粮食收购中的压价压质行为,确保粮农的应得利益不受侵害。三是大力推广粮食节本增效技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好农田质量建设,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有利于稳定提高小麦生产能力。要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好沃土工程、旱作节水农业等重点工程,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推广生物覆盖粮肥轮作、平衡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技术。要完善机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执法能力政府要增加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强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同时要加强对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设立农技人员知识更新专项经费。还要为基层乡镇推广站配备专用的试验示范基地,加强粮食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大力推广粮食种植新技术。重点推广优质高效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免耕栽培、科学田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节本增产技术,提高农民的种粮水平,降低农民的种粮风险。农业部门应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和资金投入,完善执法手段,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农民权益。发展粮食专用特色品种,促进农民增收在实现粮食稳产的基础上,根据粮食加工、贮藏和销售企业的需求,以订单形式,生产具有特色的优质专用粮食品种,依靠突出产品特色来提高商品粮价值,以达到增收的目的。引导土地适度集中流转针对一家一户种粮成本高和一些家庭主要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不能很好地管理农田的现状,建议在外出务工集中的乡镇,在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基础上,采取转包、股份合作、租赁、置换等模式,积极引导土地向劳动力强、技术精的农户逐步集中,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奠定土地基础。加强社会化服务,努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发挥其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型、销售服务的作用。帮助和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全面提升加工产品的品位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广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的对接双赢,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以粮食主产乡镇区建设为平台,延伸粮食产业链,形成集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切实提高全县粮食生产综合效益。㈦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科技进步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强大驱动,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在现代农业经营过程中,粮食增产增收与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关系很大,农民综合素质是影响种管措施落实、接纳科技知识、了解市场信息的关键因素。针对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电视讲座、报纸杂志、下乡宣讲、外出考察等途径,使县乡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及时掌握、应用小麦生产新技术,提高种粮农民的科技综合素质,为全县粮食生产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