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四川眉山唐代城址出土瓷器鉴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四川眉山唐代城址出土瓷器鉴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据文献记载,眉山城所在地即“唐时故址”,但有关唐代城市遗址的情况,一直未发现有地层堆积、遗迹和出土遗物等考古实物的证实。2000年11月初,眉山城内东门一建筑工地挖地基时,发现唐代文化层,出土陶瓷碎片、砖瓦等遗物,并有一口砖井。由于出土遗物较破碎,且无重要遗迹,未进行清理和发掘,笔者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复原了部分遗物,并将其移交眉山三苏博物馆收藏。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出来,以供广大收藏者、文物考古研究者参考。

该遗址位于眉山城内东门口,与县人民医院相对,西距三苏祠约1000米,东临旧眉山城护城河约200米。整个建筑工地东西长21.5米,南北宽15米,深约2米。地层堆积较简单,由上而下分两层。第①层为明清(现代)层,土色灰黑,较疏松,包含物有河卵石、红砂石碎片、瓦片、陶片、明清青花瓷片、现代碗盘瓷片、禽兽骨片等,厚约90~200厘米,其中在中部由南而北有宽约6米的长条形坑沟打破②层,直通到底。第②层为唐代文化层,土质较紧,为黄灰色粘土(个别区域为灰黑色土),厚约1米,包含物有唐代砖瓦、碗、盘、罐、盏、壶等陶瓷碎片、兽骨。部分范围内有大量的瓦砾堆积。

遗址内发现唐代水井1口,位于遗址西北方,下部平面呈正八边形,边长28厘米,上部约70厘米的深度,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60厘米,估计为后期修砌的结果。井深(到淤泥止)3.75米,以下深度不详。井砖为长方形,泥质,青灰色,长41厘米,宽20厘米。由于未作清理,井内包含物不详。

井的北边有整齐排列的砖块,估计为房屋建筑。井旁有一近圆形淤泥池,约3米见方,深约0.5米,池内为黑色淤土,夹杂陶瓷碎片。

出土遗物

出土遗物有砖瓦、铜、铁器残片,陶瓷器残片等,以瓷器为主。

1、瓷器

出土可复原瓷器共109件,以青釉瓷系为主,另有少量白瓷、黑瓷等。青釉瓷系釉色有青、青灰、黄褐、灰黄、青黄、酱等多种,以灰黄、青灰为主。瓷器胎质细密、坚硬,胎色分红褐、紫红、灰褐、灰黄、灰白、深灰等,以灰白、红褐、紫红、深灰为主。瓷器少见纹饰,主要有弦纹、褐斑、褐绘花草,符号(文字)等。器物多残破,复原器物不多,可见器形有碗、盘、钵、盏、带系罐、小罐、壶等(图1~图3)。

碗可复原56件,可分为四型,每型又可分为不同的式样。A型42件,斜弧腹,侈口,分七式,足为饼足或璧形足。B型8件,曲腹,敛口,分三式,足为饼足、圈足或璧形足。C型5件,曲腹,撇口,分三式,足为饼足或璧形足。有的内底有五个支钉痕,内腹有一“十”字纹褐绘符号。D型1件,折腹,敛口,内底有支钉痕,上腹绘“川”字纹褐彩(图4~图5)。

盘7件,分四式。I式1件,曲腹,上腹外撇,圆唇撇口,盘口为十瓣花口,圈足外撇(图6)。Ⅱ式1件,折腹,饼足,上腹斜撇,侈口,圆唇。Ⅲ式3件,饼足,折腹,折沿。Ⅳ式2件,平底无足,曲腹,直口,浅腹。

钵4件,分二式。I式3件,平底、曲腹,敛口。Ⅱ式1件,璧形足,球形腹,敛口,圆唇。

罐6件,可分六式。I式,尖唇、平折沿,敛口,鼓腹,腹最大径居中,肩附四系,饼足。Ⅱ式,直口,方唇,高领,腹下斜收,肩附两耳,饼足。Ⅲ式,圆唇,侈口,束颈,高领,鼓腹,腹最大径偏上,肩附两耳,平底。Ⅳ式,圆唇,直口微侈,高领,腹微鼓,下腹略斜收,平底,肩附四系。Ⅴ式,圆唇,敛口,束颈,呈蒜头形,圆肩,腹略斜收,平底,肩附四系。Ⅵ式,方唇,直口,高领,鼓腹,肩附四耳(均残),饼足(图7~图10)。

盏31件,可分四式。I式6件,饼足,弧腹。Ⅱ式20件,斜腹,侈口,平底。Ⅲ式2件,弧腹,敛口,平底。Ⅳ式3件,斜腹,浅腹,平底。

杯1件,圆尖唇,撇口,曲腹,饼足内凹,紫红色胎(图11)。

盆1件,圆唇,平折沿,斜弧腹,平底,内壁底心有一褐绘花草纹,腹壁有一褐绘文字,似简化之“马”字。

壶3件,分三式。I式,直颈,直腹,折沿,平底,把手连接于颈和肩部,肩附两耳,下腹近底处下凹一圈。Ⅱ式,直颈,鼓腹,下腹斜收,假圈足底,腹呈四瓣瓜棱状。Ⅲ式,直口微侈,束颈,鼓腹,假圈足底(图12~图14)。

三彩瓶底标本1件,平底,弧腹,底施透明釉,外施黄、绿、红褐色釉,各自成斑,内壁施黄褐色釉。

鸭首形残件1件,呈鸭头形,鸭嘴上翘,冠呈齿形,有断裂痕,似为器物俯件。紫色胎,外施黄白色釉,嘴、冠、颈处有黑色斑块装饰。长约9厘米。

2、 其他遗物

采集器物中,除瓷器外,尚有陶砚、瓦当、陶纺轮,各1件。

陶砚,近圆形,三足,砚面略下凹,边缘有一近圆形墨池,墨池下凹形成一足,另二足为圆柱形,两足相并,三足略构成等腰三角形。砚面向砚池处略倾斜。泥质灰陶。直径11厘米,高2.4厘米(图15)。

瓦当,圆形,泥质黑陶,正面有乳钉、莲瓣、连珠纹组合成的图案。直径12.8厘米(图16)。

陶纺轮,圆形,中有穿孔,泥质墨陶。直径4.2厘米,穿径0.6厘米。

相关问题讨论

1、遗址年代

该遗址地层堆积比较简单,唐代遗存是主要文化堆积,除一口砖井外,无其他重要遗迹。唐代文化层的包含物较丰富,主要为砖瓦、陶瓷碎片、瓦砾、兽骨等。出土陶瓷多为饼足或平底,圈足器较少,主要器型有碗,盘、盏、罐、钵、壶、盆、杯等。该遗址不见隋代地层中常见的高足盘、豆等隋代文化因素,也不见宋代文化因素器物,因而该遗址的年代上限不会到隋,下限不会到宋。

碗是该遗址出土较多的一种器型。碗以饼足为主,另有少量璧形足和圈足碗。该遗址出土器物中有四系罐和双系罐。四系罐是隋代的流行器物,唐初还保留了它的基本形制,中晚唐以后不再出现。该遗址出土的壶,明显具有唐代中期风格。综上所述,该遗址的年代跨度可能为整个唐代早、中、晚期,而以唐代早、中期遗存为主。

2、出土瓷器的窑口

唐代遗存中出土的瓷器,胎色以红褐、灰白、紫红、深灰为主,釉色有青、青灰、青黄、黄褐、酱色等多种,装饰多褐斑、褐绘花草、符号(文字)、弦纹等。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与四川唐代邛窑的特征相符。眉山与邛窑产地在地理上相近,出土瓷器中多数都是唐代邛窑产品。三彩瓶底标本,从特征来看,也应是邛窑三彩。

另一部分瓷器,则可能为眉山本地瓷窑产品(眉山市境内之彭山、青神县发现有几处隋唐、唐宋窑址,特征与邛窑有相近之处)。该遗址出土的瓷器大多较为粗糙,器形不规整,釉面不光亮,里心多见较粗大的支钉痕等。但是也有极少数精致瓷器,它们的器形规整,釉面光亮,外壁施釉几近底足,里心无支钉痕或为细小支钉痕(三个或五个)。它们是邛窑瓷器中的高档产品,要求的成型和装烧工艺较高。

3、眉山唐代城址的探讨

眉山,南齐建武三年(496年)置齐通左郡,郡治龙安铺(即今城北太和镇龙安村)。西魏改建为眉州。隋唐以来,眉山的行政区划屡经变革,但其为州、郡、县的历史地位却少有变化。嘉庆《眉州属志》载:“城本唐时故址。五代时山行章摄守卫眉州,合五县之力成之。”民国《眉山县志》载:(眉山)“治城,本唐时故址。其先有洛城,在东北三里,相传后汉时筑。《明统志》:昔有裴氏夜筑一城,天明即毕,名裴城,在治东。又南齐于治北建齐通城,俱废。今城,系五代山行章摄守眉州,合五县之力成之”。

眉山唐代城市遗址的发现,从地层和出土遗物上印证了文献记载,说明了眉山城市从唐代到现代的历史延续性。唐代以来,眉山城市屡兴屡废,但其城址一直未变。新《眉山县志》(1992年版)《建置篇》载:“北周明帝二年(558)撤销齐通郡,新置安乐县,治所当今眉山镇,仍属眉州。”而该遗址出土遗物,最早为唐代早期,未见隋代、六朝遗物,现今眉山城的历史应是由唐代而始。新版县志记载不确或北周、隋代城址不在唐代城址的分布范围内。

“眉之城,南连嘉、叙,西控黎、雅,居江上游,为蜀一藩蔽(嘉庆《眉州属志》)。”眉山自古便是连系成都与乐山、宜宾、雅安的商贸集散地。城东岷江码头,古时车水马龙,帆樯往来,热闹非凡。城内商店酒楼、茶肆饭庄林立。该遗址位于城东,靠近岷江码头。出土遗物多为碗、盘、罐、壶、盏等日用器物,遗址中有砖井及砖瓦等建筑遗迹,出土有碳渣、兽骨等生活遗物。该遗址未发现大型的建筑遗迹,从性质上看,应是一般平民居住遗址。

近年来,随着眉山旧城改造的开展,通过对建筑工地地层的观察,眉山唐宋城址的大致分布范围现已基本清楚。即西以眉山旧城大南街、小北街一线略往西,北到北门诗碑,南到学道街,东以东环路(即旧城墙)为界,所围成的呈长方形的范围内。笔者在正西街、东门口、大南街、宝华寺、大北街等处,相继发现过较典型的唐(宋)代文化层,文化堆积层普遍有约1米厚。遗憾的是未能进行较科学的清理发掘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