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智障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智障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自我效能感作为人类心理和行为潜能发挥中的一种动机因素,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社工在社区实习时接触到一名智障儿童,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现其自我效能感较低,进一步了解后,发现这与其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着一定正相关。

【关键词】智障儿童,自我能感,社会支持网络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智障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很难自立并为主流群体所接纳。由于智力发展滞后,智障儿童在认知、情绪、行为和人格特征方面都与普通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导致了他们很难融入正常社会。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动机因素能有效地促进智障儿童的社会化、认知的发展。而智障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又与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确定。

二、个案介绍

(一)基本情况。小段,男,16岁,中度智障,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日常穿戴邋遢、脏乱,时常有臭味;较为内向,除了妹妹与他人交流很少;15岁因一场意外事故正式退学,现在小区捡垃圾、帮继母做事;平日喜欢听歌,经常到社区内的青少年空间,但空间社工反映其有偷窃行为。

(二)小段社会支持网络

1、非正式支持:家庭

(1)家庭结构变化。2岁,父母离婚,母亲改嫁(后往来很少) 父亲再婚,后再离婚 12岁,父亲第三次结婚,继母带来一个妹妹 14岁,继母带来另外原判给前夫的女儿

(2)家庭成员现状、成员关系及其解释。小段父亲:开黑三轮车,前阵颈椎有问题,接了一段软骨,现在家里休养;继母:在小区内打扫卫生;三个妹妹:分别10、11、12岁,正在读书

①夫妻关系较为冷淡。小段的父亲不擅长表达,言语较少;喜欢打麻将,经常将赚来的钱花在娱乐上,在家庭的投入很少,引起继母的不满;继母将原应前夫养育的两个女儿接来,父亲对此抱怨较多;由于前妻没有把户籍牵走,所以继母和三个妹妹没办法入户籍,给妹妹上学造成了很多困扰;父亲指责继母对小段不及对其亲生孩子好。

②父子之间的交流较少。小段父亲不擅长表达;只有一个儿子,小段的情况使父亲的期望破灭,恨铁不成钢,因此抱怨和指责较多。

③小段与继母之间交流较少。小段认定自己只有一个妈妈,一直叫继母“娘娘”,继母对此不满;继母忙于生计,还有三个女儿要照顾,对小段的关心较少。

2、正式支持:政府、学校。政府没有给予小段补助和其他形式的支持;小段在去年头部受伤后就不再上学,之前虽一直上学,但目前并不会写字。

3、专业技术性支持:社工站。社区内的青少年空间了解小段的情况,但之前并没有对其进行个案服务。我们在实习时,虽为小段开展个案,但因为没有经验,开展的情况较差。

(三)自我效能感

通过几次接触可以发现,小段在最开始与我们相处时,缺乏勇气,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主动与社工联系遭拒后,似乎接到暗示“他们不喜欢我了,我不重要”,放弃与我们交往。

此外,在个案中也发现,小段很多时候对我们的指导是消极应对的,他并没有表明不想做,却也没有真心在做,即使做了维持时间也较短。例如,我们向小段说明了着装的重要性,引导小段应该保持着装整洁。第二天,小段穿着干净的衣服,但一周后、两周后发现仍是那套衣服。小段目前工作是捡垃圾和帮继母打扫的厕所收费,没有意愿再上学或者做其他的事情,并没有说明理由。我们预测是小段认为其他事情难度较大,没有信心。

可以发现无论在人际交往上、生活自理上还是学习、工作上,小段的效能感都较低。

三、自我效能感因素分析

根据班杜拉研究分析出的个体效能期望的四种信息源,下面将结合社会支持网络对其中两个进行解释说明。

(一)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一般来说,多次成功的经验会增强自己能力的信心,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智障儿童由于生理障碍,往往做事缺乏条理、不讲究策略、成功率低,成功的经验往往要靠他人的帮助。小段的所处的环境很难做到这一点。从家庭来看,首先,小段父亲和继母的文化素质较低,认识不到这一概念。其次,他们自身做事也经常做不到有条理、策略,所以很难指导、帮助小段,往往先指导后批评,或者直接代劳。最后,因为小段家庭的多次重组,小段母亲很早的离开,使小段缺乏安全感,不仅没有成功的经验,反而会将母亲的离开或者父亲与继母之间的争吵归因于自己,经常感受到失败。在学校生活中,因为与正常孩子在同一班级,老师往往会因为怕他受到伤害或者影响班级的整体效果而指出他是智障孩子,避免让他做很多事情,剥夺了小段尝试的机会;空间社工在与小段相处中,也会代替他做很多事,这都影响了他获得成功的体验。兹格尔等人研究发现,社会剥夺、机构化以及屡遭失败会使智力障碍者自我概念和动机缺失。小段如上所述,对很多事情都丧失了尝试的动机,缺乏信心。

(二)替代性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看见他人能做什么,注意到他人的行为结果,以此信息形成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的期待。智障儿童由于发展迟缓,观察力低,理解能力差,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多次演示才能形成这一经验。小段的父亲和继母往往忽略对小段进行示范指导,所以其形成的较少的自我观察得到的替代往往是日常生活中发生频率较高的行为。而父亲和继母的受教育程度、目前的工作及现在的夫妻关系,使小段很难接触到积极地、恰当的行为习惯和处事原则。比如,继母每天捡垃圾和收厕所费,父亲在接受疑问和抱怨或不高兴时往往不说话等。长期相处,小段习惯每天捡到垃圾就会开心,遇到事情有时不说话等。

四、结论

从上可以看出,智障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对智障儿童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而其中家庭的非正式支持又是重中之重的。智障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往往与社会支持网络成正相关。

参考文献:

[1]边玉芳.学习的自我效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A・班杜拉著.缪小春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