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邢台煤田邢北勘查区煤层中微量元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邢台煤田邢北勘查区煤层中微量元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对邢台煤田邢北勘查区煤层中微量元素的分析发现,Ga、U、Th含量高于华北晚古生代煤中微量元素含量;Ga、U、Th、As含量明高于中国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值;与地壳中元素含量均值相比,Ga、U、Th、Ti、As表现为明显富集。由于煤质和成煤环境的差异,Ga、U、Th、Ti、As在太原组中含量高于山西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Ga与Ti,U与Th、V高度正相关;Ge与As,Th与V中度正相关,说明这些元素赋存与富集存在一定的联系。

[关键词]邢北勘查区 微量元素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P641.4+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35-2

煤炭的形成是一种特殊的地球化学过程,由于环境和体检的差异使得煤层中富集了多种微量元素,伴随着煤炭的开采,燃烧等,这些微量元素将会发生转化和迁移,并进入大气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健康。我国是煤炭消耗大国,长期以来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一次性能源。因此,对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河北省煤炭资源丰富,尤其是邢台地区是我省主要的煤炭输出地区,因此本文对邢北勘查区9、8、7、6下、6、5、5上、3上、2下、2、1号煤层中7种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

1研究区概况

邢北勘查区煤系为古生代的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晚石炭世地壳间歇性升降,海进与海退相互交替,多次形成泻湖相及泥炭沼泽相,故太原组聚煤层数较多,含煤8-12层,自下而上为9下、9、8、7、7上、6下、6、5、5上、4下、3、3上,煤层平均总厚度约13.04m,其中可采煤层有6、7、8、9号煤层。从早二叠世起,随着海水的进一步退移,形成以陆相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的山西组含煤地层,含煤3-6层,自下而上为2下、2、1下、1、1上号煤层,煤层平均总厚约5.52m,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为2及2下煤层,两层总厚约5.23m。

2样品的采集及试验

勘查过程中,采取了各煤层煤芯样,共采集样品165个。将样品在实验室自然条件晾干后机械粉碎至200目,然后置于80℃烘箱中干燥8h,再将样品移至聚四氟乙烯坩埚中,加入1mlHF,在电热板上低温溶解,烘干;加入6mlHClO4,烘干;加入1ml浓HNO3和少量的去离子水加热提取;再转移至25ml容量瓶中,加In内标,以扣除基体效应和仪器漂移带来的测试误差,然后置于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下进行测定。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煤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

表1中列出了邢北勘查区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算数平均值,并分别与华北晚古生代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值、中国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值及地壳中元素含量均值做了对比。

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受多种因素和多期作用控制,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2],其聚集和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如泥炭化作用、煤化作用及风氧化作用等[3,4],任德贻等研究发现在成煤泥炭化作用阶段,陆源区母岩性质、成煤植物类型、沉积环境、微生物作用、气候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着元素的富集;在煤化作用阶段,煤层顶板沉积成岩作用、构造、微生物、地下水和岩浆热液对微量元素的富集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到了含煤盆地经过后期改造时期,煤层进入表生作用阶段时,风氧化作用影响着煤中的微量元素的富集或淋失[2]。本次对山西组和太原组中煤中微量元素做了对比分析,为便于作图,V的单位为10μg/g,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两组煤中Ge和V含量比较接近,Ga、U、Th、Ti、As在太原组中含量较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为煤质或者成煤环境。

3.2各元素间相关性分析

在煤中,地球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的赋存状态具有相应的一致性,或者是由于成煤过程中和成煤后期受同期地质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其赋存模式也具有相似性。本次研究是利用excel对微量元素原始数据求取对数,再通过数据分析求取相关系数,得出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

4结论

(1)与华北晚古生代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值相比,Ga、U、Th、含量较高;Ga、U、Th、As含量明显高于中国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值;与地壳中元素含量均值相比, Ga、U、Th、 Ti、 As表现为明显富集,Ge与地壳中元素含量均值接近,V表现为亏损。

(2)由于煤质及成煤环境的差异,使得微量元素在垂向分布上产生了明显的不同,Ga、U、Th、Ti、As在太原组中含量高于山西组。

(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Ga与Ti,U与Th、V高度正相关;Ge与As,Th与V中度正相关,说明这些元素赋存与富集存在一定的联系。

参考文献

[1]代世峰.煤中伴生元素的地质地球化学习性与富集模式[D].北京,中同矿业大学,2002.

[2]任德贻,赵峰华.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富集的成因类型初探[J].地学前缘,1999,6(5)5:17~22.

[3]Ren D,Zhao F,Wang Yetal.Distribution of minor and trace elements in Chinese coals[J].Int.J.Coal Gelo,1999,57:187~196.

[4]Sun Y Z,Mingyue Lin,Peng Qin et al.Geochemistry of the barkinite liptobiolith (Late Permian) from the Jinshan Mine,Anhui Province, China[J].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2007,29(1):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