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产业转移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要] 本文首先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显而易见的发展趋势为观察背景,指出京津冀三地产业协作、经济融合对产业转移的作用机理;随后分析京津冀内区域产业协作的可能性及河北承接转移产业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从产业协作、产业升级角度提出河北承接京津转移产业的应对思路。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协作;新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4日

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设想在经历了个人期盼、区域目标,终于作为国家战略呈现在国人面前。具体来说,京津冀区域因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需要将一些对于该区域不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取舍,判断其是否应当培育、改进或转移过程。其中,产业的对接与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如何创造良好的产业协作条件、进行恰当的制度引导,对于京津冀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理论概述

产业转移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将那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另外的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经济现象。产业转移可以理解为,由于外部经济环境、自身资源禀赋等原因,经过理性选择,促使资源定向流动和合理优化的过程,所以伴随这个过程,劳动力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等也相应发生转移。产业协作是指在合理的地域空间范围内,将同一产业链条内的企业所拥有的优势资源、相关产品、配套服务等资源上下协调,密集的聚集在一起,通过开放性的产业协作,资源的恰当流动,保持该地区、该行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式。

产业协作会吸引其他区域向该地进行产业转移。区域的经济繁荣离不开优势产业的发展,而产业资源的内外部交流协作所激发出来的创新力和规模相应是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产业协作往往是地区之间产业转移的重要动力源。这种近距离的资金、技术、人才、设施的相互协调使得该区域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监管可控性、知识价值溢出等优势,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持续创新的目的,这种现象会形成吸引力,吸引该区域以外的产业向其转移。

产业转移会促进承接地产业协作的发展。当产业转移企业因外部经济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升级等原因需要向其他地区转移时,转出企业必然会考虑两个方面,首先是承接地的生产成本因素;其次是产业配套能力。所以,当产业承接地的产业链条越完整、越符合转移产业的需要,那么对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就越大。同时,伴随着转移到承接地的产业越多,那么承接地的基础设施、配套能力等优势会在更大程度上完善和提高,进一步提高产业承接地的产业协作水平。这样可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符合经济规律的运行。

二、河北省对接京津两地转移产业遇到的基本形势

(一)河北省承接京津转移产业的可能性。首先,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差异明显,理论上存在产业梯度转移的可能性。未来北京市的产业定位主要集中在发展现代服务业,天津市的产业定位主要是打造先进制造业,不符合产业规划的产业项目有可能对外转移。这对于京津两市外延的河北省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其次,河北省在地理区位上优势明显,河北省环抱京津、人文相近、山水相融,不存在空间阻碍和文化差异。京津冀三地在基础设施和行政管理方面也正在进行有效的建设和改进。2015年两会期间,北京市表示将着力打通一批断头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基于铁路、公路、高铁等交通设施的日益完善,将使得京津冀三地的产业融合更加紧密。另外,河北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等方面存在优势产业,为承接京津转移产业提供良好的产业支持条件。总体来说,河北省在承接京津转移产业方面具备十分理想的基础环境。

(二)河北省承接京津转移产业的困境。2014年全国各省GDP排名中,河北省GDP总量为29,421亿元,位列第六名,全年GDP增速仅为6.5%,排名倒数第四。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局势更加复杂多变,环境压力日益加大,河北省经济发展遇到了不小的挫折,这其中自身的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导致发展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如今在迎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承接京津转移产业的过程中,河北省将会遇到如下两种困境:一是河北省想引入的产业,京津未必想转出。根据河北省以往的产业结构来看,多是钢铁、化工、冶炼等能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能源消耗高、产品附加值小,而且对环境具有高污染、高排放的特点。2014年河北省经济增速放缓,也多半是由于政府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形成的结果。河北省需要引入的目标产业应当是能够优化自身产业结构、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非传统的一般产业。与此相对应的京津两地,首先考虑转出的产业也将是这些低端落后的产业。如此看来,这与河北省的需求初衷将存在明显的不匹配;二是京津能够转出的产业,河北省未必能顺利承接。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知,京津两地的主导产业多处于产业链条的中下阶段,具体行业如医药、汽车、电子产品、精密机械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河北省主要是产业链条的中上阶段,具体行业如煤炭、化工、钢铁、零配件加工、皮革等产业。就三产来说,京津地区的金融、信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形成第三产业的主体。而河北省依旧主要从事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初级的传统服务业。这种产业断崖现象很可能限制了河北省的产业支撑、发展的能力。

三、调整河北产业结构,拓展产业协作的新思路

(一)积极引入符合河北省产业特点的项目,不追求“高精尖”。正如上文分析,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个阶段河北省更应该努力承接那些有助于产业技术升级、延伸产业链条等特征的项目。根据目前河北省产业现状分析,产业链条中比较适合的项目包括:石化产业中的精细化工、钢铁行业的特种钢材、医药行业中医药中间体、催化剂、精密加工设备、装备制造行业等。

(二)承接产业转移,加强行业协作,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在京津冀三地协作发展,产业转移承接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当关注产业项目的布局,也更加专注吸引先进的生产要素,比如资金、人才、知识技术等,通过各种灵活的方式与京津地区的优势资源分享这些生产要素,使之成为河北省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河北省与京津协同发展过程中吸引产业转移发展自身经济是一种途径;另一方面河北省自身以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著称,但是对京津提供的农产品、基础服务方面还有更大的潜力去开发。以农产品为例,北京市蔬菜消费份额一半以上都是来自山东省,河北省的蔬菜进京的比重不足30%。对此,河北省应该积极吸引京津的资金、技术投资支持,依托河北的第一产优势,形成有特色、绿色、安全的农业生产、加工基地,为京津提供基础农业、初加工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