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二十五载脚踏实地的追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二十五载脚踏实地的追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无论在图书馆界还是在图书馆学界,肖珑都是很有知名度的。一位女性,年纪轻轻就当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副馆长,这本身就有吸引眼球的效果。不过,一经真正地接触、交谈或听她的讲座,其厚实的专业素养、对图书馆业务的深刻理解、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不经意间就流露了出来,这不由得会让你对肖珑心生佩服。

在肖珑文集出版之前,有幸提前拜读她的大作,让我从学术上加深了对她的感知。由于经常评审课题项目、学术论文、职称材料,每次总被要求写几点意见或列几条评语,因此,循积习也对肖珑的文章抽象出了几点看法,按照程式化说辞,也就是她的学术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理论与实践结合得紧密、自然

肖珑的文章大多是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历撰写出来的,以《国外网络数据库的引进与使用》(2000年)为例,这篇文章就是根据她总结自己在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而写就的。她在文中提出了引进国外网络数据库的四个原则:是否在国外有较大影响并切合学科建设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源和补充紧缺的重要文献资源,是否能方便地提供一次文献服务,是否时效性强、价格合理、性能优越。这四个原则不仅切合实际,而且还有诸多支撑案例给予说明,对国内其他大学图书馆引进国外网络数据库,具有宝贵的参考、借鉴价值。

再以《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探》(2002年)为例,该文结合国内外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发展的实际状况,将数字资源的评价指标归纳到电子资源内容、检索系统及功能、数据库使用情况、价值与成本核算、出版商/数据库商的服务、数据存档方式等六个方面,有论者称其“首次把价值与成本概念以及内涵、对数据提供商的服务要求等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引入到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中”(陈晋.我国电子资源的评估研究综述[J].国家图书馆馆刊,2008 (2):76-79)。后来国内研究数字资源评估体系的论著,几乎都在引用这篇文章。目前该文的引用率已经超过了两百篇,不仅成为肖珑现有刊发论文中引用率最高的一篇,也成为电子资源评估体系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肖珑为图书馆学开辟新前沿研究领域的努力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功不可没。

2 研究领域与方向明确并有延伸空间

从1986年本科毕业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二十多年来,肖珑做过采访、编目、行政、参考咨询等工作,专门参与过世行贷款项目、CALIS、CASH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项目。作为一所著名大学图书馆的副馆长,她负责的业务较多,但是她有自己的研究重心。从1998年底教育部启动CALIS项目以来,肖珑亲身参与了该项目的建设与领导工作。她投身实践、总结实践,写出了《CALIS与中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2005年)、《CALIS数字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应用指南》(2008年)等系列文章,而且大多发表于重要学术期刊上。尤其是近几年,国内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在资源、服务和基础环境等方面有了快速发展,CALIS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所以肖珑的这些文章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大学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目前肖珑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数字图书馆建设、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信息咨询与用户服务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向,她主要的成果集中在数字图书馆原理、元数据研究、数字资源评价、CALIS与CASHL建设、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等方面;在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方向,她的主要成果集中在电子资源集团采购、古文献数字资源库开发、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在信息咨询与用户服务方向,她的主要成果集中在信息检索与利用、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等方面。这些研究领域都是在信息技术强劲推进下,于图书馆学研究中形成的前沿领域,它们或处于开发、探索阶段,或处于建构、发展阶段,未来延伸的研究空间还很大。如在元数据研究中,元数据标准就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而元数据标准中,元数据的扩展规则又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它是元数据标准的核心和基础,很有不断深入研究的价值。

3 研究视野宏观、开阔

肖珑学术研究的这一特点展现得较早,在《我国图书进口工作现状述略》(1990年)一文中就初露端倪。当时国外出版物数量大、品种多,国内理工科原刊文献需求量激增,图书馆购书经费连年下滑。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改善图书进口工作,肖珑提出了争取价格优惠、改变运货方式、根据读者需求扩大书源范围、加强书目信息揭示、改进内部管理等措施。她甚至要求改变单纯经营性图书进口工作模式,使之变为学术性、服务性、经营性三位一体,这样才能让图书进口体系得到飞跃性发展。这个观点反映出她对图书进口工作性质的深刻认识。

肖珑研究视野开阔,但又不蹈空论。往往从问题出发,对问题的症结看得准,解决对策也有的放矢。如她研究外文电子资源集团采购,发现集团采购模式与价格模式,是图书馆最关心以及集团能否组成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她在《我国图书馆电子资源集团采购模式研究》(2004年)一文中分析了各种集团的构成模式、采购模式、谈价模式、资源共享模式、数据库访问模式,指出这些模式的优劣,建议各图书馆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模式参与集团采购。这种不力推某一模式或排斥某一模式的探讨与评析,显示出了肖珑务实的态度。当然,她也明确指出,在国外电子学术资源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多馆合作是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图书馆之间加强合作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效益的资源共建共享。

肖珑经常参与一些图书馆战略发展规划工作。她的某些论文就是在战略规划完成后写成的,这些文章常常能给人以高屋建瓴的感觉,如其《高校图书馆战略发展规划制定的案例研究》(2011年)一文,就是她参与“北大图书馆中长期战略规划”和“CASHL中长期战略规划”之后形成的。该文认为,制定图书馆战略发展规划,一定要考量外部宏观环境、把握行业发展特征、审视内部微观条件。考虑了这三个因素,才能使战略发展规划反映并符合现实的发展要求。

4 有客观、理性的学术预见力

当互联网技术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之际,肖珑敏锐地意识到这将引起图书馆发生革命性变革。为了适应这种变革,她撰文《美国国家数字图书馆项目的进展》(1998年)及时地向国内介绍了美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的启动、建设、发展状况。这篇文章成为早期研究国外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文献之一,引起了国内图书馆学界的关注。又如在《转型中的大学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融合》(2002年)一文中,肖珑归纳出了大学图书馆在转型时期的以下特点:信息资源种类在不断扩展,知识组织系统在网络化翻新,用户需求和服务出现多元化,“整合”在多种平台并存的技术支撑系统中逐步成为主流需求,新业务职能对馆员知识素养提出了挑战等,这些预测正在被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逐步实现与验证着。她说: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成功的融合,意味着大学图书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现在看来,这是多好的一个判断啊。

当然,肖珑也有误判的时候,如她在《信息高速公路与图书馆的未来》(1994年)文章里说未来的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电子信息中心、不再拥有纸质资源(除了收藏一些有价值的纸质书籍外)、相当一部分馆员可以通过网络在家上班。我不知道这个“未来”指的是多少年,反正快二十年了,这些迹象尚无踪影。不过,1994年是肖珑刚进入学术研究的初期,她对新事物的热情远超过了其学术理性,况且学术理性也是在学术研究中逐步形成的。我想,她将这篇文章也选入文集,大概是想留下自己初学走路的足迹吧。展现自己的青涩,其实正是成熟的体现。

从肖珑自选的论文来看,她的文章整体上体现出的写作风格就是概念、段落都很明晰,体现了作者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别适合做成PPT(Power Point演示文稿)。其实她的许多文章可能就是到处演讲,把PPT的内容再经充实、加工而成的;或者写文章时,她潜意识里也有容易将其转化为PPT、进行推广与传播的愿望。

在图书馆学研究中,肖珑作为出身图书馆学专业的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其专业素养、管理实践成为她学术研究的良好条件,也是她能够形成理论结合实际特点的坚实基础;她所处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在全国的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这也是她的学术研究具有开阔视野的重要原因。这些造就肖珑学术特点因素,对许多研究者来说可能难以具备。但是,肖珑善于凝聚自己的研究方向,坚持管理与学术结合的职业规划理念,对于我们大多数图书馆员来说,却在方法论上有着积极的启示与示范意义。

由于工作单位同处北大,业务上也有一些联系(如我与她都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我和肖珑经常有接触。肖珑还在我系承担教学任务,主讲“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通选课,她主编的教材《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2003年),获得过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专著二等奖等。

我知道肖珑平时很忙,她属于被工作狂,晚上经常在馆里加班,平日还不断穿梭于国内各个城市进行学术活动。但肖珑还是有闲情雅致的,最近我从《博览群书》2011年第3期上看到了她写的一篇书评《放飞金领的梦》,据说是她2011年春生病在家休养期间写的。行文简洁、流畅,其间透露出她想寻找一片自由天空、放飞自己梦想的期待。从这篇清丽的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另类的肖珑。只不过,她的这类文字要到这部论文集之外如她的新浪博客“天空树木和沙洲”里去找寻了。(本文系《数字资源建改与信息服务》序言)

作者简介:王子舟(1957-),男,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