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读米勒 1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读米勒 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米勒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巴比松派画家,他的画作多以农民和农村生活为题材,把底层劳动者当做核心对象,描绘了他们艰辛的生活状态和不屈的生活热情,画家笔触饱蘸赞美和同情,为我们展示出了一副热爱劳动人民、感恩土地和自然的朴素灵魂与虔敬胸怀。

关键词:米勒;劳动者;朴素的热忱;热爱生活;同情弱者;感恩自然

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非凡的绘画天才,他用淳朴亲切的绘画语言,倾心地描绘他所熟悉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那种毫无矫饰的热忱,可以融化任何世俗下的坚冰,使贫穷焕发出一种质朴的美感。他,就是19世纪法国备受人们爱戴的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

《播种者》是他的代表作,它描绘的画面是夕阳笼罩下的苍凉麦田,远处盘旋不去的飞鸟,灰暗不明的天空,倾斜起伏的土地,一个阔步挥臂的男子,健步如飞地一路走,一路扬手挥洒着麦种,那步履,有种韵律在里头,使这场景,构成了一幅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壮丽图画。

这幅画,引起了社会各界纷纭的评论。作家雨果从中看到对人民创造力量的赞美;文艺评论家戈蒂叶说,这像是用播下种子的土地的泥土画成的,太真实了;画家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练的形象,概括地表达耐人寻味的内容,所以荷兰画家梵高评述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米勒从来没有画过农民反抗的场面,这也许是由于他的温厚的人道精神中含有宗教情绪的缘故。但他画的胼手胝足,粗衣陋食的劳动者的形象,实际上对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就是一种抗争,虽然这种抗争是较温和的。

《拾穗》这幅画,描写了在秋天的原野上,金黄色的麦田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三个农妇正在弯腰拾取遗穗,远处农场主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跟她们毫不相关。三个农妇动作不同,各有各的角度。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面容,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迷人的乡村风光。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也正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

在《牧羊女》这幅画中,画家捕捉到了一个牧羊女的生活场面--彤云密布的天空下,一束束晚霞的余光穿透云层投射到空旷的草原上,一个头上包着暗红头巾、身披厚重毛毡的牧羊女,正背对着羊群与彩霞,兀自编织着手上的毛线衣。因为逆光,站在落日余辉里的牧羊女,更显出一种庄重朦胧的美。米勒用流畅沉静的色彩,把因为生活压力而不得不微微伛偻的牧羊女身躯,描绘得像是一座矗立在大地上的雕像,让人们很难不多看几眼;尽管她的衣衫褴褛,神情也很疲惫,但在米勒眼中,她和其他的农民都是日复一日劳动,来养育这伟大民族、来缔造这美丽国家的英雄,有一种平凡的诗情画意。

《晚钟》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画面:夕阳西下,彩霞漫天,一对辛勤劳作在田野里的农民夫妇,在听到远方教堂敲响晚钟的一刹那,自然而然地、习惯性地放下手头的活计,俯首摘帽,合十祷告。画家着重于描绘这两个形象对命运的虔诚。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农产品的创造者,他们感谢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

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破篮子,除此以外,只有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衫。所有的恩惠不过是农妇身旁小车上的两小袋马铃薯!这样的恩惠竟是他们一天劳动的报酬!形象在画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他们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日落给大地蒙上一层萧瑟的氛围,画家在这里倾注全部心血去刻画这种萧瑟氛围,让它来笼罩这对可亲可怜的劳动夫妇的形象,寄托了他对农民生活境遇的无限同情。

早年间,迫于生活的压力,米勒不得不画一些罗可可风格的香艳体绘画,放在画店里出售,以换回一家人的生活所需。但是,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时刻希望着能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淳朴而勤劳的形象。1848年,他画了一幅《簸谷子的女人》,卖了500法郎。他同他的朋友、动物画家夏尔・雅克商量,用这笔钱到巴比松去定居。当时,画家卢梭和狄亚兹已经在那里安家,米勒十分向往他们的生活,于是,米勒迈开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一步。

1849年7月的一天早上,米勒终于告别了生活所迫不得不进行的违心创作,带着自己的妻儿,和朋友一起,坐上了一辆笨重的日式释车,愉快地驶向离巴黎90公里的枫丹白露,然后,背着简单的行囊,步行来到巴比松村。这个农民的儿子终于又回到了农村,望着那儿的树木和田野,他高兴地喊着:“啊,上帝,这里真美呀!”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又听到了森林的喧嚷,他童年时神往的一切重又呈现在眼前。

这一住就是27年之久,这27年里,他每天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罗曼・罗兰在所著的《米勒传》中指出:“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走近米勒,解读米勒,我们会从他一幅幅震撼人心的作品当中,感受到这位远去不久的大师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与同情,让我们能藉着这些作品给予的力量,去更好地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