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实证分析:1998-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实证分析:1998-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中国比较优势长期维持在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含量制成品上,并且优势不断加强。传统的分类分析高估了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而通过产品的技术分类分析发现,在真正的中、高端技术产品上,中国一直处于比较劣势并且比较劣势不断恶化。今后应努力提高中国的技术水平,加快技术进步、自主创新的步伐,提升制成品的技术含量,积极开发高端技术产品,力求真正在中、高端技术产品上获得比较优势。

关键词:比较优势;NRCA;产品分类;动态变化

中图分类号:F75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8-0014-07

一、引言

一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对比较优势模式的选择密切相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遵循传统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对外贸易和经济的增长。2008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 616亿美元,同1978年相比,增长了123倍;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逐渐增大,1978年进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7%,2008年达到59.8%。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近期主要发达国家频繁地对中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政策,中国产品的出口额出现了大幅下滑,经济增长也遭受严重影响。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凸显出中国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过程中对外贸易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所存在的弊端。当前对贸易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成为众多经济学家所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有必要而且必须对过去出口产品比较优势变化情况作出准确的把握。

二、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理论,较早就被众多经济学家所认同。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1955)最早将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他从动态、长期的观念出发,把生产要素的变动、政府政策、对外开放等因素综合到贸易理论中。巴拉萨(1977)曾提出阶段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导致一国要素禀赋的变化,进而是出口商品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一国的要素禀赋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在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国的要素禀赋会发生变化:资本不断积累、技术不断进步。在出口商品构成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会增加,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会发生变化。弗农(1966)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种产品的生产地会随着生命周期变化从技术创新的国家向其他国家转移,决定国际贸易的走向。处于创新时期的新产品属于知识密集型;进入发展期即变成技术、资本密集型;进入成熟期转化为资本和熟练劳动密集型;进入衰退期则基本成为一般劳动密集型,这充分体现了产品比较优势的动态性。Redding(1999)认为,在技术内生的情况下,一国的比较优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演变的,一国在当前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干预措施可能在将来获得比较优势。Worz(2005)提出,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的稳定性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越是发达的国家,其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模式越稳定;而对于发展中国家,随着其经济的不断发展,比较优势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对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实证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里昂惕夫(1951)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检验,后来巴拉萨提出了著名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来专门测量一国的比较优势。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以巴拉萨显性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Hinloopen和Marrewijk(2004)以RCA指数和出口份额指标为基础,通过分析描述性统计指标以及运用高尔顿回归、P-P检验和马尔科夫链等统计计量方法,证明了中国在1970-1997年比较优势呈现出一种由资源密集型产品向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高级化演进的态势。Tri widodo(2008)以对称显性比较优势(RSCA)为基础,运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统计方法对比研究了中国和印度在1988-2003年比较优势变化情况,得出的主要结论为:中国和印度的比较优势总体上都得到了提升(中国在1998-2003年除外),并且中国的比较优势的变化比印度更加明显。傅朝阳(2005)把出口商品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通过计算RCA指数和NTR(进出口比率)指数,将两指数结合并作了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中国1980-2000年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得出的结论为:中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基本符合要素禀赋理论,即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还处于比较劣势,并遵循了阶段比较优势原则。

总结前人的研究发现,大部分的研究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来分析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最先由巴拉萨(1965)提出,由于其采用产品出口额的相对比重来间接反映比较优势,摆脱了各种理论假设的束缚,从而被广泛采用。然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本身存在较大的缺陷。吕国钧(2006)指出,当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盛行时,以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所衡量的产品比较优势不具有客观性,更不能用来预测贸易发展的模式。Yeats(1985)指出,如果一种产品的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较小,那么计算出来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会倾向于偏大,分析时易得出错误结论。另外,由于不同年份计算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无法比较大小,因此,在时间序列分析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克服RCA用于分析产品比较优势变化时所存在的缺陷,笔者采用由Run Yu、Junning Cai(2008)提出的标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来测量一国产品的比较优势,这一指数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出一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且不同年份、不同产品之间的比较优势可以用数值的大小进行比较,可以较好地分析不同产品不同年份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分析得出的结果也更加具有可信度。

三、相关数据和指标说明

(一)标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标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normalize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是在总结前人对巴拉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众多修改基础上提出的,计算公式为:

NRCA=■,其中?驻Xij=Xij-■Xiw。Xij指j国i产品的出口额,Xtj指j国所有产品的总出口额,Xiw指世界i产品的出口额,Xtw指世界所有产品的总出口额。■则指j国产品的总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驻Xij的含义则为j国i产品的实际出口额与按照j国总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乘以世界i产品的总出口额的差值。如果?驻Xij>0,意味着i产品的实际出口大于平均值,数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因此将?驻Xij与Xtw对比作标准化后便得到NRCA。如果NRCA>0,则说明该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数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强;NRCA

(二)数据说明

笔者所用的全部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 com trade database),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Rev3)选取了中国和世界分别在一分位数和四分位数的产品进出口数据。其中按一分位数产品分成10大类①,由于第9类产品的出口额仅占总出口额的0.1%,可以将其忽略不计。按SITC四分位数产品分为了1 033个分组,其中剔除了一些出口额较小或数据缺失的分组,部分数据的剔除对结果的分析不会产生很大影响。

四、实证分析

(一)基于SITC一分位数分类的NRCA结果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在一分位数上将产品分为10大类,这种分类比较粗糙,但是总体上来看,0-4类的产品是一些初级产品,属于资源密集型产品;5类是一些化学制品,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6类和8类是一些纺织、服装类制成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7类产品是一些机械及运输设备,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表1列出了1998-2008年各大类产品的NRCA指数以及每一类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从每一类产品的NRCA和出口比重分析来看,SITC0-4(资源密集型产品)的NRCA指数小于0,该类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并且NRCA数值和出口比重持续下降,说明比较优势持续恶化。SITC5(技术密集型产品)的NRCA数值小于1,也不具有比较优势,NRCA的数值不断下降,不过近几年下降的幅度有所减缓,其出口比重也基本维持不变,该类产品一直保持稳定的比较劣势。SITC6(劳动密集型产品)的NRCA指数大于0,并且其NRCA数值和出口比重均不断增大,说明该类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且比较优势不断增强。同属于劳动密集型的SITC8,NRCA数值也大于1,数值也不断增大,不过其出口比重不断下降。1998-2002年其出口比重还排在第1位,之后便由SITC7(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所替代,但是总体来看其所占比重仍然很大,其比较优势仍然很强。SITC7(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NRCA数值变化最为明显,1998-2002年,NRCA小于0,之后大于0并且数值不断增大,说明该类产品由开始的不具有比较优势逐渐变得具有比较优势。

从各大类产品的比较优势相互对比及变化趋势来看(如图1所示),10年来一直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为SITC6和SITC8,两者均呈现一种不断上升的态势,其中SITC8的NRCA数值明显大于其它各大类产品,表现出很强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上升最快的是SITC7,1998-2002年该类产品尚不具有比较优势,然而之后其NRCA数值持续增长,2003年率先超过SITC6类产品,到2008年其NRCA数值仅略微低于SITC8,已初步显现欲超越SITC8的势头。SITC5和SITC0-4两大类产品一直具有比较劣势,其中SITC5的比较优势比较稳定,且一直大于SITC0-4类产品。而SITC0-4类产品的NRCA数值则持续减小,近几年减小的幅度较大,其比较优势持续加速恶化。

另外,从所有产品总体趋势变动来看,所有大类产品的比较优势除SITC8类产品外,一开始表现得相对比较集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大类产品的比较优势出现向不同方向分化的态势。这体现出中国遵循传统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从开始以出口资源和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以出口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比较优势总体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对上述分析进行总结可大致得出中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总体上来看,近十年随着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产品的整体比较优势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比较优势变得更加成熟。具体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保持着很强的比较优势,体现出中国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劳动力要素资源的优势;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提升的速度相当快;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持续恶化。

(二)产品按不同技术含量分类的NRCA结果

按SITC一分位数的产品分类比较粗糙,无法准确反映产品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关系。可能存在如下情况,即一些原来归属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实际生产中使用了较多的资本和技术,原来归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可能使用了较多的劳动生产要素。另外按大类分析存在集合效应,无法真实反映细分产品的比较优势。鉴于以上不足,笔者采用按SITC四位数的产品细分数据对产品进行了重新归类,将有助于分析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出口结构以及技术水平。

借鉴Lall(2000)提出的按产品不同技术水平进行分类的标准②,可以将所有产品划分为5大类,再根据产品生产的特点可以进一步将5大类细分为9小类(见表2)。初级产品(PP)主要包括一些农作物和天然矿物产品,该类产品的生产不需要高技术,仅需要简单的劳动就能生产,是一国的资源密集型产品。资源为基础的制成品(RB)主要包括农作物制品和工业原材料制品,该类产品生产多是采用较低技术加上简单的劳动加工过程,大部分产品为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低技术制成品(LT)具有稳定和成熟的技术,规模经济和进入壁垒都很低,产品基本没有差异性,劳动成本是影响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产品多是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中技术制成品(MT)多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需要较高水平的R&D,存在规模经济,可以更好地反映一国的技术深度。高技术制成品(HT)的生产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R&D研发,同时需要配套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具有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是一国的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例如航空技术产品、制药、精密仪器等,另外该类中有一些电子产品加工组装环节多数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利用其低廉的劳动力生产出具有更大经济效益的产品。

表2列出了各类产品分别在1998年和2008年的出口比重。图2为各类产品的NRCA数值③的变化趋势,考虑到中国现为制造业大国,初级产品和资源为基础的制成品出口所占份额相对较小,并且前面已基本证明其没有比较优势,因此对其不再作进一步分析,而将重点放在各类技术制成品上。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 低技术制成品:低技术产品占中国总出口额的比重是不断减少的,其中纺织、服装类制成品下降的幅度较大,但是总体出口比重仍达30%。从NRCA的大小及走势来看,LT1和LT2均处于较高位置,一直以来都具有强比较优势。低技术产品的强比较优势建立在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基础之上,并且这种比较优势从长期来看还会维持较长时期。由于该类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因此在该类产品上获得的收益也较少,并且由于产品价格低廉,在对外贸易中容易遭受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

2. 中技术产品:该类产品包括汽车工业产品、加工工业产品和机械产品三类。该类产品出口比重总体是上升的。其中机械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较大,约占该类产品出口的一半。汽车工业产品出口上升很快,由1.12%增加到2.55%,增长了1倍多,但是出口比重仍然太小。加工工业产品出口比重较小,并且保持稳定。三者的NRCA均小于0,说明都不具有比较优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MT1(汽车工业产品)的NRCA一直处于最低端,在所有产品类中,最不具有比较优势。从变化趋势看,机械产品的NRCA数值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初步获得比较优势,但是在汽车行业产品和加工工业产品上一直处于劣势,并且比较劣势有不断恶化的态势。作为最能反映一国技术深度的中技术产品,中国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总体比较优势不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机械类产品,如发动机、水泵、家用电器等,而在化纤及钢铁制品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尤其在汽车行业领域,一直处于比较劣势。

3. 高技术产品:高技术产品包括两类,一类为电子电器产品,另一类为高端技术产品。从出口比重来看,该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增长速度很快,由18.2%上升为30.72%。但是出口比重的增加主要是由电子电器类产品的增加导致的,电子电器类产品的出口由15.4%增加到27.44%,所占比重较大,而高端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仅为3%。从NRCA数值大小及变化趋势来看,HT1(电子电器类产品)的NRCA数值一直大于0,并且变化程度较大,其比较优势逐渐超越LT1成为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HT2(其它高技术产品)的NRCA数值一直小于0,比较劣势仅次于MT1,并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仔细分析来看,电子电器类产品比较优势和出口额的快速提升并不能代表中国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因为电子电器类产品(如办公数字设备、电脑、、打印机、电视、通信设备等)的生产在中国多为加工组装过程,处于该类产品生产链中的最低端,产品附加值很低,具有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而真正代表高端技术的产品,如制药、航空、精密仪器、光学设备等,仍处于比较劣势,说明中国高技术产品仍然不具有比较优势(如图2、表3所示)。

由上述分析得出,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低技术制成品上,在中、高技术产品上尚不具有比较优势。另外由于加工贸易的大量存在,导致中国某些中、高技术产品从表面来看具有强比较优势。实际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中、高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不强。

(三)具体产品NRCA结果分析

如果一种产品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和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比重同其它产品相比都较大,那么可以说明该类产品是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通过计算得出的NRCA的数值,其大小可以综合代表前两个指标,即NRCA数值大的产品占中国总产品出口和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都较大。因此NRCA的指数大小能够最有效地体现产品的比较优势强弱。通过NRCA的大小,笔者分别挑选出了1998年和2008年最具有比较优势和最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几种产品(见表4-表7,图3-图4)。

通过对比发现,NRCA数值排名靠前的产品在1998年和2008年里变化较大。1998年的产品多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儿童玩具、服装、鞋类、箱包等;而2008年的产品多是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如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话电视装置、电信设备等,并且该类产品的NRCA数值都非常大,说明比较优势很强。从部分产品的NRCA指数变化趋势来看,除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儿童玩具、服装等)的比较优势基本维持不变外,其它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大都呈不断增强的态势,尤其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产品。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技术分类上属于高技术制成品中的电子电器类产品,其生产在中国大部分是加工贸易,利用的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进行的是简单加工组装环节,最具有代表性的如计算机、打印机、手机等产品。大量加工贸易的存在导致的出口激增可以部分解释该类产品获得比较优势的途径,也部分解释了表面上所看到的中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快速提升的原因。总之,应当看到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尚没有获得真正的比较优势。

进一步分析NRCA数值排名靠后的产品发现,1998年和2008年的产品变化不大,最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仍然为运输货物或人的机动车、制药、航空等中、高端技术制成品。从该类产品NRCA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其比较劣势的状况处于一种稳定或不断恶化的态势,并且短时间内这种局面难以改变。尤其是汽车制造业,作为代表一国资本和技术水平强弱的标志性产业,10年里其在中国却一直处于最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地位,且从NRCA指数变化趋势看,有持续恶化的态势。可以充分说明努力提高中、高端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是今后中国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五、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按传统的产品分类大致得出的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为:在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彻底失去比较优势,并且比较劣势不断恶化;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保持较强比较优势,并且比较优势得到了强化;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比较优势得到了较快的提升。而按产品技术分类分析后却发现,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及低技术含量产品上,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中、高端技术产品仍然缺乏比较优势,因此传统的分类分析高估了中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具有不断强化的趋势,而真正中高端技术产品的比较劣势却不断恶化。尽管部分高端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很强,但是仅是表面现象,加工贸易的大量存在是导致其比较优势获得快速提升的主要原因。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外贸易巩固和强化了中国原有的产业分工模式,导致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锁定在劳动密集和低技术制成品上,中国中、高端技术产品尚不具备真正的比较优势,这为今后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指明了方向。对此,笔者认为,在中国未来的贸易和经济发展上,应该加快贸易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传统比较优势产业如服装纺织等,可以利用品牌、设计和营销等手段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今后发展的重点应当放在努力提高中国产品的技术水平上,通过加快技术进步、自主创新、政府扶持、产业政策倾斜等手段提升制成品的技术含量并且积极开发一些高端技术产品,真正在中、高端技术产品上获取比较优势,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收益。

注释:

①10大类产品分别为:SITC0(食品及活动物)、STIC1(饮料及烟类)、SITC2(非食用原料)、SITC3(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SITC4(动植物油、脂)、SITC5(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SITC9(未分类的商品)。

②Lall的分类采用的是SITC第二版的3位数水平,由于我们采用的是SITC第三版本4位数水平,因此按照SITC第二版和第三版之间的转换表进行了适当转换,之后参照3位数的分类标准将4位数分类的935个部门重新划分分为上述5大类和9小类。

③由于各类产品计算出的NRCA数值较小,笔者对所有数值扩大了10 000倍。

参考文献:

[1]Balsa,B. (1965),“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33:92-123.

[2]Stephen Redding,(1997),“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Welfare Effects of Trade,” Working Paper,New College,Oxford.

[3]Hinloopen Jeroen,Marrewijk,Charles van,(2004),”Dynamics of Chines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 No.2004-034/2.

[4]Tri Widodo(2008),”Shifts in pattern of specialization,case studies of India and China.” Gadjah M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10:47-75.

[5]Lall Sanjaja,(2000),”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 1985-1998.”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000,2813.

[6]Worz,J,(2005),”Dynamic of trade specialization in developed and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41:92-111.

[7]Yeats AJ (1985),”on the appropriat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implications of a methodology based on industry sector analysis”,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 121:6173.

[8]Run Yu,Junning Cai,PingSun Leung,(2009),”The normalize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Ann Reg Sci,43:267-282.

[9]吕国钧.全球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制造业的转移和重组[J].经济学季刊,2006,(5).

[10]齐俊妍.出口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视角:中国贸易比较优势与竞争力重新考察[J].现代财经,2009,(7).

[11]刘重力,刘德江.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变化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3,(2).

[12]鲁晓东,李荣林.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检验[J].世界经济,2007,(10).

[13]傅朝阳.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1980-2000[J].世界经济研究,2005,(3).

[14]张小蒂,李晓钟.中国外贸产品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2).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Dynamic Change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Export Products:1998-2008

Ma Jianquan, Song Wenling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specialization,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long-term maintains in labor-intensive and low technology products and the comparat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