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掖大佛寺珍藏《金经》\《北藏》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掖大佛寺珍藏《金经》\《北藏》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张掖大佛寺明代官版《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及《大明三藏圣教北藏》是国内现存最为完整的白宣雕版经书和金泥、银泥书孤本佛典。它将书画艺术的点线之美与佛学意境相互融合,是我国宗教典籍的奇葩,也是书法绘画艺术的瑰宝。

[关键词]《金经》;《北藏》;佛教艺术

[中图分类号]K87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29-02

张掖大佛寺的镇寺之宝金银泥书《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简称《金经》)及《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简称《北藏》)都是国家一级文物,《金经》被奉为国宝。明金泥、银泥书写的《金经》保存完整、装帧考究,不仅是佛教圣典,也是精美的书画作品。《金经》将书画艺术的点线之美与佛学意境相互融合,令观赏者叹为观止。

《金经》是我国书籍抄写本中的奇珍,在佛典版本上堪称一绝。若用“庄重典雅”来品评《北藏》,则要用“精美绝伦”来赏析《金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简称《大般若经》、《般若经》,是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也是《北藏》的首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0记载:“法师于西域得三本,到此翻译之日,文有疑错,即校三本以定之,@ナ「,方乃著文。”认为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惟有通过“般若”才能把握“真理”,达到觉悟解脱。《般若经》为唐玄奘所译,共600卷。唐以后在国内迅速流传,影响广泛,很长一段时期被统治者奉为“镇国之典”,后世诸类大藏经也多以此经为首部 。崇信佛教的人认为,凡是诵读、书写、流通此经者,均可建莫大功德,获得正觉。明正统六年(1441),御赐《北藏》首部《大般若经》抵张掖。钦差镇守陕甘等处御马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发愿为“上以图报列圣宠赐之洪恩,下以孝资宗祖栽培之厚德,更计显考昭勇将军王公、显妣吴氏太淑人,由乎善利泛慈航,登彼岸于菩提,次及己躬雪衍,尤增富寿于景运”,不惜巨资从全国招集书法及绘画名士以此部经书为蓝本,用金银泥书写绘画《大般若波罗密多经》,不料他“未竟志愿,不遂而殁”。 后由他的副手尚宝监、左少监李贵继承其遗志,最终于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完成了这部长达20多万字的手抄经卷。

《大般若经》绀青纸金泥、银泥手书完成,堪称孤本。张掖大佛寺现存此经为558卷,分60函,每函5本,每本2卷,合为10卷。每册页长38厘米,宽12.7厘米,每半页85字。封皮以绫锦装帧,刺绣龙纹图案,上用《千字文》编序,庄严奢华。

《金经》采用比宣纸密度高且坚韧的绀青纸,民间称瓷青纸。此纸因纸质厚且加蜡加砑,版心经染潢砑光乌黑如漆,为古时书法和写经的专用特种纸张,作画极少。其加工之法,一为加浆,一为加蜡。纸质莹韧坚挺、均匀细腻、光而不滑、纹理清晰、经久不脆,具有耐老化、不褪色、少虫蛀、寿命长等优点,此种纸张与金、银粉书完美结合,达到典雅精美、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尽显明代抄造纸张的优秀工艺。

金泥书写经书序言,经文内容用银泥书写,凡遇到“佛”、“菩萨”、“世尊”、“菩萨摩柯萨”等尊谓,皆用金泥加以重描。金泥有青、赤两种,俱要真金。金、银为性质稳定的贵金属,古代多饰于绘画上。绘画用金,唐宋时就已相当普遍,尤以施于佛像为甚,明代遗风延续。但金泥、银泥制作工艺较其他颜色复杂且精细,于此可知饰用两色并非易事,尤其关于其色光彩长久保留更难,其避忌之处殊多,凡宿胶、浓胶便可使其失去光泽。

由于金属的特性不同于书画颜料,金、银粉书写开笔比一般用墨用色要难,而要达到精确工致、形式和谐,除书写者有深厚的功力、纯熟的技巧,还需保持虔诚恭敬的心境,不急不躁,心静气和,才能心手双畅,达到“契于妙”的境界。在明代,崇尚阴柔之美的书风是书法界重要的审美倾向,经文书体也受此影响沿用明代流行的馆阁体,结构布局方正严谨、横直相安、撇捺舒展,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呼应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致使书法“势和体均”、“平正安稳”,真正达到祈愿者虔诚心境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金经》最为精彩的部分应属每函卷首扉页的金粉绘曼荼罗。“曼荼罗”是梵语,义为轮集,古译作轮坛,它是密宗修行时所供奉的佛像画。早期的曼荼罗是古代印度密教修法时为防止魔众入侵,在修法场地筑起的圆形或方形土台,后世常常以图画代替。张掖大佛寺现存扉页曼荼罗画28幅,均分五折页金线描绘。画幅总宽61厘米,高28.5厘米,面积约0.17平方米。作为最注重事项的密宗修法所供养的曼荼罗画,必须严格遵照各个本尊经轨中所规定的仪则,不得随意改变。此曼荼罗画面中央莲台上坐释迦本尊,左右侍迦叶、阿难,方形、圆形坛城形为中院,外院则绘以十方众佛、菩萨、诸天、罗汉、护法等尊像,人物多达108位。古代艺术家用高超技艺最终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黑地金线曼荼罗画对比强烈、布局巧妙、疏密得当,线条精准概括,笔法稳健提炼,准确的造型,有律的节奏,加之绘画者虔诚的心境,使经书整体更显得神圣高贵、金碧辉煌、崭新如初。

张掖大佛寺现存《金经》与《北藏》的制作工艺和材质截然不同。《北藏》纸为白宣雕版印制,《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又名《永乐北藏》)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三月校勘藏经,次年由明司礼监开始雕版印刷,至英宗朱祁镇正统五年(1440)十一月经版刊竣,历时21年。雕印完毕后,英宗皇帝朱祁镇以“上为国家祝禧,下为生民祈福”而颁赐给张掖大佛寺,钦差讲经兼赐宝藏的圆融显密宗师道深至张掖,负责佛经移交事宜。明正统六年(1441),《北藏》首部佛经《大般若经》达甘州,全部《北藏》五年后即至正统十年(1445)全部运抵张掖。明英宗颁赐圣旨“敬奉守护”故大藏经在看诵阅览的管理制度上非常严格,故此今天看到的明代经书保存完好。

《北藏》是国内现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初刻、初印官版佛经,内容自大乘般若经起,至明三藏法数,集各宗派经籍、戒律、论藏等,堪称“佛学百科全书”。《北藏》共1621部、6361卷,分作636函,分别封装于明代特制的10个经柜中,每柜内有横8竖8共64个经匣。《金经》存于两个特制的小经柜中。《北藏》的入藏保管及编目排架,原目录按“千字文”为序编号排列,“天”至“石”每字一号,每号一函,每函10卷。函套和经本上下掩面裱绫或绢,封面以蓝绢为地并贴纸书写经名、卷数,锦绢制成的内外套用包袱裹封,墨色经题下有千字文函号、册次。目录与佛经同期雕印,连同明英宗颁赐大藏经圣旨分四卷,折装成卷,包装入橱,沿用明代编目,合理而科学。

《北藏》版式为木板雕印,纸本,白宣,扩大了版心,加大了字体。每版25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5行,每行17字,共计18万页、3000多万字。经书通篇采用明朝皇家通用的馆阁体。在经书每卷卷首印刷有精美的黑白版画一幅,画幅为一版5页,边框系上下双边,左右单边,纵43厘米,横60厘米,内容为曼荼罗、佛像画、说法图、经变画等,雕刻刀法遒劲,采用传统白描技法,线条流畅,构图合理。《北藏》各函首册扉画前有御制藏经牌,末册尾一些印本还有御制施经牌,函末亦有护法神韦驮像,庄重典雅,古朴大方,充分展现了大明王朝皇家经典的气派。

《北藏》及《金经》为世所罕见的经书。大概无人料到它们的发现居然出自寺院藏经殿的夹墙之中。1941年,马步芳部队欲进驻张掖大佛寺,张掖县书记长、佛协会长张声威与大佛寺住持妙显紧急商议,把存贮《北藏》的10个大柜和专贮《大般若经》的两个小柜全部泥封在藏经殿金柱后的夹墙之内。时光流逝,秘密被严守着。直到1975年,孤独守候藏经的74岁本觉尼姑终因贫病交加,体弱年迈,在寒冬因土炕失火辞世。大火暴露了宝藏的藏身之处,完整的12橱佛经才得以重见天日。

建于西夏时期的大佛寺位于张掖城区西南隅,地处河西走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佛教思想传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大佛寺坐东朝西,是以山门、牌坊、大佛殿、大成殿、藏经殿、土塔为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建筑群落。几经沧桑,目前寺院原有建筑仅存大佛殿、藏经殿和土塔,其余殿宇是近几十年自张掖城内古建迁移而来。 因塑像体积庞大腹内中空,故大佛腹腔和藏经殿都曾经是寺院贮藏佛经的重要场所。明官版《北藏》及《金经》是目前国内现存最为完整的白宣雕版经书和金泥、银泥书孤本佛典,也是我国宗教典籍的奇葩和书法、绘画艺术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宋民.书法美的探索[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

[2]蒋玄.中国绘画材料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3]胡同庆.甘肃石窟雕塑艺术概论[J].敦煌研究,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