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江东去浪千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单刀会》唱词:
[新水令]
大江东去浪千叠, 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韵文的三个高峰。就元曲而言,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以“断肠人在天涯”的视角,去感“枯藤老树的昏鸦……”,这萧条、悲凉的意境,达到了哀伤的极致。而关汉卿《单刀会》的[新水令]则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
大江东去浪千叠, 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这段唱词,壮志凌云,豪情奔放,显示关羽的英勇无敌,令人对关羽无限崇敬。而接下来一段就是[驻马听]: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这几句更进一步突出了关羽那不可一世的气概,也流露出了他作为当年参与这场决战的大将的感慨。可以说,[新水令][驻马听]是元曲壮美风格的经典。
《秋思》是散曲,是作者马致远本人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写,与《秋思》的情况不同,[新水令][驻马听]是关汉卿所作剧曲,他用的是代言体,是作者进入关羽这一角色之后,以关羽的身份而唱的。
元代留下来的杂剧有一百种以上,其中关汉卿作品最多,传世的有十种以上,但至今能照全本演唱的,仅有《单刀会》的第三折、第四折(北曲昆唱时,分别称它们为《训子》、《刀会》)。原因何在?可能 [新水令]、[驻马听]中优美的文辞无疑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单刀会》共四折,第一、第二两折,关羽不出场,鲁肃分别拜访了耆老桥玄、隐士司马徽,提出设计邀关羽赴宴而索取荆州之阴谋,不料却被泼了冷水,认为关羽英勇无敌,“就是千条计,也近不得他”。第三折写关羽赴会之前与儿子关平的相互计议,透露了关羽已在各方面作了缜密准备,决不可能让鲁肃得逞。
[新水令]正是关羽赴会之际在船上所唱。“大江东去浪千叠”,乃是江上所见风急浪高的景色。江流汹涌而倾泻时,水面上会出现一层一层的叠浪,那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关羽当然也无暇去欣赏,首先想到此次赴会实际上是在冒险,无异是深入虎狼之穴。这里用“千丈”二字,说明关羽已远离蜀军防地,进入鲁肃军事设施的核心。但关羽的内心是否感到恐惧呢?因他一向以大丈夫自许自律,所以此刻一再表白他的心态:“大丈夫心烈”。作为大丈夫,应该有顶天立地的勇气,刚烈的秉性决定了他不可能在任何威胁利诱的情况之下向对方屈服。
也正因为关羽武艺超群,而且事前又作了周密的应对策略,所以这一次探访千丈虎狼穴在他看来,已非常有把握制伏鲁肃,实际上已排除了一切凶险,只是等于参加一次乡村里的迎神赛会罢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新水令]的文本如此,现存《单刀会》刊本、钞本也基本如此,但在舞台演出本中和《纳书楹曲谱》中,“大丈夫心烈”都重复了一句,第一句为:22 123 3| ,第二句则是6 5 4 3 5 5•4 35 222 121-|
大丈夫心烈 大 丈 夫 心 烈
,真是把关羽的性格、感情作了充分的表达和宣泄,使之与他的威严气势浑然一体。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有幸欣赏到北昆侯永奎的演出,感觉犹如关羽再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又参加了河北师大在避暑山庄召开的汉卿学术研讨会,侯少奎应邀再次清唱了[新水令],仍是颇有父风,给我留下了美妙的回忆。
[驻马听]第一句是“水涌山叠”,这是赤壁一带的景色,一般来说水要在某种流量、某种风向风力的多种因素同时相遇时,才会出现“水叠”的奇观,而山却是始终“叠”在那里的。关羽由此立刻想起当年吴蜀合力拒曹的统帅是如今已谢世的翩翩年少的周郎(周瑜),更为感慨万端。接下来三句,是对那一场双方你死我活恶战的回忆:在熊熊战火中,曹兵的舰船被烧得樯橹灰飞烟灭,以至于全军溃败,“一时绝”了。虽说战争已过去多年,但关羽是当年参加鏖战的一员将领,他的感情、感觉自然和一般人不一样,因此他唱“鏖兵江水犹然热,”自然是一种幻觉,而幻觉之所以产生则具有其必然性。
接着,这种幻觉在进一步延伸,关羽感觉犹然热的江水似乎成了“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这里可以认为关羽在深深悼念那次战争中所牺牲的英勇将士。另外,这其中还有关羽内心的一种弦外之音,即二十年前好不容易以少胜多战胜曹操,所奠定下的天下三国鼎立的基础,而今又要因鲁肃节外生枝了,这何以对得起那一群英雄的在天之灵啊!
在这里必须说明一个问题,不能认为关羽不肯归还荆州是蜀国言而无信,是关羽违背当年的诺言。《三国志•鲁肃传》曾写道:“坐有一人日”“帷德在耳,何常之有”。剧中虽未写此细节,但关羽后来所唱[庆东原]和[沉醉东风]诸曲,都一再强调了“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这一点。现在看来,这是封建的正统观念,在三国时代,在关汉卿生产的元代,却是无可置疑天经地义的。
历来评论家都认为关汉卿的这两支曲子受了宋代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影响,我认为的确如此,但仅仅是影响而已,在思想感情上则各有佳胜之处。坡乃至唐代的杜牧,他们题咏赤壁,完全是“怀古”,所以会有“铜雀春深锁二乔”,“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等语句出现,十分轻松、潇洒,有着浪漫主义的色彩、气息。而关汉卿笔下的关羽则面临与鲁肃的严峻谈判,心情既气愤而又紧张,和杜牧、坡当时的心情是全不相同的。
古时评论元人杂剧的结构,总觉得绝大部分作品到第四折多少会有点强弩之末的味道,精彩的不多,但对《单刀会》的第四折却推崇备至,认为是唯一的例外。其实《单刀会》特点极多,关羽是主角,以正末扮演,通常称此剧为“末”本,但正末关羽不出场。第三折出场了,但不出现对立面鲁肃。戏的重点全集中在第四折,但一开场所唱[新水令]、[驻马听]却又是尚未和鲁肃见面时所唱,这种情况都十分特殊。
看来,关键之关键在于[新水令]、[驻马听]两曲充分显示了关羽的英勇豪迈、入情入理,令今天的听众、读者深深为之感动。
1986年,我有幸访问山西解州全国最雄伟壮观的关帝庙,那里古木参天,碑坊林立,规模之大,不亚于曲阜孔庙。知道此庙在宋代就早已建成了。在中轴结上,有一座很宽敞的戏台。据当地工作人员说,元、明、清三代,每逢关羽生日或其他道教、佛教重大节日,都要演出《挂印封金》、《水淹七军》、《单刀会》等剧目。听他们这样说着,我真的耳边又仿佛响起了“大江东去浪千叠”那慷慨激昂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