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孩子们“掀翻”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孩子们“掀翻”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梁启超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中说道:“教育家无论多大能力,总不能把某种学问教通了学生,只能令受教的学生当着某种学问的趣味,或者学生对于某种学问原有趣味,教育家把它加深加厚。”

如今,国内学校教育统一的教学内容、标准的答案、“满堂灌”的教育方法、机械单一的考评方式、过重的课业负担、追求升学的教育目标等,要求学生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被动接受。这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压制了学生的个性,把学生们制造成了“标准件”。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创造力的发展更令人担忧。

相比国内教育,海外院校则更倡导学生们大胆创新,无论是开设的课程和课余作业都从学生的兴趣和喜好出发,从婴幼儿阶段开始的蒙特梭利或者是华德福式教育理念都给了孩子极大的自由度,用艺术化的教学去培养孩子们的智力兴趣,追寻回归自然的状态。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也可以看到令很多中国的“虎妈猫爸”们目瞪口呆的教学手段。比如美国小学成绩单上的评分仅用三个英文字母表示,G是好,S是满意,N是还需要努力。在美国到了小学三年级,都要选学一门乐器,然后这些孩子们要参加学校的乐队。每逢节日或者学年结束时,这些乐队要上台做汇报演出。

初中或者高中,课程设置除了上边介绍的,还有烹调、缝纫、木匠等实用性课程。在那里我们随时可以看到令人拍案叫绝的创意,无论是美国中学生的3D打印课,制作遥控机器人,还是最淳朴实用的木工课,孩子们在刨花机旁一起研究怎样能分工制作一个木桌时的眼神中,散发出的对生活的热爱绝对比一张满分的考卷更生动、可爱。让各种各样的趣味成为课堂里的亮点吧,也让学生更主动和积极地去探索和学习。可能一些教学方式会让人觉得有些荒诞、可笑甚至有掀翻课堂的嫌疑,但是“掀翻课堂”不仅仅是让上课更high更有趣,“掀翻”的应该是最传统、保守的教育理念。

小学生做研究报告?

美国学校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知能力,在小学的阅读课上有一项特殊的作业――“研究报告”。教师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让同学动脑、动手去搜集资料,最终撰写研究报告,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思考能力。因为国外的课时压力小,学生有充分的课外时间用来做一些研究、调查。

“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成功的事件?”“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认为当时是否只有使用原子弹这一种办法才能取得胜利?”“你认为世界人民怎样才能避免发生战争?”……这些问题是阅读课的教师给六年级学生的关于《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课外研究。

学生们纷纷收集有关“二战”的图片、录像、书籍、报刊、缩微胶片和光盘等资料,并做了大量的阅读和摘记等,甚至走访了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和当时的目击者,也请父母和邻居参与讨论。最后以翔实生动的资料写出个人研究报告。不少孩子的报告分出章节,附有图片,列出参考书目,简直成了一本书。

写完研究报告后,教师会组织学生们在全班同学面前陈述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了与众不同,他们通常要精心准备演讲稿,制作与陈述有关的画板、录像片、幻灯片等。为了取得最佳效果,他们还要进行多次排练。在这之后,教师把新颖、富于创造性的学生的作品、图片、画板悬挂在墙壁上,便于同学之间的进一步学习交流。

虽然看似大费周章,但这项研究是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学生也是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的,但是学生在完成这项研究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兴趣,有兴趣就有学习的动力,这也使得学生不觉得学习压力大了。

读懂汪星人

英国小学给孩子们开设了学习“狗语”的课程,乍听之下很无厘头,仔细分析,也是一种从孩子兴趣角度出发的举措,因为这可以减少孩子被狗咬伤的危险,实用性也非常强。

据统计,英国儿童中近一半人在成长过程中曾被狗咬,其中7岁以下的孩子危险最大。因此,教会孩子正确理解狗的身体语言,可以减少被狗咬的危险,避免给孩子留下身体的或精神上的创伤。

比如孩子最常犯的一个判断错误是把狗呲牙“威胁”视作狗在“微笑”。5岁以下的儿童更容易往狗身上靠,以便近距离地看狗,这增加了儿童被狗咬住脸和脖子的危险。

英国林肯大学日前推出了一套互动影碟,在与孩子们的趣味互动中,教会如何读懂狗的身体语言,正确判断狗的意图。这套叫做《蓝狗》的影碟中展示了狗可能感觉受到威胁、做出攻击性反应的典型情景,比如孩子的脚碰到狗爪子或把狗从沙发上推下去。观看影碟过程中,孩子们要做出判断选择,然后影碟会显示“安全”和“不安全”举动之间的不同。

在德行中学艺

在英国华德福学校,各式各样的手工课也穿插在不同年级的课程当中。华德福教育的观点之一是孩子的成长过程对应人类的意识进化过程,通过不同年级,不同难度循序渐进的手工课,使学生体会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比如手工课的材料,要求从动物身上的毛皮开始,比如毛线;到植物制品,比如木头;最后是矿物制品,比如铁。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织毛线,中年级的学生做木工,高年级的学生学习打铁做工具。从用双手工作开始,到用手工工具,最后才是机器。学习的过程从自然原材料到加工过的材料,原则上不用化学合成材料。

在木工房里,有的学生做木勺,有的做小木船,有的做小木鱼,大家的作品和进度都不同,却都全神贯注地让木头在指间发生变化。有意思的是,他们所用到的工具,大多都是自己做的,比如木刻刀。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习一门手艺的同时,学校也从一些细节上完善了品德上的教育。木工课上,用过的砂纸不能随便扔掉,用小刷子轻轻刷去砂砾中的木屑后继续使用,直到砂纸被磨平,并且经过老师的同意后,才能扔进垃圾桶;下课后,学生们需要主动地把工具和手工作品放回原处,把桌上和地上的木屑清扫干净才能离开。

另一方面,学生们彼此互相学习也是重要的收获之一。由于每个人对形式和色彩的喜好不同,没有一件手工作品是完全一样的,无论是做里拉琴,还是木勺,都能从彼此的作品中获得灵感,也从彼此的失败中吸取教训。

集中注意力,从嚼口香糖开始

口香糖是一种能带来美妙味觉,但处理不当非常难缠的东西。你不能体会在课堂上嚼口香糖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吧?这种被大多数课堂明令禁止的东西,却被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所名叫沃尔肯施旺特的小学搬上了校规,那里的学生被允许在课堂上嚼食口香糖,前提是要遵守一些嚼食口香糖的规矩。

“沃尔肯施旺特小学的学生不仅仅能够在课堂上大嚼口香糖,另外根据学校方面的建议,他们还应该经常有规律地做咀嚼的动作。”校长汉斯・达施表示,趣味教学最基本的前提是孩子们愿意到学校上学和他们在学校里会感觉到非常舒服。基于这个理念,他的学校里允许学生们上课的时候嚼口香糖。这样,不但使学生们能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的认知能力,还有益他们的身心健康。

这样看似奇葩的考虑不是突发奇想蹦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理论之上的。有研究表明,嚼口香糖的同时能够刺激大脑的活动,以此达到集中注意力的目的。因为当人在咀嚼的时候,位于脑干的维持觉醒的部位会不断受到刺激,从而使更多血液流向大脑,促使人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效率提高。除此之外,嚼食无糖的口香糖还有助于牙齿和口腔的健康,特别是在饭后没有条件刷牙的情况下。因此,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嚼口香糖的举措不仅得到了德国巴伐利亚州教育部的支持,也受到了巴伐利亚州牙齿健康协会的欢迎。

不过,学生们嚼食口香糖还是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在课堂上嚼口香糖的时候必须闭上嘴,不能发出声响,更不能吹泡泡;其次就是食用过的口香糖不能随处乱扔,必须粘在纸上,扔到垃圾箱内。

夏日炎炎,来一场冲浪教学吧!

炎热夏天的到来,去海边来一场冲浪比赛是最惬意不过的事了。在美国,很多学校里面专门开设了冲浪的课程,一般10~12岁的孩子就开始学习冲浪了。

通常情况下,冲浪教学是从人身冲浪的训练开始。在熟悉水性后,学生们分成六七个人的小组,在没有冲浪板的情况下,先游泳离开海岸去等待较大一点的海浪,当海浪冲向海岸时,以侧身游向海岸。当学生游到浪峰上,老师则要求学生屏住呼吸脸朝下,背部拱起,将手放在大腿旁,让海浪将身体冲向岸边。当海浪消失时,把双手张开以减缓速度。

而利用冲浪板的学生,需要把腹部趴在冲浪板上,划到海浪成型的地方。当大浪开始冲向岸边时,奋力划到海浪前面,在海浪开始冲击时,迅速站立在冲浪板上,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以改变身体重心来驾驭冲浪板横过波面。

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还会进行分组比赛,既锻炼了学生的冲浪技巧,也在竞技过程当中激发了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