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说文通训定声》“工”部字声符表义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说文通训定声》“工”部字声符表义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音归属古韵十八部,把同一声符孳衍的字联缀在一起,书中形声字的声符不仅表音而且表义。本文试图对《说文通训定声》“工”部31个字的声符表义情况进行探究,经过分类归纳,发现声符“工”有五种义素:大、孔、进行、颜色、横。

关键词: 声符“工” 表义 形声字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以谐声声符为纲,按音归属古韵十八部,把同一声符孳衍的字都联缀在一起,完全打破许慎《说文解字》“分别部居,据形系联”的体例,创造了“以声为经,以形为纬”的编排体例。该书形声字数量可观,其声符不仅表音而且表义,记录了词的源义素。

《说文通训定声》声符为“工”的字包括:江、杠、仜、缸、项、红、虹、工、功、攻、巩、玒、讧、贡、空、釭、扛、瓨、邛、 、 ,由“工”组成新声符而形成的形声字,包括鸿、控、鞏、桏、涳、鸿、蛩、椌、銎、 等。本文试图对《说文通训定声》“工”部字分类归纳,以探究声符表义情况。

一、工、功、攻、贡、讧、邛、控、鞏,声符“工”皆指“劳作”

工,手工业劳动者。《周礼·天官·大宰》:“五日工事之式。”注:工,做器物者。《谷粱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名: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注:工民,巧必劳手以成器物者。

功,本义为功绩、功业,《说文解字》:“以劳定国也,从力从工。”《国语·齐》:“相陈以功”注:功,成功也。《汉书·高祖功臣年表》:“用力曰功”。形符“力”,《说文解字》:“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声符“工”指“劳作”。

攻,本义为攻打、打击,《说文解字》:“击也。”《广韵·东韵》:“攻,攻击。”《集韵·送部》:“攻,战伐也。”《史记·刘敬叔通传》:“攻苦食啖”,集解:“犹今人言击也。”攻的形符“攴”指击打,《说文解字》:“攴,小击”,声符“工”指劳作。

贡,本义为进献,《说文解字》:“献功也”《广雅·释言》:“贡,献也”蔡深集传:“贡者,下献其土所有于上也。贡的形符“贝”指古代货币,声符“工”指劳作。

讧,溃乱,《说文解字》:“溃也。”《玉篇言部》:“讧,败也;溃也。”《诗·大雅·召旻》:“天降罪罟,蟊贼内讧。”孔颖达疏:“从讧字从言,故知讧者是争讼相陷入之言。”讧指以言语相斗。形符“言”指说话,《说文解字》:“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声符“工”为动词,指劳作。

邛,本义为地名,引申为劳,《尔雅·释诂一》:“邛,劳也”《诗·小雅·巧言》:“匪其止共,维王之邛。”郑玄笺:“邛,劳也”形符“卩”,《说文解字》:“瑞信也,守国者用玉卩”,声符“工”指劳。

控,本义为拉开弓弦,《说文解字》:“引也,从手空声。”段玉裁:“引者,开弓也。”《西都赋》:“弦不再控”即拉开(弓弦)、操纵控制。《诗·鄘风·载驰》:“控于大邦,谁固稚极”朱熹注:“控,持而告之”。控的声符“工”指动词,劳。

鞏,用皮革束物,《说文解字》:“以韦束也,从革巩声。”《尔雅·释诂》:“鞏,固也。”《诗》:“瞻卬无不克鞏”。鞏的形符“革”指加工去毛的兽皮,声符“工”指动词进行。整理如下:

这组形声字中,“工”的声符与“工”本义有关,由“工”的名词性含义“手工业劳动者”过渡到动词义,指用工具进行劳作这个动作,是一种词性的迁移。

二、工、巩、扛、杠、桏、涳,声符“工”皆指横

工,《说文解字》:“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说文解字注》:“直中绳,二平中准,是规矩。”从其形来看,工的意思是:巧饰有规矩。

巩,《说文解字》:“袌也,从凡工声。”《广雅·释器》:“巩者,对举也,故所以举棺者谓之輁轴。”声符“工”指横。形符“凡”指概括之辞、纲要,《说文解字》:“最括也,从二。”声符“工”指横着。

扛,用两手举重物,《说文解字》:“横关对举也,从手工声。”《说文解字注》:“凡大物而两手对举曰扛,项羽力能扛鼎”《广雅·释诂》:“扛,举也。”扛的形符“扌”,《说文解字》:“抬举重物,碰损”,声符“工”指横。

杠,床前横木,《说文解字·木部》:“杠,床前横木也。从木、工声。”《急就篇》云:“奴婢私隶枕床杠。”《仪礼·乡射礼记》:“杠长三仞。”“杠”形符指树,木本植物的通称,声符“工”的含义:横。

桏,本义为木名,《说文解字·木部》:“椶椐木也,从木邛声。”《马融·广成颂》:“柜柳枫杨。”段玉裁注:“合二木为名。”因木为横直之状,故声符“工”的含义:横。

涳,《说文解字》:“直流也,从水空声。”《集韵·送韵》:“涳,水直流。”形符指河流,声符指直、横。整理如下:

这组形声字中,“工”的声符含义从“工”的形符上下两平、中间一直的形体特征迁移而来,有具体的形态引申为抽象含义“横”。

三、江、仜、项、 、缸、瓨、玒、鸿、 、蛩,声符“工”皆指“大”。

工,见纽东部。《说文解字》:“洚水也,从水共声。”“洪”,匣纽东部,《尔雅·释诂上》:“洪,大也”,“工”和“洪”音近义通,故“工”亦有“大”义。

江,本义为长江,《说文解字》:“江水也。”引申为大河流,《书·禹贡》:“九江孔殷。”“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声符“工”的含义有大、丰富。

仜,大腹、体肥,《说文解字·人部》:“仜,大腹也,从人工声。”仜的形符“亻”指人,《说文解字·人部》:“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像臂胫之形。”,故声符“工”指大。

项,本义指脖子的后部,《说文解字》:“项,头后也,从页工声。”引申为肥大,《诗·小雅·节南山》:“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毛传:大也。“项”的形符“页”指头,《说文解字》:“页,头也。”,故声符“工”指大。

,《说文解字》:“鸟肥工 也,从隹工声”。段注:《诗传》云大曰鸿,小曰雁,当作此字,谓之肥大者。” 指鸟肥大。形符“隹”,《说文解字》:“隹,鸟之短尾总名也”,故声符“工”含义为“大”。

缸,古代陶制容器,一种长颈器物,《说文解字》:“缸,瓨也,从缶工声”,《说文解字注》:“瓨,似罂,长颈,受十升。”缸的形符“缶”指瓦器,《说文解字》:“缶,瓦器所以盛酒浆。”声符“工”指大。

瓨,长身的瓮坛,《说文解字》:“瓨,似罂,长颈,受十升。”颜注:“瓨,短头长身之嫈也。”《史记·货殖传》:“醯酱千瓨。”瓨的主要意思是:一种长颈的器物。形符“瓦”为用土烧制成的器物,《说文》:“土器已烧之总名”,故声符“工”指大。

玒,玉名,《说文解字》:“玉也,从玉工声。”《集韵·江韵》:“玒,玉也。”《玉篇》:“珙,大璧。”《说文解字》:“玉,石之美。”玒的形符“王”即玉、璧,声符“工”指大。

鸿,本义为鸿鹄即天鹅,《说文解字》:“鸿鹄也,从鸟江声。”《诗》:“鸿飞遵渚”,郑玄笺:“鸿,大鸟也”,《易·渐》:“鸿渐于干。”虞翻注:“鸿,大雁也。”鸿的形符“鸟”指尾羽长得飞禽,《说文》:“长尾禽总名也”,声符“工”指大。

,《说文解字》:“水边石也,从石巩声。”《广韵·腫部》“水边大石。”蛩,本义为古代传说中的大兽,《说文解字》:“蛩蛩,兽也,从虫巩声。”《海外北经》:“北海内有素兽焉,状如马,名曰蛩蛩。”形符“虫”指一种兽,声符指大。整理如下:

这组形声字中,根据“音近义通”原理,“工”声符含义与“洪”相同,表示大。

四、空、釭、銎、椌,声符“工”皆指“孔”

空,本义为孔、穴,《说文解字》:“竅也。从穴工声。”《说文解字注》:“今俗语所谓孔也,天地之间亦一孔耳。”《汉书·张骞传》:“然骞鑿空,”师古曰:“空,孔也。”“空”的形符“穴”指土室,《说文解字》:“穴,土室也”,声符“工”指孔。

釭,本义为车毂口穿轴用的金属圈,《说文解字》:“釭,车毂中铁也,从金工声。”《释名·释天》:“釭,空也,其中空也”《说文解字注》:“凡空中可受者皆曰釭。”釭指车毂中之孔。形符“金”指金属总名,《说文解字》:“金,五色金也”,声符“工”指孔。

銎,斧头上装柄的孔,《说文解字》:“斤斧穿也,从金巩声。”王筠曰:“空即孔字,”《玉篇》:“斤,斧空也”《说文解字注》:“穿者,通也。谓斤斧之孔,所以受柄者。”形符“巩”,《说文解字》:“巩,袌也”,《说文解字》:“凡,持也”,声符“工”指孔。

椌,古代打击乐器名,《说文解字》:“柷,乐也,从木空,会意,亦声。”陆德明释文:“椌,柷也。”按:木兄曰椌,椌形如桼桶,方二尺四寸,深尺有八寸,中有椎柄,令左右击作音,所以止乐者也。形符“木”为乐器材料,声符“工”指孔。表格如下:

这组形声字都为东部字,是同源词,即“孔”。

五、虹、红、 ,声符“工”皆表示颜色

虹,彩虹,《说文解字》:“虫带蝀也,状似虫,从虫工声。”《礼记·聘义》:“气如白虹。”《西京赋》:“亘雄虹之长梁。”虹的形符“虫”,为古人视彩虹为一种虫,声符“工”与颜色有关。

红,本义为浅赤色的帛,《说文解字》:“帛赤白色也,从纟工声,南方间色。”《广雅·释器》:“纟原谓之红”。《论语》:“红紫不以为亵服。”红的形符“纟”,《说文解字》:“细丝也,象丝之行”,声符“工”与颜色有关。

,《说文解字》:“陈臭米。从米工声。”颜古曰:“粟久腐坏,则红赤也。”桂馥义证:“米久则红也。”《说文解字》:“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指陈臭米。声符“工”指红,红米即腐米。这组形声字中,“工”的声符指颜色。整理如下:

汉字孳乳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在记录源词的源字的基础上增加义符造出分化字来记录派生词,在这类形声字中,声符是由源字直接转化成的,具有指示源义素功能,这种源义素即派生词的构词理据。《说文通训定声》中,源词“工”在分化出“江、杠、仜、缸、项、红”等派生词的过程中,本文归纳出的“工”的五种义素“大、孔、进行、颜色、横”就是由源词带给派生词的一种“传承信息”。

参考文献:

[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向光忠.说文学研究[M].武汉:崇文书局,2004.

[5]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