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名字》的名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名字》的名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让我告诉你,这部戏的名字叫做《名字》。这部名字叫做《名字》的戏总会联系着一个叫做约恩・福瑟的名字,这个叫做约恩・福瑟的名字常被人和一个名字非常响亮的奖项一同提及,而这个名字非常响亮的奖项来自于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这个广为人知的叫做易卜生的名字……

够了。这简直是一串名字迷宫,每个名字都是一个路径的暗示(或者是诱惑?)。仿佛你必须依靠这些名字,你才能面对这部戏剧。不是吗?假如你依旧不知道易卜生这个名字,没关系,还有一连串名字等着你,你总该知道曹禺这个名字吧?还不知道,那《雷雨》这个名字呢?濮存昕这个名字呢?名字层层递归,直到你恍然大悟,发现某一个名字是你所熟悉的,于是你试图逃回出口,最后回到这部名字叫做《名字》的戏。

这一切像猜谜游戏,唯一不可能成为答案的是谜面本身。和所有谜语一样,在福瑟的《名字》中,唯一丧失的便是名字自己。各种各样的名字就像完全不负责的旅行向导,把你带到戏中以后,忽然失去行踪。你可能会很茫然,试图从戏剧的本身中去抓取某些本应出现在一连串名字之后的东西。

在走进剧场的时候,观众确实会抱有各种期待。然而其悖论在于,这种期待越是得到满足,观众反而越失望。他们期待着被虐待,期待着被不断地打破期待。尤其当这部在场外就已经拥有各种强烈暗示的戏,不同的观众显然抱有各自的遭虐欲求。同时,他们会对每一个和“名字”有关的细节过分敏感,像盯着魔术家的手。

戏开场了,小情人正在抱怨,他们回到了多年未归的家,却充满着冲突和紧张,然后不同个性的家庭成员逐一亮相,而彼此间却总有着显而易见的――疏离感。对,疏离感,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在所有西方艺术史社会史文学史戏剧史哲学史中,这个词被无数次地提及,它几乎成为了整个西方现代派的一切作品的基本标签。卡夫卡、布莱希特、艾略特、萨特、加缪、尤奈斯库、贝克特……在大学文学系的试卷上,用疏离感来描述现代派大体不会错。远行的归人,家庭冲突,人和人之间的疏离,从卡夫卡到贝克特,这一切已经得到很充分的展示和描述。

假如这种疏离感是一道线索,那么此前的“名字”能够很轻松地被纳入戏的意义系统。因为名字意味着一种指涉,意味着对对象加以表征。而现代派的最重要特征便是这种表征联系被切断。所说的,便不是所说的;所是的,便不是所是的。卡夫卡的主人公去寻找城堡,他是找不到的;萨特的人们在交谈,实际上在独语;贝克特的流浪汉在等人,也是不可能等到的。这是现代派最主要的修辞术之一,“名字”当然也将如此。于是男主角果然不负众望地说出了那句台词:

“他甚至都没有问我的名字!”

是的,不会问你的名字,无数现代派的先驱们都已经剧透给我们。你将会微不足道,你将会被消解,你的爱情,你的生活,甚至你的存在本身都有可能被消解,对你的折磨才刚刚开始,不必激动。

接下来,他们在一切意料之中,讨论起婴儿的名字,男主角发表了一通关于生命和交往的宏论以后,开始默默读书。这仍旧不令人意外,因为所有向现代派先驱致敬的符号都已经促使观众用寓言的方式、用隐喻的方式、用象征的方式来理解这部戏,而不是一个熟悉的故事。纵然角色们开始说一些漫无边际毫无意义的话,都没法让观众们感到陌生,在《等待戈多》和《秃头歌女》里,他们早就经受过磨练啦!

现代人的口味越来越重,因为他们什么都吃过,他们善于在各种细微的表征中觉察作者的魔桶里究竟藏着怎样的宝贝。而一部需要对现代观众构成审美挑战的戏剧也无疑是困难的。正如这部一连串的“名字”所勾勒出的《名字》,舞台和观众之间的紧张张力已经越来越松弛,而默契感也越来越稀疏。就这一点而言,却和戏剧中所表现的“名字”缺失不谋而合。

“名字”意味着阐释,暗示着和其他“名字”之间的关联。然而《名字》却拒绝这种关联,舞台上和舞台下的每一个人都像那名可怜又颇可笑的男主角,被“抛入”了一个难以摆脱的困境。这种困境来自于哪里,或许连他自己也闹不清楚。那名可疑的腹中胎儿仿佛是整个世界的第一推力,它尚未诞生,但它已经存在,在它的策动下,这对情侣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里。它暗示着一个未知的未来,它貌似主宰了这个家庭将来的命运,然而它却没有名字。“命名”,这是一个神圣化的仪式,而父母都期待能用祖先的名字为这名婴儿命名,或许意味着对于传统家庭的想象?或是对当下家庭冷漠现状的抗议?但无论如何,命名依旧没有完成。那种巨大的痛苦和不安的根源始终是一件躁动的,但又难以名状的事物。

这是符合现代生活景象的。和所有现代派作品一样,《名字》不像古典戏剧那样营造幻觉,相反,它更愿意把生活视为幻觉,并扯掉那些幻觉,像电影《黑客帝国》一样,把实相展现出来,即使实相很残酷。“名字”形成了现代人之间唯一的区隔,人和人之间唯一的差别所在。抛开名字,这个人究竟是谁,已经没有关系。男主角始终低头读着书,丝毫不理会女主角的情感和言谈。这一景象是对这个家庭表示不适的反应,但更像我们当下处境的常见景象。譬如说,要是把书换成手机呢?

在戏的最后部分,来了一个和整部戏基调格格不入的人。他是女主角的幼年伴侣,他性格爽朗外向,他调整了所有人的气氛,他和尴尬的男主角形成了对照。最重要的是,这个人有名字,他的名字始终在整个剧情内贯穿着。他是男主角的反题,也是现代社会的反题,他更像一个人们在梦想中的,遥不可及的对象。是情感对象,也是欲望对象。他的存在,让现代人神往,这种神往以记忆的方式表现出来,仿佛过去曾经发生过爱恋,仿佛很美好。然而现代人很清楚,这种情感和欲望只能想象而无法企及,因为她的腹中已经怀上了那个无可名状的,灾难性的现代胎儿。

倘若我们做出这种象征性的解释,那么整个符号结构就呈现得非常清晰。和大部分现代派作品一样,这部《名字》是对于现代性的某种控诉。然而实际上也并非局限于如此,其他的解释方案同样合适,毕竟一切阐释都是对某个奇诡名字的阐释。有的观众会将其视为一部沉闷的家庭伦理剧,或者描述现代情感主题的戏剧,或者其他?不打紧,因为这本来就是一部名字叫做《名字》却讲述了一个没有名字的戏,你可以用自己的命名方式给它按上所有的名字。

除了《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