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分析新的走势 研究独特规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分析新的走势 研究独特规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持续6天的“第三届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于2009年11月初落下帷幕,精彩纷呈的剧目展演被广大观众赞誉为视觉的“盛宴”。笔者认为,这次大赛对当前全国小戏小品的发展走势提供了最新信息,陕西今后要进一步搞好小戏小品创作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一、认真研究当前小戏小品的新走势

1 形式多样化

这次大赛的21个小戏囊括了吕剧、徽剧、锡剧、二人台、山东渔鼓戏、淮海戏、京剧、云南花灯、陕北说书剧以及话剧等16个种类,剧种之丰富超越了历届大赛。其中,山东渔鼓戏《追龙缸》(郑板桥系列小戏之一)的上演,据说救活了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的该剧种;而晋北小戏《九品官上树》,则是以二人台的唱腔为基础创立的一个新剧种。这表明,小戏呈现出向多样化方向拓展的趋势。

参赛的24个小品也与以往多为话剧小品、形式较为单一有很大不同,舞台呈现更加多姿多彩。从艺术形式上讲,有话剧小品、音乐小品、歌舞小品、曲艺小品、寓言小品、形体小品等;从美学样式上讲,仅喜剧而言,就有幽默小品、讽刺小品、滑稽小品、机智小品、怪诞小品、荒诞小品等,可谓百花齐放,令人大开眼界。

但是,追求形式的多样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戏剧最根本的元素――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纵观获得优秀剧目奖的10个小品,仍以传统戏剧结构的样式为主,除合情合理或夸张而不失真实的剧情、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之外,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思想内涵是这些作品获得成功的一个共同点,这为我们今后的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

2 人物个性化

如何在30分钟(小戏)和12分钟(小品)的时间内演绎一个有独特意味的人生故事,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小戏小品的创作者们似乎都在探索这样一条路,那就是寻找人物与剧情相交叉的个性化的闪光点。

小品《私房钱》中,三个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以不同方式存有私房钱,作品在街头的取款机前这一规定情景中,很有层次地将三种私房钱的存法、动机以及被曝光的过程像剥笋般地层层展示出来,并将人物与剧情巧妙地编织、交叉在一起,达到了一种互为因果的有趣互动的效果。小品《珍爱一生》通过幕后一次车祸中男女两名伤员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一个性化的闪光点,引出场上男伤员的妻子与女伤员的丈夫笑料迭出的斗嘴。素材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作者们用喜剧化的夸张手法将这对男女对待所谓“婚外情”(实为误会)的神经质表现,处理得既令人捧腹又耐人寻味。再加上为两位伤员治疗的医生,在不经意间受其启发,幡然醒悟的超敏感反应,更可谓增光添彩的神来之笔。

3 悬念含蓄化

这次比赛给笔者留下的一个突出印象,就是艺术家似乎在跟观众进行一场场博弈的智力游戏。其“核心竞争力”就是:看谁能把“谜底”埋得深,藏得巧,破得机智。评剧小戏《红豆》一开场,男主人公便十分突兀地道出这样一句旁白:“‘她’走了,我不能告诉女儿南枝,但我一定要马上告诉‘她”’。两个“她”,使观众顿时坠入五里雾中;一个悬念,将其观赏积极性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女主人公出现后,对“她”的悬念解除了,新的悬念又应运而生。全剧悬念迭出,层层递进,环环相套,互为因果,而且从剧情进展中自然流出,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享受。

如果说,《红豆》的悬念观众浑然不知,部分人物却了如指掌,那么,陕西省剧协选送的陕北说书剧《老憨照相》则恰好相反:老憨的妻子人到中年,生活富裕了,也想学城里人浪漫一把,希望跟丈夫补照一张婚纱照;老憨观念保守,坚不肯从,于是妻子和开影楼的女儿便设计将老憨“骗”进圈套,遂使合影成功。在这里,观众虽对母女欲设计“骗”老憨的举动心知肚明,但又期待看老憨如何走进圈套。“戏无定法”,悬念亦无定法。全知全能的人物固然可以让一无所知的观众带着悬念对剧情发展和人物命运充满期待;相反,全知全能的观众同样也可以带着悬念眼看着一无所知的剧中人如何一步步地“入套”和“解套”。前一种悬念的核心在于让观众静观“未来的结局究竟如何”,后一种悬念则在于令观众且看“人物和剧情究竟如何走向已定和已知的结局”。

4 审美现代化

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戏曲如何与现代接轨,已有近30年历史(从1980年代初算起)的小品如何适应2l世纪观众的审美情趣,这是一个讨论了多年的老话题,在本次大赛中对此有了新的探索,甚至出现了某些突破。从评剧小戏《红豆》中写意的钢琴布景、演员背对观众无实物表演的弹奏,到形体小品《我脑海里的橡皮擦》对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大胆尝试,均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二、要认真研究小戏小品的内部艺术规律

1 戏剧元素与非戏剧元素的融合。从本届大赛看,多数作品牢牢地把握住戏剧这一小戏小品的核心元素,与此同时,又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为其注入了诸多非戏剧的元素,如音乐、舞蹈、曲艺、寓言、漫塑等,使小戏小品的形式和手段更为丰富、生动,更加富有表现力。如何使核心元素与非核心元素有机、科学、合理地融为一体,这是陕西省小戏小品克服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的重要课题。

2 喜剧与非喜剧比例。本届大赛中喜剧作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即使正剧也不乏喜剧的佐料。这表明:从艺术家到观众,都出现了一种对“喜剧化”的趋同倾向。陕西省素有“喜剧之乡”的美称,1986至1996年先后举办的八届“全省小品电视表演赛”中,七届是“喜剧小品”,只有第二届为配合央视举办的全国戏剧小品比赛,才更名为“戏剧小品电视表演赛”。以上背景显示了喜剧艺术的群众基础和持续力度,也为我省明年即将举办的第三届小戏小品大赛提供了新思路一突出喜剧类型,甚至以喜剧为主。

3 小戏与小品的区别。陕西省前两届小戏小品比赛的划分标准为:“小戏”特指戏曲,而“小品”则专指话剧。从本次大赛看,21个“小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小话剧,而24个“小品”中也有较大比重的非话剧样式,如前述的音乐小品、歌舞小品、曲艺小品、寓言小品、形体小品等,此外还应包括戏曲小品。小戏与小品的主要区别并不在于量的差异(30分钟与12分钟),而在于质的不同:小戏是对生活的“缩微”,小品则应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断甚至瞬间,而不应是对小戏的进一步“缩微”。那样会使小品成为“小小戏”,从而就会失去“小品”独立存在的价值。

三、要不断探索组织小戏小品赛事的科学方法

1 专业与业余的分与合。本届大赛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三场小戏比赛,对专业与业余未加区分;而三场小品比赛,却将专业与业余分成两组进行选拔。这种做法所造成的结果是:小戏比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戏曲剧目,专业与业余剧团的唱念做打水平十分悬殊,放在一起评比显然有失公平;而小品比赛中,业余组的编剧及演员常年“深入”生活第一线,与火热的现实生活“零距离”接触,整体水平往往超过了专业组,将二者分开来评选同样有失公平。鉴于这一教训,建议我省2010年的比赛可否颠倒过来,即小戏分专业与业余两组进行选拔,小品不加区分。

2 原创剧与改编剧分开评比。这次大赛中,有些改编剧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例如晋北小戏《九品官上树》、二人台《摘花椒》、淮海剧《回娘家》均获优秀剧目奖。但这种改编中的“创造性”跟原创相比毕竟有所区别,放在一起评选似乎也有失公平。基于鼓励创作的目的,我省是否在明年的第三届大赛中将原创剧与改编剧分开评比,并将这一规则提前公诸于众,以促进剧作家们的创作激情,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和才华投入到原创性作品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