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有效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有效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慨:学生啊,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同样的题目过两天变化一下条件,他们还是按照原来的题目来做!他们究竟是怎么了?怎么这么粗心?

实际上,这不是粗心问题,而是审题不清的问题。针对这一普遍存在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去解决呢?

一、口眼手多器官联动

面对一个问题,我们要通过朗读题目、观察题目中的文字与图片条件、用手在重点字句上点点画画等多器官参与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审题

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 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先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再算一算。对于这个题目,有的同学只是粗略看一遍就开始做,结果是只完成了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而把第二个任务“算一算”忘记了。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看题目要求,只是按照习惯,把题目当成普通的计算题来做,而把估计这一任务忘记了。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差错,就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

在此基础上,要想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低年级题目大多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我们还需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比如低年级的数学问题中,有许多实际问题的信息需要到情境图中数一数得到。正确数数是低年级学生必须掌握,也是最容易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如果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往往会出现数错的现象,从而导致解题错误。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留下痕迹数数”,即有顺序地数,边数边作记号,帮助学生达到正确数数、仔细审题的目的。

二、强化概念的理解

数学问题中往往涉及许多概念,要想顺利审题,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概念教学,为弄清题目中关键字、词和术语的含义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比如说:“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25本,比四年级多修补26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26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修补26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26本”,也就是“125本比四年级修的多26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另外,应用题表述中的数学术语也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倍数”应用题“倍”的含义、行程问题“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的行走情景,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进而妨碍数量关系的确立等。

三、杜绝习惯思维的负面影响

在我们审题时,有些错误是因为想当然的习惯思维导致的。比如有的学生在算24×5、69+41时,常常会不加思索地把答案写成100。类似的想当然的习惯思维出错的情况在解答复杂应用题时也不少见。比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参观博物馆,师生一共196名,大游船每条可坐14人,小艇每条坐7人,问需要租几条大游船。很多同学在做这个题目时犯了难,把大游船和小艇都用上了,其实这里根本用不着算小游艇。这都是由于长期形成的那种“给出的条件都用完”的习惯心理习惯干扰、影响的结果。这说明了定势思维在审题过程中带来的不良影响确实值得教师的注意和重视。

四、全面发掘显露、隐含条件

在解答应用题时的审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因为无法正确分析题目中显露的条件和隐含的条件而无法解题,这就要求老师们平时在审题教学中多加引导,注意这方面的训练。比如有这样一道分数应用题: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用了1小时,从乙地回甲地又用了30分钟,这辆汽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学生从显露中的条件知道,速度×时间=路程,很快列出:90×1+90×1/2或者90×(1+1/2)。可是,马上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去时和回来时的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不相等?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我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自己思考。马上有学生说:因为题目中没有说明按原路返回,所以去时和回来时走的不是同一条路,速度不变,从乙地回甲地时走的路比较短。还有学生说:因为题中只说乙地回甲地用20分钟,可以理解按原路返回,但还没有到达甲地,在途中,所以路程90×1/2=45千米。由此可见,解题时学生不仅要看到显露条件,隐含的条件也分析得非常透彻,从而联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可以这么说吧,学会审题,等于教给学生一把解答小学数学问题的锋利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