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有好处大画幅之拍摄纪录片案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有好处大画幅之拍摄纪录片案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过前几期有关纪录片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目前市场主流的大画幅摄影机,这些大画幅,既有照相机35mm规格,也有电影S35mm规格,还有APS-C和稍小一点的4/3系统。之所以都把这些摄影机归结为“大画幅”,其实主要是和传统的广播电视摄像机传感器来比较而形成的概念。

当然,这些画幅比例的摄影机现在已经完全以数字传感器为介质,如果对画质极度苛刻,并执著于更大画幅的影像,传统的胶片摄影机还是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比如IMAX规格的70mm画幅,目前还没用真正商用的数字摄影机,因为,其难以想象的庞大数据量和整个配套器材产业链都不是短时间能够成熟的。

这一次,我们以三部不同风格的纪录片为案例,分析一下它们采用的器材和根据影片风格使用的拍摄手法,希望能给我们的纪录片创作带来一点启发。

超大画幅仍是胶片的天下

上世纪90年代,曾有一部名为《天地玄黄》的大型纪录片震撼世界,依然是那位Ron Fricke导演在时隔20年后,再一次以最新的纪录片《轮回》让影视界叹为观止。这部影片的名字“Samsara”取义于中国语汇,导演用了5年的跨度,走访了25个国家,把生命的意义阐释得颇有中国周易思想的辩证法意味,用轮回的生灵和事物的发展,带给人类最深层的思考。

尽管不同种族和国家地域的文化有所差异,但在生命的轮回路程上,殊途同归。导演并没有使用解说词和画外音,只是利用画面和音乐讲诉故事,铺陈希望。

这部影片使用了70mm规格的大画幅胶片作为拍摄器材,可以说,对于目前世界主流电影的最高商业级别IMAX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普通的35mm规格电影显然无法传递导演所要的丰满的画面信息。

因为画幅的超大规格,加上导演精心选择的场景和极其严格的摄影制作,整部影片的画质令人耳目一新,强烈的细节传达与色彩冲击力,在视觉上,绝对是一场饕餮盛宴。精湛的摄影技术完全符合影片的高端定位。虽然我们可望而不可即,但我们可以用学习的心态来欣赏,看看纪录片的拍摄是怎样比肩各类所谓的商业化大片的。

导演: 朗·弗里克

上映日期: 2012年8月24日(美国)

剧情:《轮回》是一场跨越25个国家的视觉之旅,Ron Fricke花费了5年之间捕捉每种文化中令人震撼的场面,试图建立人类与自然的桥梁。影片的名字“Samsara”来自藏语,Ron Fricke希望借此诠释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全片使用70mm胶片拍摄,才得以保证影像如此细腻丰富的质感。

影片一开始就以宗教的舞蹈切入主题,宗教人物的服饰一般非常丰富的搭配色彩,而色彩的饱满和艳丽正是胶片所能记录的优势所在,浓而不腻的画质、立体的影调让这一组镜头相当诱人。我们使用大画幅的数字摄影机,虽然达不到70mm胶片的水准,但对色彩的表现力也要大大优于普通的摄像机。由此,我们可以在拍摄中,多选择这类色彩厚重的画面,利用电影的美妙虚化景深技术,在层次方面多考究一下,一样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纪录片有多种表现形式,像《轮回》这种大投资的影片,可以掌握的条件更优越,它把想拍的画面极近完美地去记录,而我们小成本的纪录片就不能这么比,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法去努力接近完美,不追求高而大,但要能保证小而精就够了。

这一组火山喷发的画面,从烟雾到岩浆,都用最具质感的影调来传达震撼,曝光力求准确,保证画面的层次,稍欠一点曝光也比曝光过度要好处理一些,如果我们拍摄同类题材,最好使用大画幅摄影机,并一定要打开高动态范围模式,给后期留出足够的余地。

可能我们没机会拍这么磅礴的影像,但我们可以把身边的小溪、流水一样拍摄得细腻精致,这取决于我们的观察力和不断尝试的耐心。

侧光是最好的造型光之一,可以非常细腻而立体地表现物体的质感,而质感,是此物体区别于其他物体的明显特征,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就像这一组镜头,让生死之间的质感瞬间犀利起来,同时,鲜明的对比在侧光下显得更有力量。

拍摄纪录片,是一项辛苦而又充满乐趣的运动。想要拍摄这类美轮美奂的风景,那就要付出大量的体力和精力才能得到。一般来说,拍摄外景空镜头或者大场景的气氛镜头,摄影师都习惯在日出和日落时候动手。因为,只有日出和日落,自然界才会给你完美的侧光,而侧光,绝对是塑造风景的好手段。

侧光、侧逆光等造型能力极强的光线,可以让平面的信息变得很立体,充满了空气的透视,让观众透过平面,感悟真实的环境,而不简单是看一幅画的感觉。

为了后期调色和整体基调的一致性,在开始拍摄这类时间短暂的风光画面之前,就要确定好曝光和色温,然后,尽量让所有画面保持相同或相似的反差比例,影调也不要跳跃,这样,多角度多时段拍摄的画面才可以在后期天衣无缝地剪辑在一起,用连续的优美景致让观众屏住呼吸。

使用摇臂和轨道,在商业电影拍摄中是必不可少的,同样,在纪录片的拍摄中,我们也要用拍商业片的严谨态度对待简单而普通的场景,就像这些小僧人的活动,单调而短暂,摄影师使用了摇臂从风光空镜到人物,从下至上摇摄来完成,这样的画面就活跃起来,慢摇的过程,也是关注心理的一种安抚,防止因为过于静止的画面导致视觉的厌倦与疲惫。

特写,一直是电视所擅长的,早有人说,电视是特写的艺术,那是因为电视画面的分辨率有限,特写可以突出画面的细节。而电影完全不同,电影的播放媒介是巨大的银幕,即使大全景的画面,一样可以让观众看清楚一草一木。那么,在电影画面上增加人物的面部特写,这样的效果会怎样呢?

大家看这一系列遍布影片各个环节的人物特写和近景画面,看上去每个人并没有特别的喜怒哀乐的表情,也没用刻意地表演。但每个人的眼神都清澈透明,每个人的神态迥然各异,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经历的人的面孔来说话,也是一种巧妙的办法。因为电影终究是给人看的,而人看人的时候,透过面部的肌肉和神情,加上彷徨不定的目光,每个观众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同样的画面,不同的视觉领悟,这或许才是导演的真实目的。

由于大画幅的景深比较浅,再利用微距镜头拍摄,就会取得一般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情景,对观众的吸引力就更强。这一组僧人绘画的镜头,就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放大,细节的魅力很好地抓住观众的眼球,这细节,不但有灵巧严谨的绘制动作,还有绘画颜料色彩细腻的影调。

航拍和俯拍是很好的鸟瞰视角,我们视觉上有一个规律,越看不到的画面和视角就越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为我们会觉得很新奇、很有趣,这就大大增加了趣味点。本片中使用了大量的航拍画面,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审视我们的生存环境,体会生活中很多人类活动的震撼力。

一般航拍,可以采用热气球、飞艇和小型滑翔机等,我们大多数纪录片的摄影没有这个条件,那么,可以利用小型的遥控直升机也行,配上小型化的便携式大画幅摄影机,利用广角镜头增加画面的宽度,同样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Ron Fricke导演善于使用奢华的器材进行专业的定格动画摄影,这类摄影画面最大的特色是可以把自然的光影变幻浓缩为数秒的瞬间,让人习惯了悠悠岁月之后,突然之间感到生命的仓促与短暂,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荡漾,对影片的思想更好去领悟。

这几组画面可以说拍得无与伦比的壮丽,当光阴扫描过历史,当日夜变得瞬间更迭,沧海桑田之间,是惊艳动人的年轮,恰恰诠释了轮回的含义。

这样的画面拍摄,可以采用胶片相机的逐格动画拍摄技巧,也可以采用摄影机的降格拍摄技术,也称为可变帧频技术,或者使用间隔定时录制功能。反正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在较长的时间过程,按照一定的时间段抽取一帧画面,最后连续起来,便成了这样的镜头。

拍摄长时间定格摄影,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要保证机位的构图不能变化,整体是一个稳定的框架;

第二,曝光要预先测算好,使用恒定不变的光圈,整个拍摄过程都不能改变,改变的只有光影的照度,这可能需要首先对整个过程的光线进行测量,找出高光时段的曝光率,最后确定使用多少合适的光圈;

第三,如果画面为单纯的风景,就要避免有人员或者其他干扰进入镜头;

第四,整个拍摄过程的白平衡保持一致性;

第五,准备足够的连续拍摄时长内所需要的电源支持。

除了定格动画摄影和定时摄影之外,降格的处理办法还可以采用每秒降低帧率的方式,形成动画感的画面,一般采用12帧/秒以下,可以取得既有相对快动作的效果,又不至于让运动物体过快而失去观看物体的清晰度。

在拍摄夜景流动的车流时,可以使用低于标准播放速度的快门时间,就是用慢快门形成的拖尾效应产生独特的画面风格。慢快门的拍摄中,最好有相对静止的参照物作为对比,动静结合的画面,充满活跃的动感,这时候,虚化的运动物体形成了一股车流或人流,这也是额外组成了另一组动态的元素。

在某些完全安静的环境下拍摄,可以利用光影形成的反差和层次,严谨认真地以拍摄一张完美照片一样的心态来处理,每个画面都是非常优美的景致,辅助以相应情绪的音乐,让画面安安静静地诉说故事,展现时光带来的不可逆的演变。

大家可以看到,这些静态的镜头拍得相当工整,景别大多相近,构图端正稳定,某些静态镜头使用了慢慢移动的轨道和摇臂,柔缓顺畅地与音乐完美融合。

其实,纪录片往往都比较喜欢在人类普遍的认知中寻找刺激点,要么利用自然的炫耀给人享受,要么利用艰辛的酸楚给人思考,或者在历史和现实中追忆与幻想。商业包装的也好,客观记录的也罢,总归看来,纪录片的题材还是相当丰富的。

看完震撼视觉的《轮回》,让我们从华丽嚣张的美轮美奂中走进另一个世界,一个真实朴素的贫民生活。这就是另一部纪录片《Ponte Tower》,这是一部投资很小的比较单纯的纪录片。导演Philip Bloom使用Blackmagic Cinema Camera拍摄于南非约翰内斯堡,在一个荒弃的高层建筑中,住着一群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他们缺少财富,他们忍耐着贫贱的生活,这是一个现实,我们无从说起这个现状的由来和解决办法,纪录片不是说教片,也不是宣传片,或许说,它有着故事片的基因,只不过,这故事太真实了。

还是聊技术吧,这部影片并不长,制作难度也不大,因为拍摄成本限制,导演使用了最简单的基本手法,利用Blackmagic Cinema Camera的小巧便携,使用Sigma 8-16mm、Tokina 11-16mm、Rokina 24mm、Canon 50mm、Canon 70-200mm F4 IS、Canon 24-105mm等多种相机镜头,充分发挥S35mm电影规格传感器的优势,在影调的把握和景深的控制上,让影片质量得到保障。录音系统采用superb Roland R26和Rode NTG2来完成,存储方式使用固态硬盘解决。

纪录片的拍摄也要有较强的设计感,前期摄影师和导演,应该在拍摄之前就已经形成后期要做成什么风格的理念。比如这一系列人物的采访,导演只使用了现场光,不主观改变画面的氛围,哪怕光线有些昏暗,都是真实环境的表现。而构图中,都把主要人物安排在画面的一侧,其目的很明显,就是在另一侧留出人物姓名的字幕位置,字幕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纤细而灵巧,和画面的融合比较恰当。

同时,采访拍摄中为了避免杂乱无章的背景元素干扰,导演使用了较大的光圈加上近景和特写的景别,确保了景深不大,背景与主体的环境关系在虚实之间,主体清晰无误,背景环境又不至于完全虚化掉,这也是S35mm画幅的优势所在。

慢摇镜头的应用在本片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空镜作用,纪录片很多时候的动镜头拍摄,一般移动的速度相对较慢,摇镜头的过程也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慢慢带领观众去体味这环境所衬托的隐喻情节,恰如此时,不用多说,这环境就能直接给人一种压抑、孤独、晦暗和忧伤的感觉。如果使用商业片、宣传片一样过于快速的镜头运动,会和本片的风格很不搭调。可以看出,镜头运动的速度,也要很准确地靠近主题,靠近整片的视觉语言,才能起到最大的作用。

由于大画幅摄影机都可以更换各种镜头,创作视角因此变得几乎让导演可以随心所欲,就像这几组画面:超广角、长焦、中焦等镜头都得到了发挥,而这些镜头的手动对焦也可利用为焦点转换等常规电影拍摄的技巧妥善处理。画面的质感,也超过了传统摄像机,尤其在影调的空间透视上,看上去很立体。

导演也使用了佳能EOS 5D Mark Ⅲ单反相机来拍摄部分风景空镜画面,这一组长时间拍摄的定格延时摄影,利用单反的逐帧拍摄,加一个标准的佳能24-105mm镜头就能完成。曝光使用一致不变的光圈,构图和色温也都是不变的,当拍摄完成全部时段内的画面之后,导入非编系统,以序列的方式进行时间线的组合,就形成了这个日升日落、风云变幻的时光梦境。当然,除了拍摄前进行严格的曝光测量,最考验人的,或许只是长时间忍耐寂寞,在等待中收获结果。

真实的光线,是纪录片画面的典型特征之一,不使用灯光或者尽量少地使用灯光,对于纪录片拍摄来说,也算是一种技巧。因为,纪录片的第一要素是给人真实感很强,尤其人文类别的影片,而巧妙利用不同的真实光线来造型,给人第一印象是用现实在说话,没有伪装和美化。

通过这一组镜头,我们发现,画面的感觉就完全是现实的回放,大家看,浓重阴影透视的楼梯、昏暗低沉的窗户、没有照明的黑暗房间、借助阳光聚餐的集体人物……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展现在画面中,借助大画幅传感器的低照度优势,即使这样昏暗的环境下拍摄,依然可以取得信噪比很高的图像,无需借助打开增益、增加感光度的传统摄像机拍摄模式,从而避免造成画面质量的下降。

不用摄影灯光,只利用自然光和环境光来照明,这是以往摄像机最头疼的事情,恰恰相反,这又是大画幅的先天优势,使用大画幅摄影机拍摄纪录片,这光线的处理就太轻松了,因而,会让纪录片的“演员”更能本色表达,影片的真实的力量大大增加,同时,对被摄人物的干扰也最小,镜头的侵略感很弱,这样的效果比表演性质的镜头要好看得多。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部很简单的小型音乐会的拍摄,这是英国利兹的 O2 Academy中拍摄的 Centre Stage final event ,为马丁儿童收容院筹款的音乐会,现场光线完全是舞台上高反差的聚光灯和投射灯,色彩复杂,光比混乱。

这种场景拍摄,最大的难度是曝光的控制,因为稍不小心,就可能造成高光溢出或者暗部死黑。摄影师使用了索尼F3,利用机身的内置S-LOG伽马曲线,最大动态范围地记录画面信息,尽可能把高光区域进行压缩,暗部保证细节的再现。电影伽马的曲线,能够还原的画面色彩信息也非常丰富,有利于后期对画面进行进一步精细调整。所以,我们看到了这些几乎在强烈的逆光和侧逆光下的人物活动,现场的光线感很强,影片的影调和音乐会一样,具有相当的主观性,要的就是这个真实,这是导演传递给观众的目的。

结束语: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活着”的相册,可能很多故事片、宣传片、电视剧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能记住的不多,但好的纪录片,一定是永远具有观赏价值的,它只能随着社会的变迁,越厚越浓,历久弥新。

影像记录器材的发展,近年来以惊人的速度进步着,大画幅拍摄纪录片的时代来临了,而且,我们不再需要付出更大的资金代价,小成本拍大电影,这个梦想就在眼前。

有关纪录片的设备器材和拍摄技术,我们所共同学习的这一系列内容,只是入门开始之前的热身,相信大家在以后的不断摸索和实践中,会很好地利用大画幅器材的先进和高效,创作出风格独特的纪录片,祝大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