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阮演奏中理想音质和丰富音色的获取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阮演奏中理想音质和丰富音色的获取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音质及音色变化是器乐演奏中表现音乐内容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要获得阮的理想音质丰富音色,首先要确立阮的基本音质和音色,包括确定相对稳定的常用触弦点、触弦角度及入弦度,并注意自然重量的运用与调节,而要寻求理想的音质和丰富音色的变化,则要注意触弦点、触弦角度、触弦指锋、演奏力度等的变化。

关键词:阮演奏音质音色获取技巧

阮属弹拨弦鸣乐器,是我国最古老的抱弹式弹拨乐器之一。在唐代武则天之前,阮一直被冠以“琵琶”、“秦琵琶”和“直项琵琶”等名称,直至唐代武则天时,人们为了褒扬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及其在音乐上所作的贡献,而将其善于演奏的“琵琶”以其名命为“阮咸”,后简称为“阮”,并流传至今。

阮乐艺术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源自秦汉,兴于魏晋,盛于唐宋,衰落于明清,再复兴于当代。建国初期,阮只在乐队中作为内声部乐器使用,其作用只是一种伴奏乐器。后经张子锐、宁勇等广大音乐工作者的努力,对其进行了改革,使之除了应用于歌舞、戏曲、曲艺伴奏之外,还能够应用于乐曲的独奏、重奏与协奏,并且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担任重要声部;同时,新研制的系列阮又可以独立组成富有特色的“阮族乐队”,从而使阮乐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音质及音色变化是器乐演奏中表现音乐内容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同样,在阮的演奏中,如何才能取得较理想的音质和丰富的音色,是每一位习阮者必须着重研究的问题。

一、阮的音响特征

阮的音响特征独具魅力,非同一般。早在古代,文人骚客们就在诗词中对阮的声韵特点作了大量生动的描述。如唐白居易《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落盘珠历历,摇玉bb。……”宋张C《鹧鸪天・咏阮》词中写道:“不似琵琶不似琴,四弦陶写晋人心。指尖历历泉鸣涧,腹上锵锵玉振金。……”((《全宋词中的乐舞资料》,金千秋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12月北京第1版,第224页)赞美非琴、非筝、非琵琶的阮咸情调“凄清”,似珠玉落盘,玉bb,像山间流泉之潺潺细鸣,金玉相撞之锵锵有声。再有宋黄庭坚在《听摘阮词》中曰:“……寒虫催织月笼秋,独雁叫秋天拍水。楚国羁臣放十年,汉宫佳人嫁千里。深闺洞房语恩怨,紫燕黄鹂韵桃李。楚狂笑歌惊市人,渔父拿舟在葭茉……”(《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第一百十六卷・阮咸部》,中华书局缩影本1934年第739册之46页)对阮乐的独特风格与艺术魅力描述得更加精辟、刻划得入木三分,形容阮的乐声如秋天蟋蟀的切切哀鸣,如失群的孤雁唳天;琴声中既有屈原放逐和昭君远嫁匈奴的悲愤哀怨,又有小女儿在内室里呢呢私语,诉说着恩恩怨怨,如紫燕、黄鹂在春芳的桃李花中,嘀呖啼啭的细腻温柔,突然“楚狂笑歌、渔父拿舟”,表达了豪放不羁之情。有了黄庭坚对阮的声韵特色的精彩描述,以至于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评论道:“……以为听琴,似伤于怨;以为听琵琶,则绝无艳气,自是听摘阮也。”再联系起《减字木兰花・赠摘阮者》:“四弦续续,山水依然关塞情;天上新声,谪坠人间自得名。清歌宛转,弹向指间依旧见;满眼春风,不觉黄梅细雨中。”(《全宋词中的乐舞资料》,金千秋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12月北京第1版,第223页)刘敏中《栏花慢》:“……此声何所以,似琴语,更琅然……”;张之翰《听姜惠甫摘阮》:“……一洗秦筝,都来四弦上……”。充分反映出“天上新声”、“清歌宛转”的阮乐声韵的特点:“既似琴似筝似琵琶,而非琴非筝非琵琶,界于而又脱于琴、筝、琵琶之间,具有‘掩抑凄清’、‘无艳气’、‘更琅然’、充满深沉含蓄、文雅清秀之气的独特风格。”(《出谷新莺咽洞泉――阮艺新考》,宁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1年第2期,第28页)

二、确立基本的音质和音色

要获得阮的理想音质和丰富音色,首先要确立阮的基本音质和音色,即常用音质和音色。

确立阮的基本音质和音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确定相对稳定的常用触弦点

琴弦振动的特性,除全振发出基音之外,还有弦的1/2,1/3,1/4,……等各段振动而产生许多的泛音,那是一个复合音。琴弦发音的另一个特性,是每一条弦都有一个“最佳触弦点”。指甲在这个触弦点上拨弦,能使全段及各分段都能够较充分地振动,从而发出一个音质丰满而深厚的复音。这个触弦点至琴码的距离与弦的粗细适成反比,细弦离琴码略近,粗弦则离琴码略远。

由于阮四根弦的粗细不同,各弦最佳触弦点的位置也就各不相同。以中阮为例,第一弦较细,其最佳触弦点一般位于从琴码向品的方向往上移约4.5厘米处;第二弦最佳位置在约5厘米处;第三弦最佳位置在约5.5厘米处;第四弦最佳位置在约6厘米处。一般在这几个触弦点上触弦发音,可以取得较浑厚、通透的音质。初学者,如没有掌握一个基本、常用的触弦点,则容易在演奏中出现触弦点离琴码太远或太近的现象:触弦点离琴码太远,则出现柔软、空泛的音质,缺乏颗粒性和穿透力;如太近,则音质偏硬、偏涩,缺乏阮特有的通透与饱满。在同一条弦上滚奏时,由于食指与拇指有少许的错开,触弦点要求尽量在同一点上,这样音质才能统一。

2、确定常用的触弦角度及入弦度

触弦角度是指指尖触弦运动的轨迹与琴面所构成的角度。它包括触弦时应用指甲的哪一角度、哪一位置触弦。

指甲尖端与弦体接触时的深度,称为“入弦度”。入弦度是阮指弹演奏技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入弦度不当,不但会直接影响到阮的音质,还会间接影响到阮演奏的技术方式与技术水平。

在阮指演奏技术基本音质和音色的奏法中,指尖运动的轨迹与琴面的常用角度是45度,一般都用此角度来训练基本功,且食指一般采用上偏锋,拇指采用正锋触弦;而指甲入弦度稍浅,一般宜控制在指甲长度的三分之一以内。

如在阮指弹扫拂滚技术中,扫四条弦用向下的运动方向时,第Ⅳ弦上的入弦度相对较深,第Ⅲ弦次之,第Ⅱ弦再次之,第Ⅰ弦的入弦度较浅。各弦的发音量是Ⅳ弦相对较强,Ⅲ弦次之,Ⅱ弦再次之,Ⅰ弦较弱。拂四条弦用向上的运动方向时,情况则相反。因此,在扫拂滚中应采用趋向平行的运动方向,拇指和食指的运动方向相仿,四条弦的入弦度相仿,四条弦的发音量就较为均衡,从而达到较好的音响效果。

入弦度与弦体的张力、粗细、指甲锋面、经过弦的速度的变化、手指的运动方向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入弦度的深浅常与手指的运动方向密切相关,尤其在两条弦以上作双滚或扫拂滚时,更为明显。

例8:双滚练习曲(《阮技艺基础训练》,宁勇编著,学艺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第80页)宁勇曲

……

如在第二弦的入弦度上处理不当,拇指和食指的运动方向不相仿,第二声部的音响就出不来,进而影响到和声的效果,双滚练习的质量也将难以达到。

3、自然重量的运用与调节

所谓自然重量,首先是指手臂的重量,即自然臂重,进而是指身体部分对重量的补充和结合。在弹奏中如不会使用自然重量,声音必然就会单薄、肤浅而缺乏表现力。

如演奏动作是垂直方向下去的,自然重量的感觉就比较容易获得。但是演奏阮的时候,横向动作是它的主要方向,因此,较难于感觉到自然重量的作用。

对于重量的运用与训练,应有一个过程。首先是要学会能把手臂的重量全部放下去,即通过肘部、腕部全部作用于指尖上,这时肩、肘、腕部感到自然松弛,作为动作的“主角”――手指,在拨弦时感到轻松自如、富有弹性,每个滚奏的音点音质纯净、无杂音。我们通常讲的“力量很通”,就是指这种现象。

若自然重量运用得当,可以帮助动作松弛、自然、富有弹性。指甲经过弦时手指各关节既有灵活性又有稳定性。能作大幅度的音量变化而音质纯净无明显杂音。

若错误地使用重量,则音质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例如:

①单纯依靠手指动作的力量做音量变化――只知道运用指力,这种错误的用力方法,使得指关节动作僵硬,而由于阮弦较粗,单纯地运用指力,根本无法使弦体得到良好的振动,音质毫无弹性不说,且音量极小,音质干涩、粗糙;

②臂、腕部位动作不自然,使用蛮劲,就会使动作的自然弹性和柔韧性消失,变得笨拙、呆板、不灵巧,从而使音质发噪、发硬、干薄、无弹性。

三、寻求理想的音质和丰富的音色变化

要想获得好的音质与丰富的音色,仅仅靠使用如上所讲的方法去演奏是不够的。在乐曲中,音质、音色的变化是丰富多样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基本音质的发音。如一首乐曲只用一种音色去演奏,即使完整、音质通透,也会使乐曲表现得像一杯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缺乏表现力。音色变化的幅度越大,表现力则越丰富,对塑造音乐形象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音色变化必须服从艺术表现的需要,不能为变化而变化。

取得音色变化的各种手法:

1、变化触弦点

以常用触弦点为中心,根据需要可向上或向下移动触弦点的位置。触弦点向上移动时,复合音中的高频音被抑制,从而减少了高频泛音,而基音则显得更为突出,音色变得空泛而柔和。移动越大,音色变化的幅度越大,但变化最明显处是该音有效弦长的1/2处;触弦点向下移动时,复合音中的低频音被抑制,基音的振幅与音量大幅度减小,音色变得脆亮而单薄。这种变化触弦点的手法,音色变化的幅度大,是音色变化的主要手法之一。在实际演奏中运用最多的是向上移动触弦点的手法。

2、变化触弦角度

常用角度为45度,而在乐曲实际的演奏中,可以用变化触弦角度的方法来获得不同的音色效果。在90度以内,角度越大,鼓腔的共鸣作用也越大,音质就显得浑厚;角度越小(直至与琴面平行),共鸣作用越小,音质就显得单薄。角度的变化决定共鸣的大小、共鸣作用,直接影响到振幅的大小及泛音的多少,从而引起音色的变化。

3、变化触弦指锋

食指可分为正锋、上偏锋、下偏锋、侧锋(上、下边锋),拇指只有正锋与下偏锋。常用指锋为食指采用上偏锋,拇指采用正锋触弦。

这几种指锋,由于指甲接触弦的面积不同,从而决定其各自触弦所发出的音色也有明显的区别。侧锋与弦接触的面积较小,发音较粗犷。摇指一般多用侧锋,有时也用侧锋演奏泛音。正锋接触弦的面积比侧锋大,但较偏锋小,发音较刚坚,偏锋接触弦的面积较大,发音较柔润。

4、变化力度

“力发源于肩背”,右手整个力度的控制都在于臂部。习阮者应尽可能多层次地实现力量控制,从而达到ppp、pp、p、mp、mf、f、ff、fff的效果,无论是需要用整个手臂的重量,甚至结合补充力量来达到fff的强音效果,还是仅用指力的重量来达到ppp的弱音效果,都应如此。但为了音色、音质的通透,不论是力度的大小还是重量用的大小,都应使重量通过臂、腕、指关节等部位作用于琴弦上。

演奏者可以通过以上技术的方式来取得音质与音色的虚与实、软与硬、薄与厚、明与暗、纯与杂、浓与淡的变化,进而使自己在表现乐曲时随心所欲,游刃有余。

主要参考资料:

[1] 宁勇:《出谷新莺咽洞泉――阮艺新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1年第2期。

[2] 宁勇:《阮技艺基础训练》,学艺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3] 苏素筝:《如何取得阮的理想音质和音色变化》,《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4] 徐阳:《跟名师学阮》,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11月第1版。

[5] 魏育茹:《中阮自学入门与提高》,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

[6] 李景侠:《中国琵琶演奏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7] 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8] 金千秋:《全宋词中的乐舞资料》,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9] 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9月第1版。

[10]《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第一百十六卷阮咸部》,中华书局缩影本1934年第七三九册。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