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细化指导,提高积累运用的实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细化指导,提高积累运用的实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的认识就是积累。朱自清说过:“背下来的东西才能像吃到你肚子里的粮食,化为营养;没有背下来的东西,永远不会成为你的营养。”为了引导学生阅读积累,教材课后习题有明确要求学生背诵的精彩段落。老师也经常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积累佳词妙语、精彩段落。这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很多教师组织学生积累时,没有时间和数量的要求。学生选择时不注意思考、贪多、只顾抄写而不追求质量,结果抄写不少,而大脑空空。细细分析,不难发现学生积累主要存在两大误区:第一,目的不明――眉毛胡子一把抓。经常看到学生的作业本上抄着整篇的词语,细看时,发现很多是学生已经熟知的“五颜六色、七上八下”,一看就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写,处于被动状态。第二,不会欣赏――思维定势。翻开学生作业,发现他们积累的词语多是四字词语,语句不是格言警句,就是带有明显的比喻词的比喻句、排比句。说明学生的发现、欣赏能力有待提高,需要老师的指导

一、要使积累有新意,突出重点,提高实效,教师细致指导是关键

1.借用教材要求,提高积累实效

借用教材要求积累背诵的段落,体会其“特点”,引导体会“好”在哪里,明确积累的目的,逐步感悟、欣赏积累的方法。如:《迎接绿色》要求背诵第8自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瓜的藤沿着瓜架爬,最后竟爬到了楼和楼之间的电线上。花,一路黄过去,满楼清香;叶,一路绿过去,鲜嫩滴翠。带着花的丝瓜,惊叹号般地垂着。阳光一照,露珠在叶间闪烁,风一吹,是晶莹的风铃。引导学生欣赏这段富于变换的句式写出了丝瓜的味儿美、色美、形态美,特别是表示色彩的形容词黄、绿活化为动词的运用,表达出丝瓜蓬勃盎然的生机;《顶碗少年》要求背诵最后一段:是的,人的一生是拼搏的一生。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这个结尾段的意义在于采用对比的方法形象说明人生奋斗的哲理,紧扣主题。

2.借交流环节,比较生成,相机指导

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选择积累,学生根据已有思维定势,经常选择熟知的比喻、排比,而对课文新鲜的、有特点的佳句妙段不能很快捕捉到,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择,找出后自己欣赏,然后交流,说出欣赏理由,教师相机指导。如略读课文《迷人的张家界》,近一半的同学选择“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这句描写山峰姿态的排比句;而对于“乘车出张家界市区向东北方向走了一个多小时,虽然群山连绵不断,但却平淡无奇。不料,车子刚转过一个山头,眼前的景色突变,就像顷刻间拉开了巨大的帷幕,托出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这句,没有一个人选择;对“它们纷纷排列在你的面前,向你微笑,向你絮絮低语”这一新鲜的拟人句,仅一名学生作了摘抄。通过组织学生对这几句话的比较、欣赏,学生明白了积累应该是丰富自己记忆库的过程,而不是无限地重复,为此应选择有特点的、新鲜的词句;在交流理由的过程中,学生明白的是表达的方法及效果。所以我们引导学生积累首先要引导学生欣赏、选择,学会取舍,其次就是运用方法快速积累记忆,争取背得滚瓜烂熟,化为己有。

二、积累在学生习作中的运用

只有丰富的积累才能根据需要输出。学生通过熟读背诵,课文中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烂熟于胸,写作时可以得心应手,意到笔随。因此学生的作品其实就像我们读的文章一样经常会出现佳词妙语的运用,教师批阅学生的习作时也经常要夸赞学生的好词佳句,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有的时候因为这些学习活动中我们缺少细致的指导,对“好词佳句”理解运用的偏颇,常常对孩子们的习作产生负面的影响。一是滥用积累,造成习作失真、谎话连篇,形成不好的文风;二是主观上片面追求好词佳句的运用,但不能意到笔随,绞尽脑汁写不出,畏难情绪与日俱增,而愁于习作。

真实是小学生习作的灵魂。小学生的习作能够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述。经常看到学生写作运用好词佳句,这是很好的意识,语文教学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这种“拿来主义”。特别是习作学困生,更应鼓励。然而为了所谓的生动形象,学生写作时常常瞎编造、乱运用,为运用而失真。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特别是学习认真的学生的习作经常是好词佳句的堆砌。一些老师面对学生这样的习作置之不理,有的竟然给予好评。记得一次教学《鲸》的读写练笔指导,学习文章第一自然段的说明方法写一段话。一学生写学校竹林中竹子的粗细:“最粗的有两个人胳膊那样粗,最细的有一个人的胳膊那样粗。最高的竹子有20多米,最短的有10米多。”我很了解此校没有这么高这么粗的竹子,而教师点评时却把它作为好句评价:因为该生学习运用了刚刚学过的用数字法说明事物的方法,且学习了“最大的……最小的……的句式”。教师面对学生运用数字的虚假、不科学置之不理。无独有偶,另一名学生写学校里的一棵大树,介绍大树的粗:“这棵树很粗,三四个小朋友手拉手都不能把它围起来。”教师讲评时居然把它作为佳句欣赏,理由是“运用刚才学习的举例、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写出了大树的树干粗”。下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学校(这是一所新建校)在哪儿有这样粗的大树?”学生无语片刻后,马上向我解释:“我是运用夸张的写法来写这棵树。”原来学生都不知道写说明文最需要的是真实、科学、准确的文风,即使是文学性的散文也一样要真实呀!

经常读老舍、冯骥才的散文,他们的文中又有多少所谓的佳词妙语呢?可细细品来,哪句不是佳词妙语呢?“真好,朋友送我一只珍珠鸟。”读着,多么朴实,可却得到了冰心的高度评价,主要原因大概是这样的描写使作者、读者都能处于一种真实的状态吧。

我经常以说假话与说真话来讲小学生习作练笔引导写真的重要。说假话很难的,因为一句假话好说,但是要让以后说的与前述的不矛盾,说假话要付出多少精力呀,多么小心翼翼才能不被发现呀。可是说真话就不一样了。学生写作练笔也一样,需要前后照应的叙述事件,如果前面编,那么后面还要编,需要描写,那就更难,需要学生多少精力呀,对学生来讲怎么不犯愁呢?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还是应以写作的真实做前提,哪怕一词一句的评价。

各种书报杂志上的“范文”,一经学生的手仿写下来,由于没有“心”的参与,也只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那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眼睛里有作文,心里没有作文,眼睛里的作文也只是别人的作文。所以,在他们心中就很难创造出一篇自己的作文来。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片面地追求语言的“优美”,不是拓展孩子的思维,相反是限制、压抑、强迫儿童的思维,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是揠苗助长。《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就是“珍惜个人的独特感受”,不做作、不虚伪、不矫饰,只有尊重和顺应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内心世界,那么,他们写出的文章也许语言不是最“优美”的,但却往往是最有生命力的、最为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