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误区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误区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成熟的行为。本文从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课堂教学评价、多媒体的运用、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科综合等方面对音乐课存在的几个误区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误区 合作学习 评价 学科综合 师生关系 兴趣 知识技能

误区一:课堂把握欠“火候”

1. 师生关系没有“度”

音乐课程倡导和谐、民主和平等的师生观。某些教师将这种新的师生观理解成想尽办法讨好学生。于是严格成了教师惧而不谈的字眼,教师赐予了学生无上的权力,和学生拉家常讲笑话,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久而久之教师在学生心中毫无威信可言。试想在这样缺乏组织纪律的课堂,学生能自觉地接受美妙音乐的熏陶吗?

2. 基础知识太过“浅”

教学大纲要求淡化音乐技能训练。有的老师就把“知识技能”当做高压线,碰到识谱、节奏、听觉练习,刻意避让。仿佛碰一碰就是违背了教学大纲的理念。其实这样做是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工具性。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时舍弃知识与能力,实质上也是对教学大纲理念认识的偏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除了感性层面上的体验感知,更深层的是要靠对音乐作品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的把握理解中,感受和发现音乐的美。

误区二:合作学习走形式

教学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合作学习”成了流行和时髦。不管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教师都盲目的要求合作学习。

经常在听课时看到教师一宣布小组合作讨论,前两排学生很快回头,四人一组,满教室吵闹。表面看是一片热闹景象,但实际上,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各个学生参与不均衡、不深入。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过程,或者探究不深入,浅尝辄止。小组间缺乏竞争。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更产生不了合作的学习效果。充其量是个低效的小组学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误区三:教学评价无意义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而在课堂中,老师的评价却有着这样的问题:

1.言不由衷,滥用鼓励

虽然新课程提倡对学生要赏识、激励、宽容,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但绝不是否认必要的批评和惩戒。许多教师都非常忌讳批评学生,更不要说去惩戒学生了,害怕一不留心会因批评或惩戒惹出麻烦来。于是,“你太聪明了”“你太棒了”“你真伟大”这样的评价在课堂中不绝于耳。只要回答了问题,都能从老师那里得到“隆重”的夸奖。有的被表扬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好在哪里。这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哗众取宠而又笼统的鼓励缺乏深层次指导,缺乏教育意义,毫无价值可言。学生在听腻了的褒扬中,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失去了对课堂应有的激情和喜悦。课堂带给学生的只能是麻木和迷茫,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批判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对学生夸奖有“度”,适时的给予表扬能激励学生参与的热情和自信心。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实事求是,巧妙引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的评价要客观真心,真诚激励,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2. 评价语言简单空洞

许多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永远只有“唱得真棒”“你真行”“掌声送给你”。这种评价语言单调空洞,充其量也就是为了追求课堂氛围而用的一种并不高明的“作秀”。这样的评价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

教师的评价也不仅限于语言。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眼神、一下抚摸、一片掌声,都能使被评价个体获得更多的心理满足。

误区四:媒体手段显“尴尬”

电教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能为学生创设赏心悦目的学习情境,并以境激情、以境促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率。我们需要多媒体,因此许多老师在多媒体上大做文章。走进使用多媒体的误区:

1. 太依赖,师生成傀儡

听课中,我发现有很多老师一整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歌谱、钢琴伴奏、范唱,甚至连教师的提问和掌声都事先录好了放进电脑,电脑代替了一切教具。教师只要点点鼠标,将自己的主导权交给了电脑,自己隐身成了幕后操纵者。完全失去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交心的机会,失去在课堂中应有的主导地位和人格影响。甚至课件一出错就手足无措,完全成了课件的傀儡。学生的一切活动也跟着课件按部就班,即使学生的回答有所突破和创新,还是得回到教师事先设定的程序上,没有灵活机动性,严重的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2. 太花哨,学生乏探究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有的课件花里胡哨,学生的注意力被与教学无关的声像所吸引,不去体验不去感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课件代替学生的亲自操作和感悟,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探究。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机械的电声乐怎能与人声相比,肖邦的钢琴实况哪里有教师的现场弹奏效果好?这种教师模范作用以及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是任何现代化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教学多媒体仅是我们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是为了帮助教师使教学工作更轻松,而不是更繁琐、更沉重,更不是把使用它当做一个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2]刘靓. 音乐教学三问――对音乐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 中小学音乐教育,157:4.

[3]李爱云. 掀起你的盖头来――对当前音乐本位的认识及其再思考. 中小学音乐教育,1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