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欧陆随笔(之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黑色的亚当与夏娃
蒙地卡罗的海滨花园里有亚当与夏娃的两尊全身铜像。两人均为黑人。亚当个子不高,胖墩墩、傻乎乎的;夏娃也是个胖妞儿,憨态可掬。两人都裸的,下身也没有用无花果叶遮掩。在传统艺术中,亚当与夏娃均为白人,而且还是美男和美女。例如大卢卡斯・克朗切的双联油彩版画《亚当》和《夏娃》,弗朗斯弗罗里斯・维里恩德的油彩版画《亚当与夏娃》,法埃东和阿波罗的油彩布画《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这些绘画中的亚当,身材匀称,风流倜傥,而夏娃则眉清目秀、绰约多姿。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上述绘画都是《圣经》题材作品,而《圣经》是白人的经典,而且《创世纪》纯属虚构。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学家在东非的坦桑尼亚、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地,先后发掘出了约250万年前的大批石器和古人类化石。由于那时的古人类已能制造工具,故被称为“能人”,而“能人”是人属的最早成员。既然学术界公认人类起源于非洲,那么蒙地卡罗的那两个皮肤黝黑、野性十足的人类始祖就是有科学根据的,因而也就显得更真实了。
金色的约翰・斯特劳斯
在维也纳的城市公园里,有“圆舞曲之王”约翰・斯特劳斯的一座纪念碑,公园的拱门内竖着这位作曲家的一尊铜像。作曲家左手托着一把小提琴,右手捏着一支弓,正在全神贯注地拉着一支曲子。这尊雕像不仅是城市公园的一个主要景点,而且是全奥地利的一个重要名胜。
听说雕像原为黑色,后来市政当局采纳了一个日本人的意见,将它从头到脚镀了一层黄金。诚然,以约翰,斯特劳斯对世界音乐所作的贡献,给他用黄金塑一个像也不为过。但我觉得,原来那个黑色的塑像更朴实、更本色。这个金色的塑像虽然流金溢彩,但却未免显得俗气。
佛罗伦萨的“老桥”
多年以前,看前南斯拉夫影片《桥》时,就知道佛罗伦萨的桥非常有名。影片中的意大利籍游击队员萨瓦多尼曾向他的助手班比诺表示,战争结束后要带后者去佛罗伦萨看桥。可惜后来两人都牺牲了。
佛罗伦萨有10座桥,其中以阿尔诺河上的“老桥”(Ponte Vec- chio)名气最大。它的旧址上先后建过3座桥:一座建于古罗马时期,另两座分别毁于1117年和1333年。“老桥”建于1345年。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造型奇特:桥下为三拱,桥面有许多金银匠作坊和店铺,桥上为萨瓦里长廊。它虽然不如一些大江大河上的现代桥梁那么雄伟壮观,但却古朴典雅,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因而显得更为珍贵。
具有诗意的译名
佛罗伦萨有好几个中文译名――佛罗伦萨、佛罗伦斯、翡冷翠。佛罗伦萨译自拉丁语Florentia,佛罗伦斯译自英语Florence,翡冷翠译自现代意大利语Firence,后者是徐志摩首译的。它不仅在发音上最接近于原文,而且颇具诗意。虽然原文为“百合花”之意,译文换了一个形象,但却使人觉得同样美丽。
卢浮宫三宝
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末。最初,它是菲利普・奥古斯特修建的一座名为“卢巴哈”的要塞,藏有皇室的珠宝和档案。经过历代法国皇帝的不断扩建和改建,以及收藏品源源不断的补充,今天它已成为一个拥有40万件收藏品的大博物馆。它的展品分为7大类,即古代东方文物和伊斯兰艺术,古代埃及文物,古代希腊、伊特鲁利亚和古罗马文物,雕塑,工艺品,绘画和书画刻印艺术。此外,为帮助观众了解卢浮宫的建筑历史和演变过程,还设了“卢浮宫的历史”和“中世纪的卢浮宫”两个展厅。从 2000年4月起,又从布朗利博物馆精选出一百二十余件非洲、亚洲、大洋洲和美洲的早期艺术作品供观众欣赏。
卢浮宫的展品件件都是珍宝,即使是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主入口――玻璃金字塔,也是一件建筑艺术的珍品。它高21米,周围有7个水池和一些喷泉。这座现代建筑不仅雅致、美观,与古典宫殿十分协调,而且非常实用,为入口画廊和地下大厅提供了充足的光线。贝氏说过:“建筑设计说来也简单,我认为有三个要点最值得重视。第一是建筑和环境的结合,其次是体形和空间,第三是注意建筑为人所用,为使用者着想。”贝氏金字塔就是这种建筑的一个范例。
据接待人员说,若想把卢浮宫的展品从头到尾仔细观看一遍,约需三个星期;若在每件展品面前停留一分钟,也得一整天时间。由于我们在巴黎的活动安排得很紧,在卢浮宫里只能呆75分钟,因此接待人员给我们精心设计了一条参观路线,即主要参观所谓“卢浮宫三宝”――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和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这些艺术品均为原作,价值连城,可说是精华中的精华,珍品中的珍品。
我们从地下停车场登上博物馆一层,在接受了三道安检之后进入接待大厅,然后几乎是一路小跑,直奔主题。维纳斯雕像位于德农馆一层。关于这个雕像,人们已经非常熟悉了。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这个雕像的复制品。原作是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2世纪晚期)的作品,1820年由一个农民在希克拉德的米洛岛上发现,故又称“米洛的维纳斯”,19世纪时由里维热侯爵送给路易十八。雕像高约2米,用帕洛斯大理石雕刻,这种大理石本身具有光泽,使雕像更显得光耀夺目。尽管维纳斯双臂残缺,但她那端庄的脸庞,匀称的身材和优美的姿态却显示出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因而她的名字成为美女的同义词。我在罗马斗兽场遗址的展览室里看到过一尊复原的维纳斯雕像。作者给女神接上了双臂,左臂向上弯曲,手掌朝外,五指叉开,右臂甩到腹部,手掌朝内,五指微曲,全身作舞蹈状。应该说,那尊雕像也是很美的,反映了作者的一片良苦用心。不过我总觉得,这样做无异于画蛇添足。因为这样一来,观众的想象力就被剥夺了,而对于艺术欣赏来说,接受者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它同样参与美的创造。
胜利女神雕像也陈列于德农馆内。因它发现于萨莫色雷斯岛,故又名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雕像作于公元前190年,高2.75米,同样用帕洛斯大理石雕刻,1863年送给法国。在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名叫尼刻(即罗马神话中的维多利亚),是“勤勉”、“顽强”、“力量”的姊妹。她身上生有双翼,头上戴着桂冠,携带橄榄枝,其使命是给人们带来胜利和诸神的礼物。不过卢浮宫的这个雕像也是个“残疾人”。她缺失的不是双臂,而是首级。我们看到,女神立于船首,强劲的海风吹乱了她的衣衫,但她挺起胸膛,张开双翼,迎着风浪,将船引向胜利。尽管我们无法看到她的面部表情,但我猜想,那一定是充满胜利信心的。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收藏于德农馆二层,它是意大利和西班牙绘画馆中最重要的展品。这幅画前的观众总是最多的。它以前曾一度失窃,为了安全起见,现在给它罩上了一块防弹玻璃,而且在画的前面用绳子拉了一个半圆形的围栏,观众只能站在一米开外观看,而无法贴近它。这幅画并不大,长77厘米、宽53厘米,在达・芬奇的油画中算是较小的。如《圣母子和圣安娜》为168.5×130cm,《岩间圣母》为189.5×120cm。不过,在他的所有绘画作品中这幅画被公认为是最珍贵的。人们认为,它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蒙娜丽莎脸上那种“神秘的微笑”。这种微笑是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这是欣悦的微笑,幸福的微笑。而且,不管你站在画的哪一边,你都会感觉到她在向你微笑。她的眼神始终投射在你的身上,她的微笑始终跟着你在移动。达・芬奇本人说过:“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蒙娜丽莎》就是走出中世纪、进入新时代的人们对生命的礼赞,对人性的礼赞。
油画《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于1503―1506年间在佛罗伦萨时所作。1516年,他应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的邀请,迁居安波斯城的克鲁堡,并随身带了一些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便是其中之一。生前他以两万英镑的价格将画卖给了法兰西斯一世,因而这幅画永远留在了法国;据说,以前那个“盗”画者是卢浮宫的一个意大利籍木工。“盗”画的目的并非谋财,而是要让它回归祖国。其实,在达・芬奇仅存的17幅作品中,卢浮宫就有3幅(另两幅为《岩间圣母》和《圣母子和圣安娜》),在圣彼得堡的埃尔米塔日美术馆也有两幅(《贝奴亚的圣母》和《哺乳的圣母》),其他地方如英国的温莎宫、伦敦国立美术馆、慕尼黑美术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也藏有他的作品。达・芬奇并不仅仅属于意大利,他是属于全世界的。